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聖老楞佐堂 (香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聖老楞佐堂
圖片來自stlawrence

聖老楞佐堂(St. Lawrence's Church)是一座香港天主教教堂,由天主教香港教區管理。位於九龍長沙灣李鄭屋邨廣利道九號,建立於1960年10月2日。[1]

歷史

早於1952年,有六位神父於長沙灣天主教墳場入口之聖母諸寵中保堂服務。1957年5月31日,白英奇主教宣佈把它升格為堂區。在1960年,聖母諸寵中保堂劃入聖老楞佐堂區。聖老楞佐堂及善導學校於1960年10月2日,由白英奇主教祝聖,德國宗座聖嬰會主席柯貝培神父揭幕啟用。聖母諸寵中保堂於1970年被取消。

當時香港的難民潮,人民生活困難。堂區為李鄭屋邨及鄰近居民提供物質及精神的支援,領洗入教的人很多。在1970年12月12日,徐誠斌主教把長沙灣以西海濱、美孚九華徑等地區從聖老楞佐堂區劃分出來,成立長沙灣基督君王堂區。新堂區假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的禮堂舉行感恩祭,並於校內設有堂區辦事處。長沙灣基督君王堂在1971年11月20日被祝聖,並在1973年1月7日,於美孚新村地利亞小學增設彌撒中心。

教區經諮詢各方面後,於上世紀九十年代末,決定將長沙灣基督君王堂區納入聖老楞佐堂區。兩堂區在1999年9月1日重新合而為一。取消了所有在長沙灣天主教英文中學的禮堂舉行的感恩祭,但設在美孚新邨的彌撒中心仍獲保留,在主日維持有感恩祭舉行。

建築風格

在60年代,李鄭屋村及附近一帶的居民生活相當窮困,若在這樣的環境裡建造一所雄偉豪華的大教堂,就會與這地區格格不入;而且,聖堂的主保聖老楞佐是一位愛護弱小、服務窮困人士、捨生取義的殉道聖人,聖堂的建造更需與聖人的風骨匹配。所以,聖老楞佐堂的建築特色,就是一幢樸實、親切,但不失其神聖性的聖堂。聖老楞佐堂的外貌好像一所學校,一所有顏色玻璃窗的學校,但聖堂外牆的聖老楞佐善行圖徽突顯聖人的芳表。

聖堂有寬闊的梯級入口,但教友們多取道天主教善導小學的正門,車輛則會用中間位置的閘口進出,學校的前座禮堂成了主日停車場。步上十餘級樓梯,是一個手抱小耶穌聖若瑟像。樓梯的盡頭是一個蓋上玻璃幕的天井,天井左邊是學校,右邊是聖堂所在。天井的盡頭是聖母山。

聖堂成長方形,樓頂甚高,但並沒有柱子阻隔視線。一列列綠、黃相間的玻璃窗。近入口處,在中央位置是一個大的聖洗池,喻意聖洗是入門聖事之始。由於聖堂面積不大,流動式的耶穌聖心像和聖母像置身在兩邊牆角,流動式的聖老楞佐像則被安放在近祭台的牆邊。牆上裝了出自墨西哥藝術家鮑博手筆的苦路圖像;極具藝術感。同樣富有色彩的,是一對陪伴著聖體櫃的「天使」燈,它們默默地見證了聖老楞佐堂五十年的變遷與發展。

參考文獻

  1. 聖老楞佐堂,stlaw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