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楊柳枝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楊柳枝詞》

作品名稱: 《楊柳枝詞》

創作年代: 唐代詩人

文學體裁:詩

作者:白居易

《楊柳枝詞》[2]唐代詩人白居易的作品。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又號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時遷居下邽,生於河南新鄭。是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唐代三大詩人之一。白居易與元稹共同倡導新樂府運動,世稱「元白」,與劉禹錫並稱「劉白」。白居易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題材集中是白居易諷喻詩的藝術特色之一。他一般只選擇最典型的一件事,突出一個主題,「一吟悲一事」,主題非常明確。白居易的思想,綜合儒、佛、道三家,以儒家思想為主導。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語言優美、通俗、音調和諧,形象鮮明、政治諷喻。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3075篇詩文。[3]

這是一首寫景寓意詩,前兩句寫景,極寫柳樹的美態,詩人所抓的着眼點是柳條,寫出了動態、形態和色澤顯出它的材質之美。後兩句寫的是詩人對柳樹遭遇及自己的評價,因為柳樹所生之地不得其位,而不能得到人的欣賞,寓意懷才不遇而鳴不平,含蓄地抨擊了當時的人才選拔機制和相關政府官員。

此詩前兩句寫柳的風姿可愛,後兩句抒發感慨,是一首詠物言志的七絕。

詩中寫的是春日的垂柳。最能表現垂柳特色的,是它的枝條,此詩亦即於此着筆。首句寫枝條之盛,舞姿之美。「春風千萬枝」,是說春風吹拂,千絲萬縷的柳枝,隨風起舞。一樹而千萬枝,可見柳之繁茂。次句極寫柳枝之秀色奪目,柔嫩多姿。春風和煦,柳枝綻出細葉嫩芽,望去一片嫩黃;細長的柳枝,隨風飄蕩,比絲縷還要柔軟。「金色」、「絲」,比譬形象,寫儘早春新柳又嫩又軟之嬌態。此句上承春風,寫的仍是風中情景,風中之柳,才更能顯出枝條之軟。句中疊用兩個「於」字,接連比況,更加突出了「軟」和「嫩」,而且使節奏輕快流動,與詩中欣喜讚美之情非常協調。這兩句把垂柳之生機橫溢,秀色照人,輕盈裊娜,寫得極生動。《唐宋詩醇》稱此詩「風致翩翩」,確是中肯之論。

這樣美好的一株垂柳,照理應當受到人們的讚賞,為人珍愛;但詩人筆鋒一轉,寫的卻是它荒涼冷落的處境。

詩於第三句才交代垂柳生長之地,有意給人以突兀之感,在詩意轉折處加重特寫,強調垂柳之不得其地。「西角」為背陽陰寒之地,「荒園」為無人所到之處,生長在這樣的場所,垂柳再好,又有誰來一顧呢?只好終日寂寞了。反過來說,那些不如此柳的,因為生得其地,卻備受稱讚,為人愛惜。詩人對垂柳表達了深深的惋惜。這裡的孤寂落寞,同前兩句所寫的動人風姿,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而對比越是鮮明,越是突出了感嘆的強烈。

這首詠物詩,抒發了對永豐柳的痛惜之情,實際上就是對當時政治腐敗、人才埋沒的感慨。白居易生活的時期,由於朋黨鬥爭激烈,不少有才能的人都受到排擠。詩人自己,也為避朋黨傾軋,自請外放,長期遠離京城。此詩所寫,亦當含有詩人自己的身世感慨在內。

此詩將詠物和寓意熔在一起,不着一絲痕跡。全詩明白曉暢,有如民歌,加以描寫生動傳神,當時就「遍流京都」。後來蘇軾寫《洞仙歌》詞詠柳,有「永豐坊那畔,盡日無人,誰見金絲弄晴晝」之句,隱括此詩,讀來仍然令人有無限低回之感,足見其藝術力量感人至深了。

詩詞正文

譯文

春風吹拂,千絲萬縷的柳枝隨風起舞,枝頭嫩芽一片鵝黃,飄蕩的柳枝比絲縷還要柔軟。

永豐坊西角的荒園裡,沒有一人光顧,這美好的柳枝又能屬於誰呢?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漢族,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我國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詩人和文學家,他的詩歌題材廣泛,形式多樣,語言平易通俗,有「詩魔」和「詩王」之稱。官至翰林學士、左贊善大夫。有《白氏長慶集》傳世,代表詩作有《長恨歌》、《賣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故居紀念館座落於洛陽市郊。白園(白居易墓)坐落在洛陽城南琵琶峰。

白居易是中唐時期的大詩人,他的詩歌主張和詩歌創作,以其對通俗性、寫實性的突出強調和全力表現,在中國詩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在《與元九書》中,他明確說:「仆志在兼濟, 行在獨善。奉而始終之則為道,言而發明之則為詩。謂之諷諭詩,兼濟之志也;謂之閒適詩,獨善之義也。」由此可以看出,在白居易自己所分的諷喻、閒適、感傷、雜律四類詩中,前二類體現着他 「奉而始終之」的兼濟、獨善之道,所以最受重視。而他的詩歌主張,也主要是就早期的諷諭詩的創作而發的。

早在元和初所作《策林》中,白居易就表現出重寫實、尚通俗、強調諷喻的傾向:「今褒貶之文無核實,則懲勸之道缺矣;美刺之詩不稽政,則補察之義廢矣。……俾辭賦合炯戒諷喻者,雖質雖野,采而獎之。」(六十八《議文章》)詩的功能是懲惡勸善,補察時政,詩的手段是美刺褒貶,炯戒諷喻,所以他主張: 「立采詩之官,開諷刺之道,察其得失之政,通其上下之情。」(六十九《采詩》)他反對離開內容單純地追求「宮律高」、「文字奇」,更反對齊梁以來「嘲風月、弄花草」的艷麗詩風。白居易對詩歌提出的上述要求,全部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補察時政。所以他緊接着說:「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 (《新樂府序》)在《與元九書》中,他回顧早年的創作情形說:「自登朝來,年齒漸長,閱事漸多,每與人言,多詢時務;每讀書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為時而著,歌詩合為事而作。」為時為事而作,首要的還是「為君」而作。他也說:「但傷民病痛,不識時忌諱」(《傷唐衢二首》其二),並創作了大量反映民生疾苦的諷諭詩,但總體指向卻是「唯歌生民病,願得天子知」(《寄唐生》)。因為只有將民情上達天聽,皇帝開壅蔽、達人情,政治才會趨向休明。[6]

視頻

百家講壇.白居易

白居易的詩歌創作風格.

#新聞哥每日精選#白居易的楊柳枝詞

參考來源

  1. 25首楊柳詩詞,感受春風拂面的柔情 . 搜狐網 [2018-04-26]
  2. 《楊柳枝詞》賞析. 古詩文網
  3. 白居易. 古詩文網
  4. 《楊柳枝詞》詩詞正文. 古詩文網
  5. 白居易. 中華英烈祠
  6. 白居易簡介.中華英烈祠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