紹興聖孝感通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張嵲(公元1096年-1148年),字巨山,襄陽(今屬湖北)人,大概生活在北宋末南宋初的徽宗、高宗時代。宋代詩壇赫赫有名的「江西派」「三宗」:黃庭堅、陳師道、陳與義中的陳與義是張嵲的表叔。張嵲少年時跟其表叔學詩,得其真傳。比張嵲年歲稍長的豪放詩人劉克莊著有《後村詩話》,對詩壇人物月旦權衡,頗有權威,其中是這樣評價張嵲的詩:其詩句法與簡齋(陳與義)相似,而於五言古詩尤極語意高簡,意味深遠。大抵絕句清和婉約,較勝與義。其他雖未能遽相方駕,而氣體高朗,頗足以自名一家。陸游在《宋百家詩存》卷六稱張嵲的詩「汪洋閎肆,間出新意,愈奇而愈渾淳,一時學者宗焉。」
“ |
宋有天下,逮乎八世。 猛敵橫生,侵欲不忌。 堯湯水旱,文景菑異。 數則使然,豈人攸墍。 皇帝承統,甚武且仁。 內銷奸孽,外備殊鄰。 寖明寖昌,師武臣力。 抵掌含怒,日思奮殛。 皇帝曰咨,咨女將臣。 慎守疆場,以保吾民。 敵來則御,折北勿追。 姑修吾德,以待所歸。 人亦有言,投鼠忌器。 矧彼狡焉,吾親是質。 彼兵攸恃,我則德攻。 靡以歲月,徼天之衷。 彼雖剛戾,不可擾馴。 我視其欲,以舒吾仁。 始我有眾,公卿庶士。 謂彼悍驕,庸知德義。 苟有誠信,金石為開。 豚魚之孚,惟道之懷。 有唐睿真,亟詔求訪。 惻怛之誠,寧甘百誷。 皇帝曰咨,予由是心。 彼雖我詐,我惟爾忱。 孝悌之至,神明可通。 惟彼不信,天誘其衷。 行人是來,言棄舊惡。 我奉慈母,歸御長樂。 八月甲子,至行在所。 天子在所,天子郊迎, 其從如雨。老稚仰觀, 踴躍呼舞。卿士相趨, 肅穆傴僂。天地感通, 發祥頹祉。卿雲郁興, 輪囷離詭。屏翳不驚, 川後靜波。雲飛淵詠, 讙聲相和。玉虬沛艾, 芝蓋穹崇。千乘雷動, 萬騎風從。天子是侍, 如長樂宮。渤澥為杯, 華嵩為豆。舉烽行炙, 撞鐘命酒。既勞王爵, 下逮奔走。萬歲稱觴, 獻太母壽。敷天之慶, 周浹寰宇。薄海內外, 無或失所。皇帝之孝, 振古曷遇。壑算無疆, 永作民主。人無疾癘, 田多稷黍。兵革不試, 四夷款附。大母萬年, 康強燕豫。皇帝之孝, 莫與比德。錫羨無疆, 子孫千億。莞簟發祥, 開統拓跡。嶷嶷岐岐, 詵詵翼翼。有綠其車, 有赤其舄。太母萬年, 含飴燕息。始歸太母, 小大具疑。謂將我廷, 胡寧以歸。皇帝之孝, 先定不易。爰有廷臣, 協比我德。有贊其決, 無貳其心。指期待蔇, 天實我臨。曾無愆素, 歸御愔愔。凡是讙囂, 盡為歌吟。天錫皇帝, 示將保定。太平之休, 系此其證。際天所覆, 咸為我土。含識之倫, 我籍斯附。充入舊貫, 天臨萬方。子子孫孫, 永世克昌。 |
” |
— [宋]張嵲 |
文學作品
高宗紹興五年(1135年)召試,除秘書省正字。七年,遷校書郎[2]、著作郎(《南宋館閣錄》卷七)。八年,出為福建路轉運判官(同上書)。十年,兼實錄院檢討、守起居舍人、兼侍講、試中書舍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一三五、一三七)。升實錄院同修撰,十一年,罷。起知衢州。十八年,提舉江州太平興國宮,獻《紹興中興復古詩》以希進用,尋卒(同上書卷一三九、一五八),年五十三。有《紫微集》(《宋史·藝文志》,《直齋書錄解題》卷一八作《張巨山集》)三十卷,久佚。清四庫館臣據《永樂大典》輯為三十六卷。《宋史》卷四四五有傳。張嵲詩,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紫微集》為底本,參校《湖北先正遺書》影印清文津閣《四庫全書》本(簡稱文津本)以及殘本《永樂大典》引詩。新輯集外詩句,編附卷末。
詩詞文化
詩歌起源於上古的社會生活,因勞動生產、兩性相戀、原始宗教等而產生的一種有韻律、富有感情色彩的語言形式。《尚書.虞書》:「詩言志,歌詠言,聲依詠,律和聲。」《禮記.樂記》:「詩,言其志也;歌,詠其聲也;舞,動其容也;三者本於心,然後樂器從之。」早期,詩、歌與樂是合為一體的。詩即歌詞,在實際表演中總是配合音樂、舞蹈而歌唱,後來詩、歌、樂、舞各自發展,獨立成體,詩與歌統稱詩歌。如今詩歌按照不同的表現形式分為白話詩和舊體詩詞,白話詩更多稱為新詩或自由詩,但「詩詞」連稱時一般指舊體格律詩、詞[3]。
「在當今社會生活中繼承和發展傳統詩詞是中華文化的需要,詩詞在傳統形式中的情味意味韻味更能使人接受,它是漢語特有魅力和功能,這是其它任何語言所沒有和不能的,也是任何語言翻譯不了的。因此傳統詩詞文化是世界文學史上最獨特表現形式和文學遺產」。——葉千華語錄
視頻
紹興聖孝感通詩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司法參軍事,知識貝殼
- ↑ 秘書省校書郎相當於今天的什麼官,幫考網,2022-11-06
- ↑ 詩歌是一種抒情言志的文學體裁,豆丁網,2019-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