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翡翠園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崑劇舞台藝術(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翡翠園》,清初朱確作。寫明代秀才舒德溥有捐金完人夫婦之德,天庭使其子在受盡磨難後考中狀元,一家共沐聖寵的故事。共二十六出。有《古本戲曲叢刊》三集影印舊鈔本,又有中華書局1988年排印的點校本。

劇目介紹

崑劇《翡翠園》劇情是:窮秀才舒德溥帶着教書的薪金三十兩回家度年關,歸途遇公差王饅頭賣妻抵債的淒涼事,於是傾囊相助,使他們夫妻團圓。回家後得到妻兒理解,共覓苦菜、枯枝過年。天庭察知,令其子來科取中狀元,並在夜裡預報這一消息給舒家鄰居趙氏母女知曉,好讓她們幫助舒家度過即將來臨的厄運。第二天清晨,趙氏母女探知舒家窘況,以三兩銀錢相贈。麻長史(官名)欲廉價買取舒家祖屋,造翡翠園取悅寧王,遭舒秀才痛罵一頓。麻長史大怒,誣以「盜掘王陵、砍伐冢樹」的罪名,差王饅頭去抓人。王認出恩人後,義釋舒氏父子逃生。途中兒子舒芬被人騙走,正巧賣給舒秀才的學生盧大誥,盧問清舒芬身世,為其改名盧紳,逃避追捕,兩人一起上京赴考。舒德溥失去兒子,絕望之下回鄉自首。按院副使胡世寧査出舒秀才冤枉,以實情奏稟寧王,反被削職為民。麻長史再審舒秀才,問成死罪,査封房屋,舒大娘暫住趙氏母女的船上。監斬前夜,長史醉酒,將令牌放在書房後睡去。趙家女子翠兒正在麻小姐處替舒秀才求情,趁機盜出令牌,在後門遇見王饅頭,讓他用令牌放走舒秀才。長史醒來察覺,急命院子追殺翠兒,院子在黑夜中不辨真偽,殺死趙母。翠兒強忍悲憤,與舒大娘搖船出逃。長史造起翡翠園,尋歡作樂。不久寧王以「奉太后密旨,起兵討賊」為名造反,封麻逢之(長史)為先鋒,聲勢浩大。朝廷起用胡世寧為江西按撫,領兵討伐,胡巧遇以賣字為生的舒德溥,收為軍中參謀。舒芬以盧紳之名中了鄉試,盧大誥讓他留在京城參加明年會試,自己上任南昌府理刑之職,收留了逃亡的王饅頭。麻逢之拿住了盧大誥逼降,盧假意應允,私下送信到胡世寧營中,結為內應。舒德溥與胡世寧假傳寧王旨意,調麻長史出兵,誘他入埋伏,取得城池。麻長史不明底細入城,被生擒。不久,寧王也被活捉。盧大誥在抄沒麻家時,為保住心地善良的麻小姐,將她許給舒芬為妻。舒芬中狀元遊街,碰見翠兒,迎回了母親,並上本詳述含冤改名經過,聖旨准其恢復原名,給假回鄉尋父。盧大誥前往迎接,告知其父所在並所許婚事。舒芬經翠兒勸說方同意與仇人之女成婚。於是,二女同嫁舒狀元。這時,聖旨傳來,把麻府新造的翡翠園賞給舒芬,並欽賜御書園名金匾。麻小姐翡英、趙翠兒、舒芬(號梓園)三人之名恰好聯成「翡翠園」三字。

《預報》原本第四出之前半出。窮秀才舒德溥捐金完人的善舉感動天庭,上天准其子來科中狀元。九天察訪使在空中向趙翠兒宣示神諭,以使她能救助舒氏父子逃脫厄運。

《拜年》原本第四岀之後半出。趙家母女因夜聞神諭,故第二天早上(大年初一)去舒家拜年並打探消息。在與舒大娘閒聊中,翠兒得知舒家無錢過年,於是說服母親解囊相助,把麻長史送來的刺繡定銀三兩送與舒家。

《謀房》原本第五出之前半出。麻長史為取媚寧王,擬造翡翠園。麻府院子乘人之危,欲以半價強買舒家祖屋使園子完整。舒秀才堅執不允,並大罵寧王有不臣之心。

《諫父》原本第五出之後半出。麻長史欲置舒氏父子於死地,院子獻計虛構舒家盜掘王陵之罪。麻小姐聽說之後,浄諫父親不可胡作非為、陷害無辜,遭到父親斥罵。

《盜令》原本第十三出《盜牌》之頭段。趙翠兒為救舒秀才,入府向麻小姐求救,希望她去求情。聽說王府已發下令牌,五更便將處斬舒生,真是心焦如焚。翠兒救人心切,趁麻長史醉臥之機,摸黑潛入書房盜取令牌後,逃出麻府。

《吊監》原本第十三出之中段。翠兒出麻府後門,正遇前來探聽消息的王饅頭,於是將令牌交給他。王到監房吊出舒秀才放走。

《殺舟》原本第十三出之末段。麻逢之(長史)察知翠兒盜令放走舒秀才,大怒,密令院子前去殺翠兒滅口。夜色昏黑,院子誤殺趙母。翠兒強忍悲痛,和舒大娘乘船而去。

《遊街》原本第二十四出。舒芬以盧紳之名考取狀元,御賜遊街三日。他在遊街時認出流落在京的翠兒,才知別後盜令、殺舟的詳情,便從舟中接回母親。母子二人感翠兒之恩,以母女、兄妹相待。舒芬又上本詳奏含冤經過,等待賜假榮歸,回鄉尋父。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翡翠園 相關視頻

著名崑曲藝術家:堅守傳統,古今共鳴,演繹前世今生!
他用新的形式,詮釋古老的崑曲藝術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