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來自 嗶哩嗶哩 的圖片

本名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日期 1912年10月8日─

1913年3月30日

地點

巴爾幹半島

結果

巴爾幹同盟勝利,

1913年倫敦和會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是20世紀初期,歐洲地區的軍事衝突及對抗的開端,標誌着解決東方問題的第一步。 [1]

簡介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First Balkan War),是巴爾幹同盟反對奧斯曼帝國而進行的戰爭。巴爾幹同盟由於向奧斯曼帝國提出給予馬其頓色雷斯自治權的要求遭到拒絕,在俄羅斯帝國支持下巴爾幹同盟於1912年10月9日對奧斯曼帝國宣戰。

經過激戰,塞爾維亞王國黑山王國兩國占領馬其頓和亞得里亞海沿岸;保加利亞王國控制伊斯坦布爾以西地區;希臘王國占領愛琴海諸島;奧斯曼帝國軍敗退到埃迪爾內約阿尼納斯庫台等地。11月3日奧斯曼帝國被迫請求歐洲列強進行和平協調,1913年5月30日簽訂《倫敦條約》,戰爭宣告結束。戰敗國奧斯曼帝國喪失了在歐洲的大部分領土。

戰爭原因

巴爾幹半島民族繁多,自從奧斯曼帝國在1389年的科索沃戰役中擊敗巴爾幹聯軍,以武力占領整個巴爾幹半島後,南斯拉夫民族便長期受其統治。18世紀開始,奧斯曼帝國開始衰落,亦多次與俄羅斯交戰中戰敗。至19世紀初,受奧曼斯帝國統治多年的塞爾維亞人發動兩次革命成功取得自治,及1830年希臘王國成功脫離奧斯曼帝國取得獨立,都大大鼓舞了南斯拉夫各民族,各族的民族主義者不斷發動武裝起義,力圖擺脫奧斯曼帝國獨立。

至於帝俄也一直為了奪取地中海出海口,多次向奧斯曼帝國發動戰爭。至1875年,被奧斯曼統治,位於巴爾幹半島中央的波斯尼亞因饑荒發生動亂,不久動亂蔓延至保加利亞,1877年,俄羅斯乘保加利亞動亂再次向奧斯曼帝國開戰,奧斯曼戰敗求和,簽訂《聖斯特凡諾條約》當中獲准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獨立,羅馬尼亞聯合公國則由瓦拉幾亞及摩爾多瓦合併,另外建立一個大保加利亞公國,但有關安排引起其他列強如英國、奧匈等國不滿。1878年,列強舉行議定巴爾幹秩序的柏林會議,雖塞爾維亞、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等國的獨立地位獲國際承認,但保加利亞的版圖大大縮小,波斯尼亞則交由奧匈帝國託管,奧斯曼帝國仍維持統治阿爾巴尼亞、科索沃、馬其頓等巴爾幹中部的地區。

1908年,奧斯曼帝國發生青年土耳其黨人革命,奧匈帝國趁機吞併波斯尼亞,奧斯曼帝國無力阻止。奧斯曼帝國在波斯尼亞問題上的軟弱無能,加深巴爾幹各國對奧斯曼的輕視,加上本來一心想併吞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因奧匈併吞波斯尼亞後,改為計劃向南擴展,以圖奪取阿爾巴尼亞的出海通道。加上1912年義土戰爭奧斯曼帝國又敗於另一位列強意大利王國,各國認為時機成熟,故組成巴爾幹聯盟,向奧斯曼宣戰奪取土耳其在巴爾幹的領土。

戰爭爆發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軍事行動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保加利亞軍事行動

在俄羅斯支持下,泛斯拉夫主義成為巴爾幹半島主流思想,巴爾幹半島諸國也積極擴軍及進行外交工作,謀求得到歐洲列強的支持,希望奪取奧斯曼帝國在巴爾幹半島的領土。1912年3月,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結盟,5月,門的內哥羅和希臘也參加,巴爾幹同盟成型。

1912年10月8日,門的內哥羅向奧斯曼帝國宣戰,10月14日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希臘聯合向奧斯曼帝國發出最後通牒,10月17日奧斯曼帝國向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宣戰,10月18日希臘向奧斯曼帝國宣戰。結果奧斯曼帝國被巴爾幹聯盟打敗。

結果

由於列強幹涉,1913年5月30日雙方在倫敦召開和會,原屬奧斯曼的馬其頓地區被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及希臘瓜分,塞薩洛尼基則被併入希臘,隨後奧匈帝國加入和會,奧匈怕塞爾維亞得到阿爾巴尼亞後得到出海通道,會變得更加強大,堅持阿爾巴尼亞必須獨立,奧匈的動議正與塞爾維亞一直希望透過奪取奧斯曼帝國在歐洲的領土建立一個包含塞爾維亞、門的內哥羅、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及阿爾巴尼亞的『大塞爾維亞』夢想違背。此後,塞爾維亞國內更加怨恨奧匈,成為奧塞戰爭以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因。同時,阿爾巴尼亞雖在戰後取得獨立,但有大量阿爾巴尼亞人居住的科索沃在戰後併入塞爾維亞,成為二十世紀末科索沃問題的根源。

另一方面,塞爾維亞和保加利亞就馬其頓地區的統治權產生分歧,6月第二次巴爾幹戰爭爆發,巴爾幹同盟結束。

新武器

塞爾維亞在巴爾幹戰場率先使用了機關槍。

參考來源

  1. 第一次巴爾幹戰爭,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