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科右前旗第七中學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科右前旗第七中學通過體驗消防軟梯攀爬訓練,讓中小學生掌握基本的消防軟梯攀爬技能;通過體驗消防氣墊逃生的體驗訓練,鍛煉中小學生的意志品質,掌握氣墊逃生的原則、應用場景以及跳消防氣墊的動作技巧,為少年兒童的健康成長保駕護航。

校園諮詢

興安盟科爾沁右翼前旗第七中學開展了別開生面的安全教育體驗培訓活動

少年強,則國強。中學生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他們能否健康成長,不僅關係到一個個家庭的幸福,而且關係到國家和民族的興衰成敗。所以,我們的社會,我們每個人,都有責任和義務保障他們的健康和安全。

自新中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黨和政府十分重視中小學的安全教育,頒布了一系列關於安全教育的政策法規,如2002年,我國制定的《學生傷害處理辦法》,2007年開始施行的《未成年人保護法》,2007年教育部制定的《中小學公共安全教育指導綱要》,這些政策法規有力地維護了學校的安全,促進了中小學安全教育工作的發展。然而,近年來,我國校園安全問題依然嚴重存在,校園安全事故頻頻發生。分析近年來學校發生的各類安全事故,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一些學校缺乏必要的安全意識和能力的教育,安全教育[1]的形勢不容樂觀。

2018年6月14日,珍愛生命安全教育培訓培訓團隊來到了興安盟科右前旗第六中學開展了非傳統化的安全教育培訓,採用學習實踐的實際的模擬過程,尤其針對一些常見的安全事故,配用豐富的道具,而且在教育中,培訓教官沒有避重就輕,整體上是培訓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此次培訓對參加培訓的師生進行了有關預防和避險(溺水防範、地震避震自救)、自救(煙道逃生、樓宇逃生、軟梯氣墊逃生等)、救護(心肺復甦、海姆立克急救法等)多項課程體驗,大大的提高了學生的安全意識,使學生們有效的掌握了各類應急避險、逃生急救技能,學生們學習積極性很高並且意識到了安全重於泰山。

此次活動對於校園安全知識普及及安全工作系統化開展具有重大的意義,為後續安全教育工作的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珍愛生命安全教育體驗培訓是自治區教育廳納入2016-2018年度一項重要校園安全教育工作計劃

培訓開展辦法:

一、對學校所有的教職工進行免費的實踐體驗培訓;

二、對所有的學生進行所有項目的觀摩理論教學也是完全免費的;

三、如果學生希望參加體驗培訓就需要家長自願掃碼向培訓方支付費用58元(並非在校內產生收費現象,收費是培訓主辦方收取的,和學校無關)。

小編在這裡非常感謝校領導及所有班主任老師對學生安全教育培訓的重視,你們為了讓學生掌握更多的應急逃生及自救自護技能而任勞任怨、積極配合,你們對學生的教育熱情讓我們所有的培訓教官為之感動,辛苦了老師們、校領導!

課程背景:據統計[2],火災中被濃煙中毒導致死亡的人數占火災總死亡人數的85%以上,是燒死者的4-5倍。在一氧化碳濃度達1.3%的空氣中,人呼吸兩、三口氣就會失去知覺,呼吸13分鐘就會死亡。通常的情況下,二氧化碳在空氣中約占0.06%,當其濃度達到2%時,人就會感到呼吸困難,達到6%、7%時,人就會窒息死亡。在火災發生時,煙的蔓延速度超過火的速度5倍,其產生的能量超過火5-6倍,危害巨大。

培訓目標:濃煙的危害遠遠大於明火,發生火災時我們如何順利從濃煙狀態下逃生呢,在培訓的同時讓中小學生體驗火災發生時穿過濃煙區的真實體驗,會大幅提升中小學生面對災害時的心理素質,掌握濃煙逃生的基本技能、要領。

消防展廳體驗培訓

課程背景:我們總是會忽略消防器材,覺得消防器材並不重要,如:辦公樓內的滅火器從來沒用過、消防應急箱從來沒有打開使用過、消火栓也從來沒有打開過等等。但大家忽略一個基本概念是:遇到使用消防器材的時刻就是萬分危急的時刻,是否能正確使用消防器材將決定火災發展的趨勢和自身的命運,消防器材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是在沒有遇到火災時,可能覺得消防器材並不重要。只有在經歷火災時那種無助,才會明白消防器材有多重要,而消防器材不能成為一種擺設一定要學會使用,如果不會使用,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

培訓目標:通過現場展示、講解、實操訓練,讓中小學生了解最基本的消防器材,掌握識別消防指示標識的能力以及會使用滅火器的能力。

軟梯及氣墊逃生訓練

課程背景:隨着經濟社會的進步,全社會在思想意識上高度重視生命安全,各種災難帶來的生命財產損失也越來越無法接受,災難逃生手段也逐步趨於完善,如:軟梯逃生、消防氣墊逃生等。越來越多的辦公樓、公眾場所配備了消防軟梯,但消防軟梯的正確使用並沒有完全普及,尤其是中小學生,甚至不知道消防軟梯為何物。與之類似的是消防氣墊逃生,絕大多數人尚不清楚氣墊逃生的應用環境、跳氣墊技巧以及利用氣墊逃生的基本知識,災難來臨時驚慌失措,失去了逃生的最佳時機。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