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秋字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秋字》

作品名稱: 《秋字》

創作年代: 唐代

文學體裁:詩

作者:韓愈

《秋字》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韓愈的詩。[1]

韓愈文章的特點之一是「發言真率,無所畏避」,或「鯁言無所忌」,也就是敢於講話,而且敢講真話。這個特點是和他積極的政治態度分不開的。他的幾篇奏疏都是敢於揭發事實,敢說「群臣之所未言」的話。而且還表現於他不顧儒家的傳統觀念,敢講違背舊說的話,甚至說了同自己別的文章互相矛盾的話。有時也敢於突破社會上的流俗之見。[2]

韓愈文章的再一個特點是不僅真率大膽,而且慷慨激昂,憂憤甚廣。從韓愈的全部文章看,凡是論及人材,便往往憤激不平,別具風概,而且還寫得自然隨便、如話家常

詩詞正文

詩歌賞析

元和初(806 ),韓愈的門生皇甫湜,在對策中觸犯了宰相,牽連到其舅王涯。元和三年(808),王涯被貶為州司馬,是年秋,復徙袁州。韓愈與王涯是同年進士,兼有與皇甫湜之誼 ,因而寫《祖席》二首相送 。一首雲"得前字",一首雲"得秋字",即分別以"前"字、"秋"字為韻。此選後一首。首聯是開題,主要寫木落悲秋,古今同慨:"淮南悲木落,而我獨傷秋。""淮南"即西漢淮南王劉安。他在《 淮南子·說山 》中,有"桑葉落而長年悲"之句。兩句意思是說,淮南王當年曾悲哀秋來草木零落,而我現在也見秋至而獨自傷懷了。在古漢語中 ," 悲 "和" 傷"雖為同義詞,但"傷"卻比"悲"在感情上更深一層。特別加一"獨"字,情味更濃 ,表示了詩人對朋友冤情的理解與悲傷 。並切"秋心為'愁'"之題旨。頷聯承首聯之意而再推進一步 :"況與故人別,那堪羈宦愁。"意思是說,有情人見秋葉落本來就傷悲 ,更何況是在這愁心的季節要與好友相別呢 ?故人相別,已是痛苦難耐 ,更何況再加上羈宦之愁呢?" 羈 "是羈絆,"羈宦"相聯,便有從京城外放為官,常常倍受監視、官身更不得自由之意。這一聯中的虛詞用得好;"況與"與"那堪"相搭配,至少有兩點妙處 :一是幾層意思相遞進 ,一層更比一層深入;二是這種"流水對",轉折輕靈,語氣如行雲流水,使人覺得似乎未用對仗,而實際上卻是十分工穩的對偶。

頸聯轉入回顧友情和敘述今日之悲:"榮華今異路,風雨苦同憂。"上句暗用《淮南子·說林》篇中" 有榮華者,必有憔悴 "之意,下句用《詩經·風雨》篇中"風雨如晦,雞鳴不已"之語,表示天時不利 ,憂思君子之情。兩句意思是說,當年同科進士,本望同有榮華之樂;而今已成異路之人,願與君子風雨同憂。此聯用典自然貼切,讀之不覺是在用典,而是出自肺俯之言。並且這種"不能同樂,便來同憂"的感情,更體現出友人間的關懷。

尾聯歸結到送別的用意上來 ,勸朋友要想得開,保持樂觀開朗的情緒:"莫以宜春遠,江山多勝游。"意思是您不要以為屬於江南西道 (今屬江西袁水流域)的宜春離京城太遠 ,那裡的江山如畫 ,風光宜人,希望您能在那裡暢快地游賞。言外之意是:千萬不要以暫時的榮辱升降為念,要好好地保重身體,保持開朗的心懷 。這比王勃" 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的名句在意義上更加豐富動人 ;因為王詩只單純表現了" 身可離而心相近 "之意,而韓詩卻替友人着想 ,提出了如何解脫精神苦惱的勸勉。

這首詩在藝術上有兩個特點:一、詩人雖然寫的是一首格律嚴格的律詩 ,但能一氣呵成,明白如話;二、此詩的虛詞用得好,典故用得活,敘述友情和勸勉友人,皆能情真意切,而在表現手法上卻又不即不離,使深情厚誼溢於言外。

作者簡介

韓愈[3](768年—824年12月25日),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省孟州市)人,漢族,自稱「郡望昌黎」,世稱「韓昌黎」、「昌黎先生」。唐代傑出的文學家、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

貞元八年(792年),韓愈登進士第,兩任節度推官,累官監察御史。貞元十九年(803年),因論事而被貶陽山,後歷都官員外郎、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軍司馬,參與討平「淮西之亂」。元和十四年(819年),又因諫迎佛骨一事被貶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稱「韓吏部」。長慶四年(824年),韓愈病逝,年五十七,追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故稱「韓文公」。元豐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伯,並從祀孔廟。 韓愈是唐代古文運動的倡導者,被後人尊為「唐宋八大家」之首,與柳宗元並稱「韓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後人將其與柳宗元、歐陽修蘇軾合稱「千古文章四大家」。在舊《廣東通志》中被稱為「廣東古八賢」之一。[4] 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氣盛言宜」、「務去陳言」、「文從字順」等散文的寫作理論,對後人很有指導意義。著有《韓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師說》等[5]

韓愈是北魏貴族後裔,父仲卿,為小官僚。韓愈3歲喪父,後隨兄韓會貶官到廣東。兄死後,隨嫂鄭氏輾轉遷居宣城。7歲讀書,13歲能文,從獨孤及、梁肅之徒學習,並關心政治,確定了一生努力的方向。貞元八年(792年)進士及第,先後為節度使推官、監察御史,德宗末因上書時政之弊而被貶。唐憲宗時曾任國子博士、史館修撰、中書舍人等職。元和十四年(819年)因諫阻憲宗奉迎佛骨被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歷任國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憲宗元和時曾積極參加討伐淮西叛藩吳元濟的戰爭,任裴度的行軍司馬。他在思想上崇奉儒學,力排佛老,同時宣揚天命論,認為「天」能賞善罰惡,人只能順應和服從天命。他的這種有神論思想,適應了鞏固封建統治的需要。

長慶四年(824年)八月,韓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韓愈在長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終年五十七歲。獲贈禮部尚書,諡號文。次年三月,葬於河陽。韓愈陵園(韓愈墓)位於河南省孟州市城西6公里韓莊村北半嶺坡上。此地北望太行,南臨黃河,是一片丘陵地帶。[6]

視頻

歷史人物故事-韓愈

唐宋八大家之韓愈(三)敢問路在何方

參考資料

  1. 《秋字》 詩詞文句網
  2. 【家風家訓】韓愈力倡「腹有詩書」 福州市林則徐紀念館,發布時間;2018-07-15 11:00
  3. 《韓愈機簡介》 古詩文網
  4. 韓愈為什麼能成為唐宋八大家之首? 快資訊,發布時間;2021-01-14 22:06
  5. 品讀 韓愈·《師說》 騰訊視頻;2015年09月10日
  6. 「唐宋八大家」之首韓愈--「韓愈陵園」景區 本地二三事;2017-11-2105: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