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老張和老李(譚國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老張和老李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老張和老李》中國當代作家譚國運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老張和老李

隨着改革開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城市農貿市場營應運而生。老張家附近建立了一家農貿市場。這天老張歇班,就去市場轉了轉。

市場面積很大,但可能是剛剛建立的原因吧,開張營業的攤位並不是很多,其中一家賣雞蛋的攤位引起了老張的注意。攤主是一位四十多歲的男人,穿着雖然很舊但還算規整,仔細看去衣袖的肘部還有一個小小的補丁,看來是一個剛剛進城的農民

攤主賣的雞蛋個頭很勻稱乾淨,價錢也不貴,所以買的人不少。老張家正好需要,於是也買了幾斤。老張很少干採買這樣的活,所以買起東西來挺緊張,用一百元的鈔票買完了東西,不等找回零錢便擠出人群回家了。幾天後因為用錢,才發現上次賣雞蛋時忘記找回零錢了。沒辦法老張只好抱着試試看的心態又來到了這家農貿市場。

幾天沒來,市場的變化可真不小,攤位幾乎都有人經營了。賣雞蛋的那個攤位上人很多,老張怕攤主萬一不認賬,自己太尷尬,所以直到人很少了,才走上前去試探着說,老闆您好,上次在您這裡買過30個雞蛋,用的是一百元的整鈔,可能忘記拿回零錢了。那位攤主仔細的辨認了一下老張,然後說道,對對對,那天人很多,我手腳又慢沒照顧好您,等拿錢給您的時候,您已經不見了,這不,錢一直給您留着呢。攤主邊說邊從錢箱裡拿出一個用報紙包着的紙包來,您點點看錢對不對。老張又是感激又是激動,連連道謝,不用點不用點,錯不了!錯不了!

從此以後,家裡的雞蛋採買任務便由老張承包了,只要雞蛋稍稍少一點,老張便會跑去採購。老張除了買雞蛋外,還把歷次買雞蛋剩下的包裝盒送回給攤主讓他二次利用,為的是能讓他節省些經營成本。慢慢地老張與攤主就成了朋友。

老張了解到,攤主姓李來自山東,家住沂蒙山區深山溝里的一個偏僻的小山村。這個村子叫牛莊,很小只有三十多戶人家。攤主老李的父母都已上了年紀 ,由於兄弟姐妹很多,自己又是家中的老大,家庭擔子很重。攤主自己有一男一女兩個孩子,大的是個男孩,小的是個丫頭,都在上中學。雖然家裡有承包的山林和耕地,但是由於住的太偏僻交通又很不方便,現金來源少,所以生活還是很拮据的。為了養家,為了弄點活錢供孩子受到好一點的教育,自己只好出來闖一闖,受鄉親們委託賣賣自家產的雞蛋。為了節省幾個房租錢,老李夜裡就住在市場的攤位里,併兼職做一下市場的看夜工作,這樣也能順便增加一點收入。

從此後,老張又有了新的任務,自己家親戚朋友家的舊衣服,舊鞋帽,孩子們讀過的書玩過的玩具,都拿來送給了攤主,讓他轉交給需要的鄉親們,攤主萬分感謝,有時也回贈給老張一些家鄉的土特產。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攤主老李的兒子會利用寒暑假的時間到城裡來幫助爸爸看攤,人少的時候就在攤位旁邊看書溫習功課。有一次老張見到他有一道數學題做不出來,便走上前去幫助輔導,並順便將自己從前輔導女兒的學習方法傳授給他,老李的兒子非常高興,從此後老張又有了一項新的任務,做義務家教輔導員。

又一次老張問老李的兒子,你這樣刻苦學習是為了什麼?他毫不猶豫的回答,長大了掙很多錢,讓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和妹妹過上好日子。老張心生感慨,孩子雖然沒有說出為國為民的豪言壯語,但這份發自心底的樸實的孝心愛心,不就是印證了我們千年古國偉大文明的根脈嗎。

與老李攤位的不斷發展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老張所在的企業卻越來越不景氣。老張所在企業是個全市利稅大戶,是個擁有幾千職工的大型國企。在廠里老張也是個不大不小的中層技術幹部。本來廠里引進過一條國外生產線,企業經營的也很好,上級主管部門的領導見生產線利潤挺高就頭腦發熱,非要引進第二條生產線不可,老張和有關技術部門經過詳盡的市場調研後,提出了截然不同的觀點。他們認為,目前引進的生產線的產品功能已接近市場壽命末期,不但不應該引進第二條生產線,還要適當壓縮現有生產線的產能,騰出資金儘早抓緊進行新產品的研發。但是,急功近利的上級主管部門和廠里的一把手並沒有採納老張他們的建議,強行引進了第二條生產線。

引進的第二條生產線開工不到兩年,由於市場的更新換代,生產線便處在了停工停產的狀態。第二條生產線的引進是上級主管部門拍板決定的,但償還貸款的責任卻記在了企業的頭上。由於第二條生產線的貸款無法按期償還,再加上老產品滯銷賣不出去,工廠由利稅大戶一下變成了負債大戶,職工的工資發放都成了問題。廠里年輕一點的職工很快都跳槽走了,年歲大些的老職工,有的留職停薪,有的辦理了廠退。老張由於離廠退的年齡還差幾歲,辦的是留職停薪。為了生活,為了供女兒讀研,老張只好到勞務市場去找份工作。

勞務市場的工作人員見老張這份年紀都直搖頭,說這樣年紀的求職者,只能從事些門衛和保潔員的崗位。由於老張從骨子裡有種對機械行業的熱愛,所以,他沒有選擇去學校醫院等較為乾淨輕鬆的單位,而是主動要求去了一家機械工廠做清潔工。聽着機器的轟鳴,聞着機油散發的特殊香味,雖然由千人大廠的技術主管變成了掃地的清潔工,落差如此之大,但老張置身其中還仿佛找到了一種重生的感覺。

時間長了,慢慢的老張和車間的師傅們就都熟悉了。老張很勤奮,衛生打掃的非常乾淨徹底,車間的領導和師傅們都很滿意,都親切的叫他老張哥,年輕點的叫他張伯。由於每次衛生都做的十分徹底不留死角,所以後來的保持工作就容易的多了,老張也就有了閒暇的時間。

老張閒下來便到車間的各道工序去看工人們幹活,慢慢的對工廠製造的產品就有了比較深刻的認知。這個廠生產的產品是汽車產業鏈的一個非常重要的配套部件。工廠是在購買了一項發明專利後投產的。老張經過仔細分析研究後發現,他可以用一種更好的設計方案來取代這項專利。新的方案一旦實施,產品部件的加工成本、體積重量都會大大減小,使用壽命和可靠性還會大幅提高。於是他便找到了車間的技術主管談了自己的想法,技術主管聽後瞪大了雙眼,連連喊着太妙了,太妙了,然後立即拉着老張來到老闆的辦公室向老闆匯報。老闆聽後也大為讚賞,立即拍板研製。

私企和國企就是不一樣,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新品試製成功。老闆將老張的發明申請了專利,作為專利權人的老張自然而然的就成了這家企業的一個技術股東。老張的工作也由保潔員變成了廠里的技術員。老張由此揭開了他人生又一新的篇章。

老張原先所在廠子的一把手一開始想利用廠子的地皮搞房地產開發,但是被地產開發商跑路賴賬,賠了夫人又折兵,使本來就重債纏身的廠子一下子就滑落到了瀕臨破產倒閉的邊緣。原先拍板舉債引進第二條生產線的那些上級主管部門如今都已經被撤消了,工廠也被併入了國企資產集中管理部門。如何應對企業瀕臨破產的局面,產生了兩種截然不同的觀點。頭頭們的方案是將整個工廠拍賣還債。廣大留職停薪的職工的意見是,利用工廠的地理優勢搞多種經營,靠自己的努力挽救自己。由於老張的人事關係還在廠里,所以也被召集參與了這次研討會,會上老張積極贊同第二種方案。國企資產集中管理部門分析了大家的意見後,採納了第二種方案。老張也被工廠召回,參與了工廠自救的工作。

當初用真金白銀引進的兩條生產線已經棄之不用了,如今占據着整個廠房,成了工廠騰籠換鳥自救的攔路虎。自救領導小組研究後決定,採用壯士斷臂的果斷措施,用以料底工的方法,請來拆遷公司拆除這些設備。拆遷公司動工那天,廠里的職工都來到了現場。隨着拆除機械的轟鳴,當年由老張他們精心調試安裝的生產線被拆成了一堆堆廢鐵,老張他們的心在滴血,就是因為引進這麼一條生產線的錯誤決定,把數千職工推向了貧困的深淵。看着逐漸被騰空的廠房,老張他們好比鬆開了被人掐了多年的喉嚨,深深地吸了一口氣,有了一種劫後重生的感覺。

廠房騰空後,按計劃逐步展開了自救。最大的總裝車間與一家跨國公司聯合開辦了一家大型超市,這樣既可以收取房租,又安排了上百名職工再就業。臨街的寫字樓開辦成了連鎖酒店。工廠幽深清靜的後半部被開發成文創產業園區。時間不長投資商便紛紛找上門來,工廠見到了效益恢復了生機,留職停薪多年的職工被召回工廠有了工作,工廠自救宣告成功。工廠有救了,老張也到了正式退休的年紀,在辦理了正式退休手續後,又開始了一種新的生活。

由於有哪家私營企業的股份收入,又有退休金養老,沒了負擔的老張,開始撿拾起丟棄多年的老愛好來。他玩樂器,騎車去各地旅遊,總之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很是幸福。由於幾年來為了生活去私企打工,為了救活工廠一直忙碌,老張與攤主老李,雖然還斷斷續續的聯繫着,但交往遠不如前幾年了。

在這幾年的時間裡,老李的兒子高分考入了天津航空學院,學的是衛星導航專業,畢業後留在天津機場成了一名飛行調度員。他後來娶了個天津姑娘,又在天津買了房買了車,已經變成了地地道道的城裡人了。老李的女兒考入了天津師範大學,畢業後有志振興農村教育,回到家鄉當了一名中學教師。老李本人也由睡市場攤位變到住進了兒子為他買的樓房,可以說是一步登天改天換地了。

可是老李卻說,要數變化大還得說是他們山東老家。如今山東老家村村修通了水泥公路。他自家承包的耕地和果園都入股了新農村聯合生產合作社,村民如今都成了合作社的股東和職工。老李這個購銷雞蛋的行業也合併到聯合生產合作社裡,正在變成越來越興盛的商業物流的一部分。由於有了錢,村里家家蓋起了別墅式樣的小洋樓。為了響應政府奔小康的號召,家鄉正在試着搞鄉村旅遊等多種經營。家鄉的山家鄉的水在召喚着他,老李決定準備回山東老家了。他說他要為奔波在外的孩子們守護住牽掛他們的根。

半年後,一次長途騎行後老張再去找老李,他已經回山東老家了。接替老李攤位的山東老鄉告訴他,老李的兒子也辭掉了民航調度的工作,帶着天津的媳婦同他父親一起返回山東老家了。由於山東老家農業機械化數字化的高速發展,衛星導航人才奇缺,當縣裡得知老李兒子是這個專業的大學生後,特報請省里批准,聘請老李的兒子負責縣裡農業機械的衛星數字化導航改造工作。如今山東老家地里跑的拖拉機、收割機,天上飛的從山上往山下搬運水果的小直升機,都靠衛星導航無人操控。甚至那塊地旱了需要澆水,都能利用小型無人植保機帶個水罐飛到地頭上空,噴頭一開就把地澆好了,時代真的變了!

膠東沂蒙山老區是快浸遍先烈熱血的土地。當初革命先輩們前仆後繼,就是為了能過上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好日子。那時他們幻想着的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就是人人都能安居樂業,不愁吃不愁穿,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為此他們甘願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解放後,人們分得了土地,但是各家各戶分散耕作,有的缺勞力,有的缺少牲口,於是大家組織了互幫互助的互助組。再後來在上級領導的帶領下,又成立了合作社、人民公社。由於那時執行的是計劃經濟,土地都歸了集體,農民靠掙工分年底分紅,失去了自主創業的積極性,生活水平不進反退。後來學習小崗村,土地承包到戶,村民的積極性有了,但是分散經營的弊端卻暴露無遺,生活水平還是徘徊不前。老李就是那時跳出大山闖市場為鄉親們賣雞蛋的,論說起來,老李還算是牛莊村里改革開放的帶頭人呢。如今村裡的土地又被集中到了一起。但這次不是象合作社,人民公社那樣簡單的集中,而是根據市場需要徹底的統一規劃所有土地,易耕則耕,易林則林,為了實現機械化耕作,打破了原有土地界限,通過平整改造都變成了旱澇保收的高標準農田和果園。過去人們喊的口號是,社會主義是橋樑,共產主義是天堂,登着橋樑上天堂,萬民歡慶富又強。如今農村這幅幸福的美景,不就是先輩們不惜用鮮血和生命為之奮鬥的天堂麼!

老李一家由農村到城市,再由城市返回農村經歷,老張從下崗失業到重新創業的經歷,都再次證明,我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朝着建黨初期我們流血犧牲為之奮鬥的目標大踏步前進着。困難和挫折嚇不到我們,我們的國家和人民經過種種艱難困苦的洗禮後,都將會變成浴火涅槃重生的鳳凰,以全新的姿態飛向無比光明的未來。

老張打起行囊,跨上單車,向着天堂,向着牛莊奔去![1]

作者簡介

譚國運,1949年出生,1965年考入天津第一機械工業學校,戶籍天津市河北區建昌道街紅波西里。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