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馬江海戰紀念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福州馬江海戰紀念館又名昭忠祠,位於馬尾馬限山東麓,是一座清代建築風格的祠宇,占地24300平方米,為紀念甲申中法馬江海戰陣亡烈士,於1886年12月落成。1920年曾重修,1984年重建,闢為「馬江海戰紀念館」。紀念館西側的烈士陵園,安息796個為國捐軀的鐵血男兒。馬限山山頂的古炮台是中法馬江戰爭中的歷史遺蹟。紀念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福建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基本介紹
該館設於馬尾港昭忠祠內,傍依中法馬江海戰烈士陵園。祠建於光緒十一年(1885年),有門廊、戲台、享堂,內祀中法馬江海戰烈士靈位牌。祠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池沼、墓園1500平方米。1949年福建省軍區教導隊接管祠堂。1962年部隊遷出,福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接管並修復昭忠祠,對外開放。「文化大革命」中,祠被作為製鞋工廠。陵園被用作水泥預製件工場。1973年建設馬尾港後,昭忠祠及墓均被淹沒一米左右。1984年由福州文物管理委員會再次收回昭忠祠及馬江海戰烈士墓園,集中力量修復,公布為福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並闢為馬江海戰紀念館。舉辦中法馬江海戰專題陳列,展出海戰有關文物130件,掛圖、圖表、照片197幅。觀眾在參觀完陳列後可瞻仰烈士陵園。
歷史沿革
馬江海戰紀念館又名昭忠祠,1996年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福州城東17公里處馬尾區馬限山東 南麓,建築面積3000多平方米。為紀念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陣亡官兵,1886年12月建成昭忠祠。1984年重修,闢為此館。陳列分兩大部分:以文物、照片 、模型等反映福建船政局的興衰史;以烈士遺物、碑石 、圖片 等再現中法馬江海戰的悲壯情景。館西為烈士冢,館與冢之間的魚塘旁新建追思亭,山上有古炮台。1991年被列為青少年德育基地。
晚清時期,洋務運動在中國興起,閩浙總督左宗棠[2]奏准在馬尾興辦船政,原江西總督沈葆楨為首任船政大臣。中國第一艘千噸級輪船(萬年清號)、中國第一艘鋼質軍艦(平遠號),中國第一架水上飛機,中國近代第一支軍艦隊均出於此。船政學堂是中國近代較早的軍事學校。船政學堂培育了嚴復、鄧世昌 、詹天佑等一大批英才,中國近代海軍五分之三的軍官出自馬尾。
1884年8月23日,法國侵華艦隊突襲福建水師,挑起中法馬江海戰。由於清政府妥協求和,不敢抵抗,使福建水師倉促應戰,796名官兵陣亡,福建水師全軍覆沒。犧牲的福建水師官兵被安葬於馬限山麓,1920年,由海軍界和船政學校校友從京、滬、榕等地募捐經費,建立馬江昭忠祠,1983年成立馬江海戰紀念館。在馬尾有關福建船政的古蹟遺址眾多,保存較完整的有船政輪機廠、繪事院、鐘樓、一號船塢、昭忠祠等。馬江海戰紀念館和船政輪建築群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由於清政府軟弱,使得福建水師倉促應戰,官兵 796人犧牲,打撈烈士400多具遺體,分9冢安葬於馬限山麓。同年12月,奉旨在墓畔建造昭忠祠。民國9年,海軍總長劉冠雄認為祠墓過於簡陋,委託福州船政局陳兆鏘向京、滬等地募款2.3萬多元進行擴建,並將原葬在馬尾造船廠石船塢旁的一批烈士遺骨也遷入,與原有的9墳合為1冢,墓前置「光緒十年七月初三日馬江諸戰士埋骨處」碑石。馬江昭忠祠廣27.6米、深24.6米,五楹並列,紅牆綠瓦。祠正中置796位烈士神主牌,樑上高掛一方「碧血千秋」金字匾額,為薩鎮冰題、沈覲壽書。兩側壁上各鑲嵌3塊銘刻烈士姓名、職務的碑石,兩邊回廓分立昭忠祠碑和記敘烈士業績的碑刻。廳中陳列有馬尾港地形沙盤,西廂及廓廡陳列大炮、炮彈及烈士遺物、遺囑等。從邊門出祠西,有口池塘,池畔建有一座雙層樓閣,沿池畔石徑行約100米,即到達墓台。台高約1米,環台三面各設一座5層台階,台正中有一座圓頂雕花四柱的石碑亭。墓寬約34米,深7.5米,墓前置華表副,駿馬一對。昭忠祠後山岩懸壁上有三處摩崖題刻:一是「蔣山青處」,取於薩都刺的詩句,意寓烈士與青山長存;一是「仰止」,取自「高山仰止」,表示對殉身的將士的崇敬;一是「鐵石同心」,歌頌烈士忠貞品節。墓西有一登山古道,拾級而上,便是馬限山炮台遺址。 兩年後,墓東建「昭忠神祠」,1920年重建墓園,合9冢為一丘,並成立了馬江海戰紀念館。
視頻
福州馬江海戰紀念館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雅文化旅遊網
- ↑ 俗話說英雄不問出處,為何左宗棠卻對舉人身份耿耿於懷? ,搜狐,2021-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