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將去 又立冬(千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 秋將去 又立冬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秋將去 又立冬》中國當代作家千河的散文。

作品欣賞

秋將去 又立冬

一場秋雨一場涼,這涼着涼着就到了十一月。這個月裡有個標誌性的節令:立冬。

在農曆二十四節氣中,有四個標識着季節開始的節氣:立春、立夏、立秋,還有就是立冬。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冬,終也,萬物收藏也。」在農耕時代,冬意味着秋收結束農作物收割儲藏,人要規避寒冷了。

立冬是農曆十月的大節。遠在漢魏時,天子要在立冬這天親率群臣舉行祭祀典禮,一是迎接冬氣,二是對為國捐軀的烈士及其家小進行旌表與撫恤。在民間也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人們在這天以時令佳品祭拜祖靈,祈求來年的風調雨順。同時,也在這一天放鬆休整,飲酒為樂。漸漸地,這成了立冬時最通行的風俗。這也符合秋收冬藏的含義:經歷了漫長的春種秋收後,農人已經消耗了絕大部分的體力和精力,需要休養生息,養精蓄銳,以利來年春暖花開時進行新一輪的勞作。

既然是休養生息,用豐富飲食犒賞全家就成了要緊的事,有句民諺「立冬補冬,補嘴空」,說的就是這個理。我國地大物博,南北氣候不同,習俗也有不同。在南方,人們會烹調雞鴨魚肉犒勞一家人。到了北方,則是以餃子作為主打。吃餃子過立冬是有講究的。立冬是秋冬之交,因此有「交」子之名的餃子是當仁不讓的標誌性食物,這和除夕夜的新舊年之交替有異曲同工之意。

餃子還有另一種讓人溫暖的含義。

東漢末年,醫聖張仲景回鄉時正值隆冬,看見南陽的百姓饑寒交迫,耳朵多被凍傷,又兼傷寒流行,病死的人很多。於是就總結了多年的臨床實踐,支起一口大鍋,煎熬羊肉、辣椒和祛寒提熱的藥材,用麵皮包成耳朵形狀,煮熟之後連湯帶食贈送給窮人。老百姓從冬至一直吃到除夕,抵禦了傷寒,治好了凍耳。從此人們就模仿製作,稱之為「餃耳」或「餃子」。於是,過冬至吃餃子就成了習俗。再後來,人們在立冬這天也吃餃子。有句很有趣的俗語是這樣說的:「立冬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

釀冬酒也是立冬的一件大事。東漢崔寔《四民月令》中記載:「上辛,命典饋漬曲,曲澤,釀冬酒。」說的是在立冬時要做好酒麴,用來釀冬酒。此時,稻穀已收,有了釀酒之材,又兼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能發酵形成良好的風味。因此,人們把從立冬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釀酒的時間稱為「冬釀」。所釀之酒,以備此後的冬至、除夕等節日時祭奠天地君親、祈求福祉所用。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詩人李白在《立冬》一詩里,就寫出了品冬釀作新詩的雅趣。

古人非常重視立冬這個節氣,還因為常常依據這一天的天氣來預測一季的寒暖,有個說法叫做「立冬晴,一冬凌。立冬陰,一冬溫」。

當漫長的冬季在休養生息中緩緩度過時,也預示着繁忙的春天就要到來。是啊,冬天到了,春天還會遠嗎?

[1]

作者簡介

千河,必讀社簽約作家。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