綏稜黑陶
![]() |
綏稜黑陶山東省萊州特產。清末民初,原籍山東省萊州府、綏稜黑陶創始人寇化林,承繼祖傳瓦盆、瓦罐等土陶製作技藝,來到綏稜上集鎮,建立了綏稜第一家民間土陶作坊。
中國的特產不僅涵蓋了琳琅滿目的美食佳肴,更有精妙絕倫的手工藝品、珍貴稀有的藥材以及風韻獨具的地方特色產品[1]。譬如,絲綢之路上飄逸的錦緞、景德鎮窯火中誕生的瓷器、武夷山雲霧繚繞中的茗茶,無一不承載着千百年的歷史沉澱與人文情懷[2]。
特產簡介
1960年代初期,黑龍江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劉家第先生,在一次民間藝術考察中,偶然發現了綏稜黑陶,對古樸的黑陶製品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並向黑龍江省工藝美術研究所和省外貿公司做了匯報,同時開始了綏稜黑陶的整理和挖掘工作。1961年春,黑龍江省手工業管理局在哈爾濱市舉辦首屆「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展覽」,綏稜縣瓦盆廠首次送展4個雙層鏤空花盆。是年,黑龍江省手工業管理局劉家第、王建國同志到綏稜縣瓦盆廠考察調研。
1963年,我國著名泥塑藝人「泥人張」兩次來綏稜土陶廠交流,用黃粘土捏了一尊毛主席坐像,還捏了幾尊佛像和幾件花木蘭從軍的人物造型。1967年,綏稜黑陶在首屆中國出口產品交易會上展出,周恩來總理親自接見寇化林,並對陪同的外貿人員讚譽說:「黃土換黃金,何樂而不為」。萬里副總理在交易會總結時再次引用了周總理的話,從此綏稜黑陶聲名遠播。
1965年秋,劉家第先生與原哈爾濱市工藝美術公司總工藝師秦奉春,把綏稜送的雙層鏤雕黑陶筆洗送給郭沫若副委員長,請他鑑賞指教,郭老說「這種現代黑陶以前沒見過,鄉土味很濃,很古樸,拙而不俗,有點像古陶,這是民間的東西,要很好的扶植……」。郭老對綏稜黑陶給予了充分肯定。
1965年始,綏稜陶器花盆以其淡雅、俊秀的風姿博得了中外顧客的青睞,行銷北京、上海和香港、倫敦等地。在廣交會上,日本客商一次性訂貨1700件。自此,綏稜黑陶每年以1萬件到10萬件的產量,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產品不斷出口香港、英國、日本、波蘭、 加拿大、澳大利亞、西班牙、約旦、阿根廷、新加坡、烏拉圭、韓國等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暢銷國內大中城市。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綏稜土陶廠被迫停產,成為「四舊」被砸亂,人員全部改行,廠長夏連芳調綏稜縣化肥廠任書記,寇維軍調發電廠燒鍋爐。在國內外工藝美術市場上有了一定影響的綏稜黑陶,一夜之間便消失殆盡。1972年,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公司恢復建制。始終關心綏稜黑陶命運的劉家第先生,向縣手工業局、縣長和縣委書記等領導提出恢復土陶生產的意見,得到他們的支持,夏連芳和寇維軍調回,綏稜縣土陶廠很快恢復了生產。
1970年代,綏稜黑陶主要由第二代傳人寇維軍負責設計創作。1977年國家為了扶持民間傳統工藝,把綏稜工藝美術陶器廠由大集體企業轉製成為一家國營企業,並擴建了原廠。擴建以後的工人由原來的幾十人發展到最多時的四百多人,綏稜黑陶進入了鼎盛時期。1977年10月,毛主席紀念堂落成。紀念堂籌備小組指定黑龍江綏稜黑陶做飾品,綏稜縣燒制高80公分、口徑60公分的雙層通雕鏤空大型黑陶花盆,送至毛主席紀念堂管理局。8個黑陶花盆被擺放在毛主席紀念堂瞻仰廳,兩個黑陶花瓶被擺放在人民大會堂入口大廳,綏稜黑陶「進京」。
1983年,綏稜縣被國家對外經濟貿易部確定為工藝品出口生產基地。同年,尹伊君設計的黑陶通雕花缸榮獲國家輕工業部頒發的「中國工藝美術品百花獎」優秀創作設計獎。雙層通雕花盆被評為「黑龍江省工藝美術百花獎」。
2007年2月8日,「綏稜黑陶製作技藝」入選第一批黑龍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4月綏稜縣政府用政策招回老藝人寇維軍,5月組建政府性的綏稜黑陶研究所。寇維軍任常務所長。2007年10月在俄羅斯創業的劉興印回鄉創辦綏稜現代黑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
2008年8月20日,綏稜現代黑陶文化藝術有限公司研製出金色陶,受到廣大收藏愛好者的青睞,並申報了國家專利。在《二十一世紀中小學生素質教育文庫》工藝雜談篇中,把綏稜黑陶同景德鎮瓷器、宜興陶器、銅官陶器等23個著名瓷器並列,通雕鏤空花盆更是世界上獨一無二,被譽為祖國陶器中的瑰寶。
參考文獻
- 移至 ↑ 我國主要農作物相關的地理知識圖及產地分布圖 ,搜狐,2021-08-02
- 移至 ↑ 中華美食的文化意蘊 ,搜狐,2023-0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