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風引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風引》
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

《秋風引》是唐代詩人劉禹錫創作的一首五言絕句。劉禹錫曾在偏遠的南方過了一段長時期的貶謫生活。這首詩作於被貶期間。因秋風起、雁南飛而觸動了孤客之心,有感而作。

此詩表面寫秋風,實際卻是在感嘆自己的際遇,抒發了詩人孤獨、思鄉的感情。其妙處在於不從正面着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而結句曲折見意,含蓄不盡。[1]

作品原文

《秋風引》[2]

何處秋風至?蕭蕭送雁群。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

詞句注釋

⑴引:一種文學或樂曲體裁之一,有序奏之意,即引子,開頭。

⑵至:到。[3]

⑶蕭蕭:形容風吹樹木的聲音。晉陶潛《詠荊軻》:「蕭蕭哀風逝,淡淡寒波生。」雁群:大雁的群體。

⑷朝:凌晨。庭樹:庭園的樹木。

⑸孤客:單身旅居外地的人。漢焦贛《易林·損》:「路多枳棘,步刺我足,不利孤客,為心作毒。」這裡指詩人自己。聞:聽到。

白話譯文

秋風不知從哪裡吹來,蕭蕭地送來了大雁一群群。清早秋風來到庭中的樹木上,孤獨的旅人最先聽到秋風的聲音。

作品鑑賞

詩以「秋風」為題;首句「何處秋風至」,就題發問,搖曳生姿,而通過這一起勢突兀、下筆飄忽的問句,也顯示了秋風的不知其來、忽然而至的特徵。進一步推尋思索還暗含怨秋的意思,與李白春思》詩「春風不相識,何事入羅幃」句有異曲同工之處。秋風之來,既無影無跡,又無所不在,它從何處來、來到何處,本是無可究詰的。這裡雖以問語出之,而詩人的真意原不在追根究底,接下來就宕開詩筆。

「蕭蕭送雁群」一句寫耳所聞的風來蕭蕭之聲和目所見的隨風而來的雁群。化無形之風為可聞可見的景象,從而把不知何處至的秋風繪聲繪影地寫入詩篇。結合前兩句詩,脫胎於屈原《九歌》「風颯颯兮木蕭蕭」和漢武帝《秋風辭》「秋風起兮白雲飛,草木黃落兮雁南歸」。而可以與這兩句詩合參的有韋應物的《聞雁》詩:「故園渺何處?歸思方悠哉。淮南秋雨夜,高齋聞雁來。」但韋詩是以我感物,以情會景,先寫「歸思」,後寫「聞雁」。沈德潛在《唐詩別裁集》中指出,這樣寫,「其情自深」,如果「倒轉說」,就成了一般人都寫得出的普通作品了。這首《秋風引》前兩句所寫的秋風始至、鴻雁南來,正是韋詩後兩句的內容,恰恰是把韋詩倒轉過來說的。它是遠處落想,空際運筆,從聞雁思歸之人的對面寫起,就秋風送雁構思造境。至於韋詩前兩句的內容,是留到篇末再寫的。

「朝來入庭樹,孤客最先聞」,把筆觸從秋空中的「雁群」移向地面上的「庭樹」,再集中到獨在異鄉、「歸思方悠哉」的「楚客」,由遠而近,步步換景。「朝來」句既承接首句的「秋風至」,又承接次句的「蕭蕭」聲,不是回答又似回答了篇端的發問。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着它物而隨處存在,此刻風動庭樹,木葉蕭蕭,則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

"孤客最先聞」詩寫到這裡,寫足了作為詩題的「秋風」,詩中之人還沒有露面,景中之情還沒有點出。"孤客最先聞。」才畫龍點睛,說秋風已為「孤客」所「聞」。這裡,如果聯繫作者的另一首《始聞秋風》詩,其中「五夜颼飀枕前覺,一年顏狀鏡中來」兩句,倒可以作「聞」的補充說明。當然,作為「孤客」,他不僅會因顏狀改變而為歲月流逝興悲,其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更是可想而知的。

這首詩主要要表達的,其實正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但妙在不從正面着筆,始終只就秋風做文章,在篇末雖然推出了「孤客」,也只寫到他「聞」秋風而止。至於他的旅情歸思是以「最先」兩字來暗示的。如照說,秋風吹到庭樹,每個人都可以同時聽到,不應當有先後之分。而惟獨孤客「最先」聽到,可以想見,他對時序、物候有特殊的敏感。而他如此敏感的原因。這就是對「最先聞」的解釋。這些評語都稱讚這一結句曲折見意,含蓄不盡,為讀者留有可尋味的深度。從全詩看來,卻必須說「不可聞」,才與它的蒼涼慷慨的意境、高亢勁健的風格相融浹。兩個結句,內容相似,一用曲筆,一用直筆,卻各盡其妙。對照之下,可悟詩法。

這首詩借景抒情,主要表達的其實是這羈旅之情和思歸之心,它說明秋風的來去雖然無處可尋,卻又附着它物隨處存在,風吹樹動,蕭蕭木葉,那無形的秋風分明已經近在庭院、來到耳邊了。

名家點評

《增訂評註唐詩正聲》:李雲: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最深。

《唐詩選脈會通評林》:徐克曰:人情之真,非老於世故者不能道此。

《刪訂唐詩解》:唐汝詢曰:秋風起而雁南矣,孤客之心未搖落而先秋,所以聞之最早。吳昌棋曰:用意最妙。

唐詩箋注》:誰不聞而曰「最先聞」,孤客觸緒驚心,形容盡矣。若說「不堪聞」,便淺。

《詩法易簡錄》:李鍈:詠秋風必有聞此秋風者,妙在「最先」二字為「孤客」寫神,無限情懷,溢於言表。

《唐詩歸》:鍾惺雲:「不曰『不堪聞』,而曰『最先聞』,語意便深厚。

《唐詩別裁集》:沈德潛:「若說『不堪聞』,便淺。」

《唐詩箋要》:夢得《鄂渚留別》末云:「欲問江深淺,應如遠別情。」情思不劇,與此詩皆陶冶樂府而得。

《唐詩選勝直解》:風無形,隨四時之氣而生,曰何處驚之也。秋風秋雁並在一時,若風送之者然,況萬物經秋,皆將黃落逐臣孤客,無難為情,曰「入庭樹」,曰「最先聞」,驚心更早,宋玉悲秋,略與仿佛。

《詩境淺說續編》:四序迭更,一歲之常例,惟乍逢秋至,其容則天高日晶,其氣則山川寂寥。別有一種感人意味,況天涯孤客,入耳先驚,能無惆悵?蘇頲之《汾上驚秋》,韋應物之《淮南聞雁》,皆同此感也。

作者簡介

劉禹錫(772-842),唐代文學家、哲學家,字夢得,洛陽人,自稱「家本滎上,籍占洛陽」,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為中山靖王劉勝。有「詩豪」之稱。

劉禹錫貞元九年(793年),進士及第,初在淮南節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記室,為杜佑所器重,後從杜佑入朝,為監察御史。貞元末,與柳宗元,陳諫、韓曄等結交於王叔文,形成了一個以王叔文為首的政治集團。後歷任朗州司馬、連州刺史、夔州刺史、和州刺史、主客郎中、禮部郎中、蘇州刺史等職。會昌時,加檢校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戶部尚書。劉禹錫詩文俱佳,涉獵題材廣泛,與柳宗元並稱「劉柳」,與韋應物白居易合稱「三傑」,並與白居易合稱「劉白」,有《陋室銘》《竹枝詞》《楊柳枝詞》《烏衣巷》等名篇。哲學著作《天論》三篇,論述天的物質性,分析「天命論」產生的根源,具有唯物主義思想。有《劉夢得文集》,存世有《劉賓客集》。[4]

除詩歌與論說文外劉禹錫的辭賦創作在唐代辭賦史中,乃至整個辭賦史中也是重要的不可忽視的環節,其存賦十一篇,與唐代各家所存辭賦數目相較,也不算少了。馬積高在其著作《賦史》中評價中唐時期的辭賦家,列柳宗元為首位,韓愈、劉禹錫並列其次,又將柳宗元之辭賦同屈原相提並論,即可見一斑。而實際上,劉禹錫本人也是對自己的文章水平頗有自信的,在其《子劉子自傳》中他說:「天與所長,不使施兮。」這裡的「所長」指的即是自己的長於文詞,而在這「文詞」之中當然也包括辭賦在內。在劉禹錫的十一篇辭賦作品當中以《秋聲賦》最受後人推崇。

由於劉禹錫的辭賦多數創作於貶謫時期,因此逐臣之悲與懷才不遇便成了其辭賦創作的重要主題,騷怨情懷是其主要的情感寄託,同時儒家兼濟天下的思想也貫穿始終。此外,除了反映貶謫愁思的作品,其辭賦還有應試科舉所作的律賦——《平權衡賦》,懷古傷今的《山陽城賦》,悼亡的《傷往賦》,描寫景物風俗的《楚望賦》。作為唐代重要的文學家與哲學家,劉禹錫的詩歌成就較高,是唐詩研究的重要領域,而詩文又為當時的文學主流,故劉禹錫的辭賦創作必然要受到其詩歌創作影響的。例如劉禹錫詩歌的主題便影響着他辭賦的主題,許多在其詩歌中描繪的場景畫面、表達的情感內容,同樣也出現在他的辭賦作品中,因此研究其詩文與辭賦的互動關係是其辭賦研究的有利環節。

視頻

YZ劉禹錫的坎坷一生(上)

YZ劉禹錫的坎坷一生(下)

參考資料

  1. 劉禹錫:多才且多病,詩豪成良醫 洛陽網 ,發布時間; 2019-07-30 08:09
  2. 《秋風引》 古詩文網
  3. 葛曉音老師:春日江南中的詩情畫意 搜狐網 ,發布時間; 2019-04-11
  4. 「劉禹錫」詩詞全集(723首) 古詩文句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