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紫金山天文台)
前往: 導覽搜尋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簡稱紫金山天文台、紫台,英語:Purple Mountain Observatory, CAS)是中國科學院在天文領域的一所重要研究機構。前身為1928年成立的中華民國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和由天文研究所建於1934年的國立紫金山天文台。1950年5月20日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是中國自己建立的第一個現代天文學研究機構,是中國近現代天文學的發祥地,被譽為「中國現代天文學的搖籃」。

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位於南京玄武區紫金山海拔267米的第三峰天堡峰上,由於灰霾和光污染[1]原因於20世紀80年代末改為科普教育基地,1996年被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歷史沿革

南朝劉宋初年開始,紫金山北麓余脈的雞籠山建立了「日觀台」,又稱「司天台」,宋元明時期日觀台經過多次擴建成為欽天台並添置了簡儀、渾天儀等多樣的儀器,此後隨着明清時期政治中心的北移欽天台逐漸荒廢。

1913年,從比利時學成歸來的時任中央觀象台台長高魯首次提出在紫金山的最高峰籌集天文台。1927年民國政府在南京建立,高魯向主持國立中央研究院工作的蔡元培提出興建天文台,同年4月國立紫金山天文台正式開始籌建。1928年2月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成立,高魯擔任首任所長,並負責為研究所選址和添置設備。1929年高魯歷任後,余青松接任所長,他與建築大師楊廷寶一起完成了對紫金山天文台的勘察選址和設計工作。1934年9月1日紫金山天文台正式竣工,紫金山天文台成為中國第一座現代天文台,竣工後的紫金山天文台也成為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的辦公駐地。

1949年中國科學院成立後,次年4月6日在南京接管了包括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在內的5個研究所。1950年,根據中科院研究機構的改組方案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更名為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1950年5月20日張鈺哲被政務院委任為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台長。1938年至1946年紫金山天文台因抗日戰爭隨國立中央研究院天文研究所西遷至昆明東郊的鳳凰山,抗戰結束後天文研究所遷回南京時在鳳凰山留下一個工作站成為了雲南天文台的前身。

1949年後,紫金山天文台曾成立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地球物理所上海聯合工作站,接管法國天主教耶穌會的徐家匯觀象台和佘山觀象台(後獨立為中國科學院上海天文台)。相繼於50年代成立的天津緯度站、北京授時台則在1962年發展為國家天文台的前身北京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主辦的《天文學報》等刊物亦在1966年至1974年期間停刊。紫金山天文台在文革後才得到逐步恢復。

由於80年代末起,南京夜間光污染嚴重,紫金山天文台的晚間專業觀測的功能受到嚴重影響,此外受到灰霾的影響天文台需要更為頻繁的花費大量經費擦拭鏡頭,又考慮到紫金山天文台的主要觀測工作,已由青海德令哈等外地優良觀測台址承擔,紫金山的天文觀測項目逐步減少,除僅保留一些太陽黑子、太陽射電[2]、太陽光譜等白天進行的觀測項目,主要以開放遊客參觀,擔當天文博物館的功能 。1996年,國務院將紫金山天文台以國立紫金山天文台舊址名義列入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視頻

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台 相關視頻

紫金山天文台古代天文儀器天球儀
《今日科學》之樊莉平——紫金山天文台里的國寶(二)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