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罷宴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川劇表演藝術(劇照)原圖鏈接來自 中關村在線 的圖片

罷宴》,川劇《罷宴》高腔新編古裝戲小戲。

川劇,俗稱川戲,主要流行於中國西南地區川渝雲貴四省市的漢族地區,是融匯高腔、崑曲、胡琴(即皮黃)、彈戲(即梆子)和四川民間燈戲五種聲腔藝術而成的傳統劇種。川劇分小生,鬚生,旦,花臉,丑角5個行當,各行當均有自成體系的功法程序,尤以「三小」,即小丑,小生,小旦的表演最具特色。

劇目介紹

席明真、李淨白根據楊潮觀《寇萊公.思親罷宴》改編

北宋,宰相寇準五旬壽慶前夕,闔府張燈結彩,燈火通明,蠟膏燈油流溢遍地。奶媽劉婆前來祝壽,腳踩蠟油滑倒,遂收斂蠟油,以土碗盛之,獻與寇準,充作壽禮。適逢家人寇福不慎打碎連環玉扣,求救於劉婆。劉婆捧碗面見寇準,口誦太夫人遺言,道相爺如此揮金似水流,有負太夫人教誨。寇準聞之震動,抱愧自責,於是辭百官,撤管弦,罷筵宴。對家人寇福碎玉之罪,從輕發落,並為日後力戒奢靡,以符高堂垂訓,體萬民艱辛,將土碗供奉中堂,永誌不忘。

劇本載《四川文學》1963年5月號。

中國戲曲

戲曲是我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我國最具有民族特點和風格的藝術樣式之一。其最早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用來娛神的原始歌舞。《尚書堯典》上說:「於!子擊石拊石,百魯率舞。」《呂氏春秋古樂》上也說:「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日《玄鳥》,三日《遂草木》四日《奮五穀》五日《敬天常》六曰《達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如在許多古老的農村, 還保持着源遠流長的歌舞傳統,如「儺戲[1]」;同時,一些新的歌舞如「社火」、「秧歌」等適應人民的精神需求而誕生。正是這些歌舞演出,造就出一批又一批技藝嫻熟的民間藝人,並向着戲曲的方向一點點邁進。《詩經》里的「頌」,《楚辭》里的「九歌」,就是祭神時歌舞的唱詞。從春秋戰國到漢代,在娛神的歌舞中逐漸演變出娛人的歌舞。從漢魏到中唐,又先後出現了以競技為主的「角牴」(即百戲)、以問答方式表演的「參軍戲[2]」和扮演生活小故事的歌舞「踏搖娘」等,這些都是萌芽狀態的戲劇。

視頻

罷宴 相關視頻

中國戲曲絕活展示
【紀錄片】中國戲曲瑰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