筒子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筒子河是北京市中心紫禁城牆外的護城河。因古代五門三朝的規格,宮城南至大明門,所以明代禁宮南面並沒有開鑿筒子河,形成一個「闕」,而清代開暗渠連接南面卻破壞了五門三朝[1] 和闕的規格。
全長3.5公里,寬52米。分為西北、東北、西南、東南四部分。在西華門和神武門路面下由涵洞連通。與北京六海相連通。
歷史
明永樂年間改建北京城時,在紫禁城外開鑿了護城河。明代,外筒子河只圍繞紫禁城東、北、西三面,分別稱為東華門筒子河、玄武門北筒子河、西華門筒子河。 作為紫禁城的第一道防線,起保衛四面城垣的作用,使敵人無法涉河攻城。即人們常說的「金城湯池、深溝高壘」的意思。既然作為護城河,就應該四面環繞,而不能南面無河。
清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下令工部將午門右邊的紫禁城河水,從西闕門外右板橋下面的暗溝引入西闕門,由午門前面石板道下的暗溝引向東流,經東闕門石板道下面暗溝流入太廟(今勞動人民文化宮)。這條長七十丈九尺九寸的暗溝定名為午門暗筒子河。至此,紫禁城護城河才形成今天的模樣。
流域面積
以神武門、午門為南北軸線,東、西華門為東西軸線,筒子河劃為西北、東北、西南、東南四部分。東華門、西華門和神武門門前路面下各有涵洞將四部分連通。深10公尺。從積水潭引水,最後金水河相交,匯入菖蒲河。
外筒子河的水流入紫禁城內形成了內筒子河。內筒子河的水源來自神武門西靠近西北角樓城牆根下面的進水閘,由一條南北直長的地道穿過城牆轉道紫禁城裡改為明溝。筒子河除了防衛之外,還有防火和為故宮提供用水水源之用。
治理狀況
遊客亂扔垃圾,故宮外圍筒子河變成「垃圾河」
《北京市市容管理條例》第22條規定,河湖及其管理範圍,由河湖管理單位負責。按照此前的責任劃分,筒子河東華門、西華門以北的河段,應由故宮博物院管理,而東華門至午門段應由勞動人民文化宮管理、西華門至午門段應由中山公園管理。
2013年2月28日,40餘環衛工來到筒子河與勞動人民文化宮相鄰的河段。環衛集團負責人劉家龍介紹,此河段垃圾最多,雖然勞動人民文化宮之前有過清理,但沒有下河的專業工具,且人手不足,未能對垃圾徹底清除。截至28日17時,環衛工共撈出4噸多垃圾,其中有1萬多根吃剩的玉米芯。
參考文獻
- ↑ 踏進故宮第一步-端門,隨意窩,2011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