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聯合國家宣言

 聯合國家宣言

來自 搜狐 的圖片

本名 聯合國家宣言

別 名 《二十六國宣言

發起國 中、蘇、美、英等26國

加入國 包括發起國在內的47國

會議時間 1941年12月22日

~1942年1月14日

意 義 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

聯合國家宣言:即1942年1月1日,美、英、蘇、中等26國在華盛頓發表的宣言,亦《阿卡迪亞會議宣言》,又稱《二十六國宣言》。 [1]

目錄

簡介

宣言表示贊成《大西洋憲章》,並決心共同戰敗德、意、日法西斯侵略,決不和敵國單獨議和。經與蘇聯磋商並告知有關國家後,1942年1月1日,26個國家的代表在華盛頓簽署了《聯合國家共同宣言》。此宣言標誌着國際反法西斯聯盟正式形成。

歷史背景

德意日法西斯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戰,不斷擴大侵略的範圍和規模,促進了反法西斯國家的聯合。

1941年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英、美兩國在亞洲和太平洋地區的利益蒙受重大損失,被迫對日宣戰。美國中國澳大利亞等國家向德、意、日宣戰,正式加入反法西斯戰爭,國際反法西斯力量進一步壯大。

美英兩國為了商討對策,擬定作戰計劃,提高國際聲望,1941年12月22日~1942年1月14日,美國總統F.D.羅斯福、英國首相W.L.S.丘吉爾在華盛頓舉行了代號為「阿卡迪亞」的會談,倡議對法西斯國家作戰各國簽署一項宣言。

在美國倡議下,1942年1月1日,以美(總統羅斯福)、蘇(李維諾夫)、英(丘吉爾)、中(宋子文)四國為首的二十六個國家的代表齊集華盛頓簽署該宣言 ,簽字國贊同《大西洋憲章》(1941年8月14日發表)的宗旨和原則,在宣言中宣布:

①保證運用軍事和經濟的全部資源同與之處於戰爭狀態的軸心國及其僕從國家作戰;

②相互合作,不與敵國單獨締結停戰協定和和約。宣言的簽署標誌着反法西斯戰爭取得最後勝利的決定性因素。

截至1945年5月1日,陸續在宣言上簽字的還有法國、墨西哥、菲律賓等21國。

宣言原文

美利堅合眾國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中國、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達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共和國薩爾瓦多希臘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新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南斯拉夫各國的聯合宣言。

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對於1941年8月14日美利堅合眾國總統和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首相所作聯合宣言稱為大西洋憲章內所載宗旨與原則的共同方案業已表示贊同。深信完全戰勝它們的敵國對於保衛生命、自由、獨立和宗教自由並對於保全其本國和其他各國的人權和正義非常重要,同時,它們現在正對力圖征服世界的野蠻和殘暴的力量從事共同的鬥爭,茲宣告:

(一)每一政府各自保證對與各該政府作戰的三國同盟成員國及其附從者使用其全部資源,不論軍事的或經濟的。

(二)每一政府各自保證與本宣言簽字國政府合作,並不與敵人締結單獨停戰協定或和約。

現在或可能將在戰勝希特勒主義的鬥爭中給予物質上援助和貢獻的其他國家得以加入上述宣言。

1942年1月1日簽字於華盛頓。

簽署名單

原簽字國為中國、美國、英國、蘇聯、澳大利亞、比利時、加拿大、哥斯達黎加、古巴、捷克斯洛伐克、多米尼加、薩爾瓦多、希臘、危地馬拉、海地、洪都拉斯、印度、盧森堡、荷蘭、新西蘭、尼加拉瓜、挪威、巴拿馬、波蘭、南非聯邦和南斯拉夫共26個國家。

除原簽字國外,截至1945年5月1日,聲明加入該宣言的還有墨西哥、菲律賓、埃塞俄比亞、伊拉克、巴西、玻利維亞、伊朗、哥倫比亞、利比里亞、法國、厄瓜多爾、秘魯、智利、巴拉圭、委內瑞拉、烏拉圭、土耳其、埃及、沙特阿拉伯、敘利亞、黎巴嫩共21個國家(以加入的日期先後為序)。

參考來源

  1. 聯合國家宣言,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