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網紋蝴蝶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網紋蝴蝶魚Chaetodon reticulatus棲息於水質清澈、珊瑚生長豐富的潟湖和外海珊瑚礁區,幼魚往往在珊瑚礁深處活動,穿梭於鹿角珊瑚枝椏的保護中,成魚多活動於淺礁和礁區邊緣,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網紋蝴蝶魚多成對活動,而太平洋地區多發現小群活動。主食SPS珊瑚息肉,極少量啃食絲狀藻類。種加詞reticulatus詞源是拉丁語 「reticulatus」,意為「網狀,交聯」。

特徵

寬闊側扁,近橢圓形,嘴略微突出嘴部和眼部各有寬的黑條紋覆蓋,條紋邊緣淡黃色黑紋之後是寬闊的白色帶,後部的鱗片中間白邊緣黑色,賦予了蝴蝶魚網狀的圖案。背鰭白色,後部有淡黃色邊緣;胸鰭透明;腹鰭黑色;臀鰭黑色,邊緣有黃色細紋,後端靠近尾柄處有亮橙色斑;尾柄黑色,尾鰭中部白色,後部有黃色條紋,條紋前後邊緣黑色。配色類似領蝴蝶魚(紅尾珠蝶)Chaetodon collare,但是領蝴蝶魚的面部圖案不如網紋蝴蝶魚複雜,且白條紋較窄,尾鰭紅色,整體外觀不如網紋蝴蝶魚華麗。背鰭硬棘12-13枚,軟條26-29枚;胸鰭軟條15-18枚;臀鰭硬棘3枚,軟條20-22枚;側線鱗片45-48枚。[1]

介紹

網紋蝴蝶魚Chaetodon reticulatus棲息於水質清澈、珊瑚生長豐富的潟湖和外海珊瑚礁區,幼魚往往在珊瑚礁深處活動,穿梭於鹿角珊瑚枝椏的保護中,成魚多活動於淺礁和礁區邊緣,在印度尼西亞發現的網紋蝴蝶魚多成對活動,而太平洋地區多發現小群活動。

蝴蝶魚科是一個龐大的家族,為了更確切的分類,科學家們做了許多工作,1988年S.D. Blum基於骨骼學的演化分支分析對整個蝴蝶魚科的分類都是重要的里程碑,而現代的基因測序技術得出的結論與當年Blum的分析基本吻合,這使得蝴蝶魚科以及蝴蝶魚屬的進一步分類逐漸明確,目前已經提出11個亞屬。

總體來說蝴蝶魚屬可以分為五大類,其中以蝴蝶魚屬模式物種四斑蝴蝶魚Chaetodon capistratus為核心的集合會永遠留在蝴蝶魚屬中,而剩下的物種大致可以分為四個集合,分別是鱗蝴蝶魚集合Lepidochaetodon, 前齒蝴蝶魚集合Megaprotodon, 蒙面蝴蝶魚集合Rabdophorus以及由強壯蝴蝶魚Chaetodon robustus和它的近親組成的一個未命名集合,這四個集合很有可能會從蝴蝶魚屬中分離出去成為新的獨立的屬。

飼養信息

建議水族箱尺寸:不建議飼養

飼養難度:難

珊瑚兼容性:小心

鹽度:1.020-1.026

溫度:23-27℃

性情:溫和

食物:活珊瑚

大體長:18厘米

律賓,中國的南海、香港台灣海域也有分布

生活水深:1-40米

IUCN評級:DD 數據缺失

分布範圍

廣泛分布於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海域,北到日本南部和博寧群島,南到大堡礁,新喀多里尼亞和南方群島包括夏威夷和菲。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