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菖蒲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菖蒲河
圖片來自去哪兒

菖蒲河,又稱外金水河,是北京城區的一條河溝,為北京御河的一部分。因河中生長植物菖蒲而得名。[1]

介紹

菖蒲河位於天安門以東,南皇城牆北側,總長約600米。是明清皇城中外金水河的一段。河由西苑太液池南端流出,折向東南,經過天安門前,往東匯入玉河。既是西苑三海的出水道,也是紫禁城筒子河向南穿過太廟的出水道。清代稱長安左門以東的一段外金水河為菖蒲河。河南岸為南皇城牆,西端為長安左門北牆下的半邊橋,東端為進入玉河的水閘,清代名天妃閘。明代在河上有橋一座,北通東苑長街,清代名為牛郎橋,是一座石台木板橋,1913年打通南池子大街,在皇城牆上拆出券門,同時將此橋改造為石拱橋。

河北岸在明代為皇宮東苑,跨河建有涌福閣,清代已無存。民國以後,菖蒲河兩岸陸續建滿房屋,並在河南岸形成了東、西銀絲套兩條胡同,菖蒲河成了垃圾堆放場和污水溝。上世紀六十年代後填平河溝,改為街道。但破舊民房倚皇城和太廟、皇史宬紅牆而建,嚴重影響文物安全;河道填平,丟失了重要的史跡;位在天安門敏感地區,消防、治安、衛生和環境質量直接影響到首都的中心。有鑑於此,2002年東城區斥資全部搬遷河道兩側居民,拆平後挖出菖蒲河故道,恢復了水面,標誌出天妃閘,亮出了南皇城和太廟、皇史宬紅牆,將這裡建設成一處依託歷史遺址,富有古典風格的城市園林。

歷史

早年在菖蒲河上有一座橋,稱牛郎橋,同西苑的織女橋遙相呼應,這座橋的遺址,就在南池子南口內,皇史宬南側。 明永樂建都北京時,此處稱東苑。《宸垣識略》稱:明永樂十一年五月癸未端午節,車駕幸東苑觀擊毬射柳,命群臣賦詩,賜宴及鈔帛有差。十四年端午節亦幸焉。明王直端午憶去年從幸東苑詩:「千門晴日散祥煙,東苑宸游憶去年。玉輦乍移雙厥外,彩毬低度百花前。雲聞山色浮仙杖,風送鶯聲繞御筵。今日獨醒還北望,何時重詠柏梁篇?」《宸垣識略》的作者吳長元說:永樂時射柳之戲,藏鴿於葫蘆或盒內,懸於柳上,射中盒面,鴿飛而出,以此為樂。宣德中,東苑有草舍一區,乃上致齋之所。一小殿,梁棟椽桶,皆以杉木為之,不加斲削,覆之以草。四面闌楯亦然。少西有路,纖回入荊扉,則有河石甃之。河南有小橋,覆次草亭,左右復有草亭,東西相望,枕橋而渡。中為小殿,有東西齋,有軒以為彈琴讀書之所。四圍編竹籬,籬下皆種蔬茹匏瓜之類。賞命尚書蹇義、夏原吉、楊士奇、楊榮觀之。

《燕京歲時記》云:「端午日,用菖蒲艾子,插於門傍,以裉不祥,亦古者艾虎蒲劍之遺意」。菖蒲河古時曾稱為御溝,因此這條河兩岸菖蒲叢生,遂因以得名為菖蒲河。當時,人們從這裡採得菖蒲的葉子插在門上,傳能避邪。這是因為菖蒲的葉子長得像利劍一樣,插在門上猶如鐘馗持劍在此把門,大鬼小鬼進不來。

六十年代初期因存放節日活動所用的器材而在菖蒲河上加上蓋板,搭建倉庫、民房,以至後來成為街巷狹窄、環境髒亂的居住區。2002年復改為明河,並在其址建公園。占地面積3.8萬平方米,河道全長510米,水面寬12米,水深1.5--2米,與天安門前的金水河連通。河道中放入錦鯉和紅魚,河邊保留有60餘株古樹,並新種植了大量花草和樹木。修建菖蒲河公園是北京市委、市政府保護古都風貌、展現歷史文脈的重大工程。

參考文獻

  1. 菖蒲河公園,旅遊北京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