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美國硅谷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美國硅谷

中文名: 硅谷

外文名: Silicon Valley

別 名: 矽谷

地 址: 美國加州北部舊金山灣以南

性 質: 電子工業基地

時 區: 太平洋時間GMT-8

最佳遊玩季節: 四季皆可

建議遊玩時長: 2-3個小時

主要公司: 谷歌,Facebook,蘋果公司,英特爾

硅谷(Silicon Valley),位於美國加利福尼亞北部的大都會區舊金山灣區南面,是高科技事業雲集的聖塔克拉拉谷(Santa Clara Valley)的別稱。


硅谷最早是研究和生產以硅為基礎的半導體芯片的地方,因此得名。


硅谷是電子工業和計算機業的王國,儘管美國和世界其它高新技術區都在不斷發展壯大,但硅谷仍然是世界高新技術創新和發展的開創者和中心,該地區的風險投資占全美風險投資總額的三分之一,硅谷的計算機公司已經發展到大約1500家。


一個世紀前這裡還是一片果園,但自從英特爾蘋果公司谷歌臉書雅虎等高科技公司的總部在此落戶之後,出現了眾多繁華的市鎮。


在短短的幾十年之內,硅谷走出了大批科技富翁。


硅谷的主要部分位於舊金山半島南端的聖塔克拉拉縣,主要包括該縣下屬的從帕羅奧多市到縣府聖何塞市一段長約25英里的谷地。


硅谷的主要區位特點是擁有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頂尖大學作為依託,主要包括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和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UC Berkeley),還包括加州大學系統的其它幾所大學和聖塔克拉拉大學。


結構上,硅谷以高新技術中小公司群為基礎,同時擁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爾、蘋果公司、思科、英偉達、甲骨文、特斯拉、雅虎等大公司,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1]


地理範圍

在地理上,硅谷起先僅包含聖塔克拉拉山谷(Santa Clara Valley),主要位於舊金山灣區南部的聖塔克拉拉縣(Santa Clara County),包含該縣下屬的帕羅奧多市(Palo Alto)到縣府聖何塞市(San Jose)一段長約25英里的谷地;之後逐漸擴展到包含聖塔克拉拉縣(Santa Clara County)、西南舊金山灣區聖馬特奧縣(San Mateo County)的部分城市(比如門洛帕克)以及東舊金山灣區阿拉米達縣(Alameda County)的部 分城市(比如費利蒙)等地。硅谷不是一個行政區劃地名,在地圖上一般不做標註。再經坎貝爾(Campbell)延伸到硅谷中心、聖塔克拉拉縣的縣府聖何塞市(San Jose)的這條狹長地帶。後來,位於舊金山灣兩岸地區 包括費利蒙市(Fremont)等地的加入使硅谷迅猛地發展起來。在開始的十幾年時間裡,由於記者的拼寫錯誤它都被誤稱為「硅膠谷」,因為硅谷這個詞語還沒有融合到美國文化中(硅膠是一種廣泛用於隆胸和堵漏等作用的物質)。


1.早期無線電和軍事技術的基礎

舊金山灣區在很早就是美國海軍的研發基地。1909年,美國第一個有固定節目時間的廣播電台在聖何塞誕生。1933年,森尼維爾(Sunnyvale)空軍基地(後來改名為墨菲飛機場)成為美國海軍飛艇的基地。在基地周圍開始出現一些為海軍服務的技術公司。二戰後,海軍將西 海岸的業務移往加州南部的聖迭戈,國家航天委員會(美國航天局NASA 的前身)將墨菲飛機場(Moffett Field)的一部分用於航天方面 的研究。為航天服務的公司開始出現,包括後來著名的洛克希德公司(Lockheed)。


2.斯坦福工業園(Stanford Industrial Park)

二戰結束後,美國的大學回流的學生驟增。為滿足財務需求,同時給畢業生提供就業機會,斯坦福大學採納Frederick Terman的建議開闢 工業園,允許高技術公司租用其地作為辦公用地。最早入駐的公司是20世紀30年代由斯坦福畢業生創辦的瓦里安公司(Varian Associates)。Terman同時為民用技術的初創企業提供風險資本。惠普公司是最成功的例子之一。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柯達公司和通用電氣公司也 在工業園駐有研究機構,斯坦福工業園逐步成為技術中心。


3.硅晶體管

1956年,晶體管的發明人威廉·肖克利(William Shockley)在斯坦福大學南邊的山景城創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1957年,肖克利決定 停止對硅晶體管的研究。當時公司的八位工程師出走成立了仙童(Fairchild)半導體公司,稱為「八叛逆」。「八叛逆」里的諾伊斯和摩爾後來創辦了英特爾(Intel)公司。在仙童工作過的人中,斯波克後來成為國民半導體公司的CEO,另一位桑德斯則創辦了AMD公司。


4.風險資本(Venture Capital)

從1972年第一家風險資本在緊挨斯坦福的Sand Hill路(風沙路)落戶,風險資本極大促進了硅谷的成長。1980年蘋果公司的上市吸引了更多風險資本來到硅谷。Sand Hill在硅谷成為風險資本的代名詞。


5.軟件產業興起

除了半導體工業,硅谷同時以軟件產業和互聯網服務產業著稱。施樂公司在Palo Alto的研究中心在OOP(面向對象的編程),GUI(圖形界面),以太網和激光打印機等領域都有開創性的貢獻。現今的許多着名企業都得益於施樂公司的研究,例如蘋果和微軟先後將GUI用於各自的操作系統,而思科公司的創立源自將眾多網絡協議在斯坦福校園網內自由傳送的想法。

歷史故事

當地一直是美國海軍一個工作站點,並且海軍的飛行研究基地也設於此,後來許多科技公司的商店都圍繞着海軍的研究基地而建立起來。 但當海軍把它大部分位於西海岸的工程項目轉移到聖迭戈時,NASA接手了海軍原來的工程項目,不過大部分的公司卻留了下來,當新的公 司又搬來之後,這個區域逐漸成為被航空航天企業聚集區。


那個時候,此地還沒有民用高科技企業,雖然這裡有很多好的大學,可是學生們畢業之後,他們卻選擇到東海岸去尋找工作機會。斯坦福 大學一個才華橫溢的教授弗雷德·特曼(Frederick Emmons Terman)發現了這一點,於是他在學校里選擇了一塊很大的空地用於不動產的發展,並設立了一些方案來鼓勵學生們在當地發展他們的「創業投資(venture capital)」事業。在Terman的指導下,他的兩個學生威廉·休利特和David Packard在一間車庫裡憑着538美元建立了惠普公司(Hewlett-Packard)——一個跟NASA及美國海軍沒有任何關係的高科技公司。這車庫現已經成為硅谷發展的一個見證,被加州政府公布為硅谷發源地而成為重要的景點。


在1951年,Terman又有了一個更大的構想,那就是成立斯坦福研究園區(Stanford Research Park),這是第一個位於大學附近的高科技 工業園區。園區里一些較小的工業建築以低租金租給一些小的科技公司,今日,這些公司是重要的技術誕生地,可是在當時卻並不為人所 知。最開始的幾年裡只有幾家公司安家於此,後來公司越來越多,他們不但應用大學最新的科技,同時又租用該校的土地,這些地租成為 了斯坦福大學的經濟來源,使斯坦福大學不斷的興旺發達。Terman在20世紀50年代決定新的基礎設施則應以「谷」為原則而建造。


正是在這種氛圍下,一個著名的加利福尼亞人威廉·肖克利搬到了這裡。威廉的這次搬家可以稱得上是半導體工業的里程碑。1953年由於 與同事的分歧而離開貝爾實驗室。離婚之後孤身一人回到他獲得科學學士學位的加州理工學院,在1956年他又搬到了距他母親很近的加利 福尼亞山景城(Mountain View)去建立肖克利半導體實驗室。在這之前的時期,尚未成型的半導體工業主要集中在美國東部的波士頓和紐約長島地區。為了公司的發展,他特意從東部召來八位年青人,這其中就有諾宜斯、戈登·摩爾、斯波克、雷蒙德。


威廉·肖克利打算設計一種能夠替代晶體管的元器件(熟知的肖克利二極管)來占領市場。但在考慮設計得比「簡單的」晶體管還要簡單 的這個問題時他卻難住了。被困難難住的肖克利愈發變得偏執,他要求對職員進行測謊,並公布他們的薪金,這些事情惹惱了大家。在1957年,那八位優秀的年輕人集體跳槽,並在一位工業家Sherman Fairchild的資助下成立了仙童半導體公司,仙童公司總部位於紐約市,主 要經營照相機。


由於諾宜斯發明了集成電路技術,可以將多個晶體管安放於一片單晶硅片上,使得仙童公司平步青雲。而1965年戈登·摩爾總結了集成電 路上面的晶體管數量每18個月翻一番的規律,也就是人們熟知的「摩爾定律」,這一定律雖然只是由20世紀60年代的數據總結而成的,但是直到21世紀最初的那幾年卻依然有效。


這種事情又不斷的上演,脫離控制的工程師不斷的建立新的公司。1967年初,斯波克、雷蒙德等人決定離開仙童公司,自創國民半導體公 司(National Semiconductor),總部位於聖克拉拉。而1968年仙童公司行銷經理桑德斯的出走,又使世界上出現了超微科技(AMD)這家公司。同年七月,諾宜斯、戈登·摩爾、安迪·葛洛夫又離開仙童成立了英特爾公司。今天的英特爾公司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廠商,占有80%的市場份額。


1981年對仙童公司來說就是惡夢的開始。這一年,設在聖何賽的芯片廠發生有毒溶液的泄漏,於是公司不得不花費1200萬美元來更換土壤和監測水質。從此,公司開始走向下坡路,最終銷聲匿跡。但是人們不會忘記他在硅谷歷史上所作出的貢獻和對於開發單晶硅片的豐功偉績,由仙童雇員所創建的公司在硅谷乃至全美國已超過百家。


地理位置優越環境優美;氣候宜人;交通便利;全世界的人才高地;市場穩定;創新環境和創新文化。

大學依託

硅谷是隨着20世紀60年代中期以來,微電子技術高速發展而逐步形成的;其特點是以附近一些具有雄厚科研力量的美國一流大學斯坦福大 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世界知名大學為依託,以高技術的中小公司群為基礎,並擁有谷歌、Facebook、惠普、英特爾、蘋果公司、思科、特斯拉、甲骨文、英偉達等大公司,融科學、技術、生產為一體。


位於硅谷附近的大學包括:

斯坦福大學(Stanford University)

聖塔克拉拉大學(Santa Clara University)

聖何塞州立大學(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

卡內基梅隆大學西海岸校區(Carnegie Mellon University, West Coast Campus)

以下大學不位於硅谷內,而是有助於作為研究資源和新畢業生的來源:

伯克利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

戴維斯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Davis)

聖塔克魯斯加州大學(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Santa Cruz)

東灣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East Bay),原黑沃州立大學(California State University, Hayward)


產業特點

硅谷擁有大大小小電子工業公司達10000家以上,他們所生產的半導體集成電路和電子計算機約占全美1/3和1/6。80年代後,隨着生物、空間、海洋、通訊、能源材料等新興技術的研究機構在該地區紛紛出現,硅谷客觀上成為美國高新技術的搖籃。硅谷已成為世界各國高科技 聚集區的代名詞。硅谷的產業特點包括:


●從業人員具有高水平的知識和技能,其中科學家和工程師占較大比例;

●增長速度比傳統工業快得多,並且處在不斷的變化之中,產品更新換代的周期較短;

●研究開發費用在銷售額中占的比例較高;

●產品面向世界市場。

●硅谷精神:允許失敗的創新,崇尚競爭,平等開放!

天然優質的自然和社會因素,使得硅谷成為創業者的搖籃,高科技創業一片繁榮,下面是一些硅谷高科技創業最火的公司:

1.Crowdtilt :幫助聚餐的朋友們更方便的支付

2.Exec:幫助解決初創企業零活兒

3.Vayable:將改變你的旅行方式

4.Stripe:一種新型的企業支付方式

5.Postmates:讓快遞當天到達成為現實

6.Getaround:剛剛獲得一大筆融資

7.Parse:讓創建一個新的應用更簡便

8.Klout:人們仍舊一直在查看他們的Klout分數

9.Yardsale:本地在線電子商務

10.Path:有聲照片分享應用

硅谷現狀

2006年硅谷總共有225300個高技術職位。以高技術從業人員的密度而論,硅谷居美國之首,每1000個在私營企業工作的人里有285.9人從事高科技業。高技術職位的平均年薪亦居美國之首,達到144800美元。2008年硅穀人均GDP達到83000美元,居全美第一。硅谷的GDP占美國總GDP的5%,而人口不到全國的1%。

硅谷是美國高科技人才的集中地,更是美國信息產業人才的集中地,在硅谷,集結着美國各地和世界各國的科技人員達100萬以上,美國科學院院士在硅谷任職的就有近千人,獲諾貝爾獎的科學家就達30多人。硅谷是美國青年心馳神往的聖地,也是世界各國留學生的競技場和 淘金場。在硅谷,一般公司都實行科學研究、技術開發和生產營銷三位一體的經營機制,高學歷的專業科技人員往往占公司員工的80%以上。硅谷的科技人員大都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佼佼者,他們不僅母語和膚色不同,文化背景和生活習俗也各有所異,所學專業和特長也不一樣 。如此一批科技專家聚在一起,必然思維活躍,互相切磋中很容易迸發出創新的火花。硅谷高新技術公司的創立和資金投入方興未艾,仍 然呈現出發展的趨勢,同時也是世界人才最集中的地區。


深圳擁有的著名科研教育機構包括清華-伯克利深圳學院、南方科技大學、深圳先進技術研究院、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深圳大學、國家超級計算深圳中心等等。


中關村

地理位置上是指由中國科學院和毗鄰的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環抱而成的一個地區。1980年,這裡辦起了中國第一家IT公司。以後,中關村 變成了我國高科技行業,特別是IT行業的代名詞。在這個地區,科技、教育、文化與高新技術產業相連相互滲透,基礎研究、應用研究、 高新技術研究相互銜接,國際範疇的學術交流、商務往來以及經濟合作日趨頻繁。中關村具有發展知識經濟的明顯優勢和巨大潛力,被譽 為「硅谷」。


在中關村,共有5000人擁有博士學位,25000擁有碩士學位,180000人是學士學位。有超過8000家高科技公司,一半以上是IT產業公司。2012年中關村示範區實現總收入2.5萬億元,企業實繳稅費達到1500億元,企業從業人員達到156萬人,企業利潤總額1730億元,實現出口230億美元,企業科技活動經費支出超過900億元。


印度硅谷

班加羅爾是印度南部城市,卡納塔克邦的首府,印度第5大城市。印度在1947年獨立以後,班加羅爾發展成重工業的中心。高科技公司在班加羅爾的成功建立使其成為印度信息科技的中心,俗稱「印度硅谷」。

參考來源

  1. 美國硅谷硅谷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