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屆詩人節(老舍)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作品欣賞
去年端陽節,「文協」的會員們開了個晚會,紀念大詩人屈原,並有紀念文字發表於各報紙及文藝刊物。當天,就有人提議,好不好定此日為詩人節。
過了一年,「文協」的朋友們又想起那個重要的提議,而各方面——教授們、愛好文藝者,特別是老詩人們——都以為事不宜遲,應馬上去作。
於是,幾個朋友就去起草詩人節緣起,由郭沫若先生修正。緣起寫好,印好,交給了「文協」散發。
同時,柳情、安娥、雲遠、方殷,還有幾位,就徵求紀念文字,並與陪都各報紙接洽出特刊。各報紙都樂意贊助,而且《大公》與《新蜀》兩家表示繼出三天也可以。大家動起筆來。于右任院長、陳立夫部長、梁寒操副部長、馮玉祥將軍,都寫了詩或散文;文藝界友人們,如郭沫若、孫伏園、易君左、徐仲年、李長之、黃芝岡、張鐵弦、徐遲、王進珊、安娥、褚述初、陳紀瑩、李嘉、牧原、吳組緗、任釣、李石鋒、和山、劉雲僧、老舍……也都交出詩篇或文章。可惜,《新蜀報》卻在節前失火,不能馬上出整張的報,所以把幾篇特刊的文字暫行保存,另由老舍寫了一小篇社論。
畫家李可染預備了一張屈子像,郭沫若給題詞;火速裱好,以備開紀念會時懸掛。
名提琴家馬思聰給「雲中君」制了樂譜。
舞蹈名家吳曉邦預備下《披髮行吟》,在節日表演。
方殷作了《汨羅江上》,王雲堦制譜。
天熱,大家工作得都很「熱」烈。
端陽的早晨,各報的詩人節特刊都出齊,篇幅都相當的大。
「文協」早已發出通知:於是晚七時在中國留法比瑞同學會的禮堂開晚會,慶祝第一屆詩人節。
禮堂的布置,原擬以凳圍掉,棹上都設鮮花蒲艾與粽子。可是晚間既不很長,又怕到會人多,沒有地方坐;於是改變計劃,減棹而添凳;雖然顯着減少了詩意,但是大家都有個座位,總不能說不近人情。
正中,國父遺像下,懸起李可染的屈子像,像前列案,案上有花及糖果。左壁榜曰:「慶祝第一屆詩人節」;右壁題:「詛咒侵略,謳歌創造,讚揚真理。」
天熱,「文協」租來茶具。入門簽名後,即得沱茶一蓋碗,頗有點過節的意味。
怕電燈發生障礙,早已備好紅燭。
寫詩的,愛詩的;詩人,詩人的朋友;白髮的詩客,短褲的青年,赤足的女郎……都含笑而來。有的攜來當日作的詩歌,求指教,有的立着或坐下「拜讀」。
老詩人于右任先生到場,即被推為主席。行禮如儀後,主席以極簡煉的言語,道出今年詩人節與五卅恰好在同日的含義一一詩的內容是要反抗侵略,闡明真理,詩人也就該是戰士呵!
老舍報告了籌備經過,並聲明已預備下粽子,請大家過個簡單的節。
郭沫若講演:由考證上斷定屈原生於何年,死於何年。時代既定,乃可證屈原之死並非儒弱,而系殉國。
紀念節目:
常任俠朗誦《離騷》。
李嘉獨唱《雲中君》。
「文協」歌隊合唱《淚羅江上》。
可惜室中無台,吳曉邦的《披髮行吟》舞不能表演。
自由表演:
安娥讀于右任先生的詩人節五律二首。
高蘭朗誦自己的長詩。
易君左讀即席賦詩二韻。
時電燈果滅,馬上燃起紅燭。燭光花影中,分散糖果及粽子。主席宣告:請吃、請喝(茶)、請閒談。
十時半,散會。
- * * 會開得不壞。可惜:
(一)發動稍晚,未能及時通知「文協」各分會,使全國同日舉行紀念會。
(二)有人建議請郵局於端陽日印蓋詩人節郵章,因公函趕辦不及,未能實現。
(三)節目太少,禮堂稍小。
(四)許多詩人住在鄉下,未能趕來參加。
(五)粽子的餡子不壞,只是太少。
寫於詩人節後二日 [1]
作者簡介
老舍(1899-1966):原名舒慶春,字舍予(姓氏一拆為二)。滿族,北京人(正紅旗)。另有筆名絜青、鴻來、非我等。中國現代小說家、著名作家,傑出的語言大師、人民藝術家,新中國第一位獲得「人民藝術家」稱號的作家。老舍的作品很多,代表作有《駱駝祥子》、《趙子曰》、《老張的哲學》、《四世同堂》、《二馬》、《小坡的生日》、《離婚》、《貓城記》、《正紅旗下》,劇本《殘霧》、《方珍珠》、《面子問題》、《龍鬚溝》、《春華秋實》、《青年突擊隊》、《戲劇集》、《柳樹井》、《女店員》、《全家福》、《茶館》,報告文學《無名高地有了名》,中篇小說《月牙兒》、《我這一輩子》、《出口成章》,短篇小說集《趕集》、《櫻海集》、《蛤藻集》、《火車集》、《貧血集》及作品集《老舍文集》(16卷)等。北京市政府授予他「人民藝術家」的稱號。老舍的一生,總是忘我地工作,他是文藝界當之無愧的「勞動模範」。
筆名來歷,字「舍予」,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另有絜青、絜予等筆名。因為老捨生於陰曆立春,父母為他取名「慶春」,大概含有慶賀春來、前景美好之意。上學後,自己更名為舒舍予,「舍予」是「舒」字的分拆:舍,捨棄;予,我。含有「捨棄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老舍」這一筆名,是他在1926年發表長篇小說《老張的哲學》時首次使用的。在「舍予」前面添「老」字,而後面去掉「予」字,便成了現今人們熟知的「老舍」。這個「老」並不表示年齡大,而是含有一貫、永遠的意思,合起來就是一貫、永遠「忘我」。他用「老舍」這一筆名發表了大量文學作品,以致不少人只知道「老舍」而不知舒慶春是誰。「老舍」是他最常用的筆名。 [2]
他於191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擔任過小學校長、郊外北區勸學員等職。五四新文化運動掀起的民主、科學、個性解放的思潮,把他從「兢兢業業辦小學,恭恭順順地侍奉老母,規規矩矩地結婚生子」的人生信條中驚醒;文學革命的勃興,又使他「醉心新文藝」,由此開始生命和事業的新起點。[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