綿竹市天主堂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綿竹市天主堂建於1926年,由當時的法國神父主持修建,建有教堂,神父樓,輔助用房,其中神父樓下建有儲存葡萄酒和食物的地下室,整個建築採用中西合璧形式,但門窗以及教堂的穹頂是原習歐洲哥特式宗教建築的特點,結構為土木磚石承重體系,據說水泥和門窗玻璃是從法國進口。兒時去教堂玩耍,總感到這兒的房子很新奇,與眾不同。
教堂歷史
明思宗崇禎十四年,綿竹人劉宇亮在京做吏部天官,東閣大學士時,率先接受西方科學文化、信仰,邀請意大利傳教士利類思和葡萄牙傳教士安文斯來到綿竹。在綿竹城內「天官府」講經布道,並且率先領洗入教,成為綿竹有史以來信奉天主教第一人。
在劉宇亮的宣傳、聯絡下,先後有30餘人領受洗禮。是天主教傳入綿竹之始,也是整個西南三省市開教的母堂區,距今已有400餘年歷史。清同治年間,法國人童德旺來到綿竹,籌資在綿竹新市鄉(今新市鎮)茨科林(今新市鎮雙柏村二組)修建「聖心堂」。該教堂占地面積670餘平方米。因年久失修,現已坍塌廢毀,僅存斷壁殘垣,無法進行宗教活動。
民國十一年(公元1922年),法國人白立山司鐸來綿竹,在縣城外北的北關街(今仿古街)購置空地30餘畝,新建天主教堂,歷時4年,於民國十五年(公元1926年)竣工。該教堂就地建造磚瓦窯燒制磚瓦,並聘請崇慶縣(今崇州市)能工巧匠,按照法國哥特式教堂建築風格施工修建,玫瑰窗彩色浮雕玻璃及鐘樓上重達400餘斤的「合金鐘」,均從法國運來。整個教堂以及附屬建築,磚瓦燒制質量一流。建築工藝精美。
教堂雖經八十載風雨侵蝕,牆體依然垂直平整,玫瑰窗也未變形,仍現當年風采。2008年5月12日的特大地震卻使這座有着86年歷史的教堂(占地面積15畝)完全夷為平地,未倒房屋(神父辦公樓、教友住宿樓、博愛幼兒園和對外服務的招待所)經鑑定,也屬重度危房,必須立即拆除。同時,隸屬於綿竹教堂的分堂土門教堂也全面倒塌。
重建規劃
2008年5月12日的特大地震卻使這座有着86年歷史的教堂(占地面積15畝)完全夷為平地,未倒房屋(神父辦公樓、教友住宿樓、博愛幼兒園和對外服務的招待所)經鑑定,也屬重度危房,必須立即拆除。同時,隸屬於綿竹教堂的分堂土門教堂也全面倒塌。
由於天主教傳入綿竹已有近400年的歷史,現已垮塌的教堂是綿竹天主教有史以來的第三代教堂,屬綿竹縣級文物保護單位。因此,此次規劃我們打算在舊址上恢復重建。
具體方案:因天主教堂位於綿竹市仿古街,臨街面被商住樓遮擋,不利於場所的長期發展。因此我們請求政府拆除天主堂臨街面商住樓,在原址上規劃修建天主教堂,兩側分別修建歐式辦公樓、住宿樓和幼兒園,後側修建神父辦公樓、對外服務的餐飲和住宿招待所。同時,在教堂前開闢廣場,作為周圍居民休閒納涼之處和舉行大型宗教活動之場所。整個規劃建築面積21000餘㎡,其中教堂建築面積1500餘㎡,土門教堂建築面積1200餘㎡,預計投入資金3500萬元。
花窗玻璃
花窗玻璃,通過拼組成一幅幅五顏六色的聖經故事,起到了向不識字的民眾宣傳教義的作用,也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而花窗玻璃在建築學上則有牆的作用[1],起到部分的支撐作用。如果是天主教哥特式教堂,則位於主,副入口上的圓形玻璃窗,稱為玫瑰窗;細長的玻璃窗稱為柳葉窗。花窗玻璃造就了教堂內部神秘燦爛的景象,從而改變了羅曼式建築[2]因採光不足而沉悶壓抑的景象,並表達了人們嚮往天國的內心理想。
教堂大都有些昏暗,多數是用燭火照明,現在也用電燈了,有很多還是做成蠟燭的模樣。主要的採光還是靠窗戶,外面的陽光透過花窗照進來,光的反差會很大,所以昏暗中看這些玻璃窗,線條和色彩就更為鮮明。也許這就是設計者的用心所在。
參考文獻
- ↑ 教堂彩色花窗存在的含義,光影交融下的美妙靈魂,搜狐,2021-08-19
- ↑ 圖解歐洲建築之一:羅曼式建築及斯拜亞皇帝教堂,搜狐,2018-0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