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鄧世昌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鄧世昌
原圖鏈接[來自百度圖片]
 

:正卿

出生地 :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

民 族 :漢

所處時代 :清朝光緒年間

職 業 :水師提督

主要功績 :參加甲午海戰大東溝戰役

鄧世昌(1849年10月4日-1894年9月17日)字正卿,男,漢族,老家廣東番禺縣龍導尾鄉。是清朝末期水師提督。抗擊日寇侵略的民族英雄。 1877年2月28歲的鄧世昌,代理「揚武」巡洋艦大副。3月,福州船政局首次派學生去英國和法國留學,根據鄧世昌的全面素質和表現,完全可以選入出洋留學之列,只是因為帶船人才緊缺,才讓他在國內風濤海浪中錘鍊。而同期去英國留學的有劉步蟾林泰增蔣超英方伯謙何心川林永升葉祖薩鎮冰黃建勛江樊祉林穎啟等,以駕駛學生派赴英吉利學習(後來成為北洋水師班底)。雖未能留學英國進修學習,鄧世昌作為海軍將領,其職業素質是出類拔萃的。

生平簡歷

1849年10月4日生於廣東番禺(今廣州市海珠區),祖籍廣東東莞懷德鄉人。生於富裕人家,其父鄧煥莊,專營茶葉生意,嘗於廣州及津、滬、漢、香港、秦皇島等地開設祥發源茶莊,並始建鄧氏家祠。少時隨父移居上海,從西方人學習算術、英語。

1867年6月,沈葆楨(林則徐女婿)到福州馬尾船政學堂任職。以製造輪船須培養造船人才,開辦製造學堂(前學堂);因法國長於製造,故應用法文教學。以駕駛輪船須培養駕駛人才,開辦駕駛管輪學堂(後學堂);因英國長於駕駛,故應用英文教學。這兩個學堂與船廠同時興辦,所招學生,自是福建省本地人羅豐祿、何心川、蔣超英、劉步蟾、葉伯鋆、方伯謙、林同書、鄭文成、林泰曾、李達璋、嚴復、沈有恆、邱寶仁、陳毓淞、林永升、葉祖珪、陳錦榮、黃煊、許壽山、林承謨、柴卓群、鄭溥泉、黃建勛。船政第一次招考學生後,又從廣東招來已學過英語,並且基礎較好的學生鄧世昌、葉富、呂瀚、李和、張成、李田、黎家本、林國祥、梁梓芳、卓關略等十餘人。他少年時就聰穎好學,「有幹略」。

1868年,他懷着救國的志願,以各門課程考核皆優的成績入福州船政學堂學習航海,成為該學堂駕駛班第一屆畢業生。他在福州船政學堂畢業後,1871年被派到「建威」練船,隨船巡歷南洋各島。1874年被任命為「琛海」兵船大副,以後歷任「海東雲艦」、「振威艦」、「飛霆艦」等兵船管帶。

1879年,李鴻章籌辦北洋海軍,他被調到北洋海軍,任「鎮南」炮船的管帶。1867入馬尾船政學堂駕駛班第一期學習,1871年,被派至「建威」艦練習航海。1874年以優異成績畢業,並被船政大臣沈葆楨獎以五品軍功任命為「琛航」運船幫帶,次年任「海東雲」炮艦管帶,時值日軍侵台,鄧世昌奉命扼守澎湖、基隆等要塞,得補千總。又調任振威炮艦管帶,代理「揚武」快船管駕,升守備,加都司銜。

1880年李鴻章為建設北洋水師而搜集人才,因鄧世昌「熟悉管駕事宜,為水師中不易得之才」而將其調至北洋屬下,先後擔任「飛霆」、「鎮南」蚊炮船管帶。同年冬天北洋在英國定購的「揚威」、「超勇」兩艘巡洋艦完工,丁汝昌水師官兵200餘人赴英國接艦,鄧世昌隨往。

1881年11月安然抵達大沽口,這是中國海軍首次完成北大西洋——地中海——蘇伊士運河——印度洋——西太平洋航線,大大增強了中國的國際影響,鄧世昌因駕艦有功被清廷授予「勃勇巴圖魯」勇名,並被任命為「揚威」艦管帶。

1887年春,鄧世昌率隊赴英國接收清政府向英、德訂造的「致遠」、「靖遠」、「經遠」、「來遠」四艘巡洋艦,是年底回國。歸途中,鄧世昌沿途安排艦隊操演練習。因接艦有功,升副將,獲加總兵銜,任「致遠」艦管帶。1888年,鄧世昌以總兵記名簡放,並加提督銜。是年10月,北洋海軍正式組建成軍,鄧世昌升至中軍中營副將。

1891年,李鴻章檢閱北洋海軍,鄧世昌因訓練有功,獲「葛爾薩巴圖魯」勇名。

1894年9月17日在大東溝海戰中,鄧世昌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在日艦圍攻下,「致遠」多處受傷全艦燃起大火,船身傾斜。鄧世昌鼓勵全艦官兵道:「吾輩從軍衛國,早置生死於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倭艦專恃吉野,苟沉此艦,足以奪其氣而成事」,毅然駕艦全速撞向日本主力艦「吉野」號右舷,決意與敵同歸於盡。倭艦官兵見狀大驚失色,集中炮火向「致遠」射擊,不幸一發炮彈擊中「致遠」艦的魚雷發射管,管內魚雷發生爆炸導致「致遠」艦沉沒。鄧世昌墜落海中後,其隨從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絕,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所養的愛犬「太陽」亦游至其旁,口銜其臂以救,鄧世昌誓與軍艦共存亡,毅然按犬首入水,自己亦同沉沒于波濤之中,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1]

血染戰場

鄧世昌是清朝北洋艦隊中「致遠」號的艦長。他有強烈的愛國心,常對士兵們說::「人誰無死?但願我們死得其所,死得值!」1894年,中國和日本之間爆發了甲午戰爭。鄧世昌多次表示:如果在海上和日艦相遇,遇到危險,我就和它同沉大海! 這年9月的一天,日本艦隊突然襲擊中國艦隊,一場海戰打響了,這就是黃海大戰。戰中,中國擔任指揮的旗艦被擊傷,大旗被擊落,鄧世昌立即下令在自己的艦上升起旗幟,吸引住敵艦。他指揮的致遠號在戰鬥中最英勇,前後火炮一齊開火,連連擊中日艦。日艦包圍過來,致遠號受了重傷,開始傾斜,炮彈也打光了。指揮「致遠」艦奮勇作戰,後遭日艦圍攻,受重創,艦體側傾,毅然駕駛該艦全速沖向日本聯合艦隊第1游擊隊旗艦「吉野」(巡洋艦),決計與敵同歸於盡,不幸在衝擊中再次中彈而沉沒。鄧世昌認為艦亡不能獨存,落水後,其親兵劉某將救生圈推給他,鄧拒之不受,並說:「我立志殺敵報國,今死于海,義也,何求生為!」遂與全艦官兵250餘人一同壯烈殉國。

致遠艦沉沒真相

鄧世昌開足馬力想拚死撞沉日方最兇猛的新艦吉野。事實上以致遠的航速,就是不受傷也不可能追上吉野,兩者正常航速都有近十節的差距,這個不是管帶勇敢就能追的上的;
有意味的是,致遠和吉野,本來就是英國同一個船廠同一套圖紙的前後產品,吉野可以說就是致遠的第二代升級加強版!
真實情況是:鄧世昌登上駕駛台,兩手緊握舵輪,開足馬力,向吉野‟猛衝過去,當時魚雷已裝填完畢,開近點用魚雷擊沉吉野號,當時年代的魚雷沒有那麼先近,要靠近距離發射。在追擊過程中最終致遠艦鍋爐大爆炸,導致迅速沉沒,全艦殉國。
《甲午風雲》影片中,致遠艦大爆炸是被吉野發射的魚雷命中導致。
而實際上目擊者和更多的水下考古證據證明。沉沒是致遠艦鍋爐大爆炸導致,爆炸原因有二:
1.為了撞沉吉野,致遠的鍋爐壓力燒的過了警戒線;
2.而又被吉野的尾炮命中4發新式炮彈,艦體本來就有進水,傾斜加劇,冰冷的海水灌入熾熱的鍋爐系統,導致了大爆炸。 [2]

後世評價

光緒皇帝:「伏波橫海,具折衝千里之威;勁草疾風,標烈士百年之節。」「軍可撼山,期折蚩尤而獻馘;心愿盟水,甘從海若而捐軀。」「此日漫揮天下淚,有公足壯海軍威」。

並賜予鄧世昌「壯節公」諡號,追封「太子少保」,御筆親撰祭文、碑文各一篇。李鴻章在《奏請優恤大東溝海軍陣亡各員折》中為其表功,說:「……而鄧世昌、劉步蟾等之功亦不可沒者也」。清廷還賜給鄧母一塊用1.5公斤黃金製成的「教子有方」大匾,撥給鄧家白銀10萬兩以示撫恤。鄧家用此款在原籍廣東番禺為鄧世昌修了衣冠冢,建起鄧氏宗祠。 威海百姓感其忠烈,也於1899年在成山上為鄧世昌塑像建祠,以志永久敬仰。

1996年年12月28日,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命名新式遠洋綜合訓練艦為「世昌」艦,以示紀念。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