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三叔祖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祭三叔祖文》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作品欣賞
嗚呼我叔,一世儒宗〔1〕,正氣為骨,信道〔2〕是宏〔3〕。聞叔幼時,聰穎不群〔4〕,維〔5〕祖積德,維岳降靈。好古敏求〔6〕,希成大器,以榮閭里,以光門弟。學既有成,試乃弗售〔7〕,年已不惑,泮始獲游〔8〕。叔游泮時,吾祖已死,祖母猶存,心焉是喜。日暮途遠,叔心息機〔9〕,樂敘天倫,不期奮飛〔10〕。祖母耄年〔11〕,行須持扶,叔侍左右,未嘗或離。壽極期頤〔12〕,祖母飛升〔13〕,請旌建坊〔14〕,賴叔經營。叔曾有言,常銘五內〔15〕,我名不成,希望汝輩。披圖執簡〔16〕,遍召子姪,訓誨諄諄,不倦如一。侄之兒輩,長大成行,亦勞我叔,誘掖相將〔17〕。
叔之交接,忠恕〔18〕是取,人我同胞,物為我與〔19〕。嗚呼我叔,古道是行,對內對外,孝友齊聲。皇天無親,唯德是輔,叔行如斯,寧不為助。乃叔一生,卻鮮子息,晚得八弟,頗勞燕翼〔20〕。乙未之歲,八弟雲亡,遺腹一姪,亦從而殤。時叔之年,古稀已近,暮景桑榆〔21〕遭茲不運。誰謂荼苦,其甘如薺〔22〕,搔首問天,天何不啟〔23〕。去歲撫孫,後嗣用續,委形觀化〔24〕,厭世脫濁〔25〕。君子曰終,得正〔26〕斯可,死不足悲,生實哀我。悠悠我思,不寧惟是,喪父中年,喪叔暮齒〔27〕。自今以往,如盲失相〔28〕,孰扶我顛,孰正我妄〔29〕。我憂何訴,我樂何告,我言何依,我行何效。追惟曩昔〔30〕,心如轆護〔31〕,嗚呼我叔,墓道已除〔32〕。我哭我叔,我叔無聞,我招叔魂,叔在帝〔33〕。虔具精糈〔34〕,侑〔35〕以清酒,盡此一哀,叔來格〔36〕否。
說明
三叔祖,郭明祥。作者曾祖父郭賢琳第三子。郭賢琳有三子:郭明楨、郭明德(作者祖父)、郭明祥。三子中郭明祥學問最好,但年近四十方考取生員。這時曾祖父郭賢琳已逝,曾祖母邱氏(妙恩)尚在。郭明祥一面侍奉曾祖母,一面在家塾教育子侄。曾祖母去世後,由他操辦,請旌表,建百歲坊。百歲坊上精美的雕刻給作者的童年時代以美的啟蒙。三叔祖的學識才情,為人處世,孝道德行,教誨幼輩,均堪稱楷模。但他一生際遇不順,晚年又喪子喪孫。三叔祖的去世令作者哀痛不已。
注釋
〔1〕儒宗,儒者的宗師。《史記·叔孫通傳·贊》:「卒為漢家儒宗。」
〔2〕信道,知道,料知。
〔3〕宏,廣博。
〔4〕不群,高出同輩。《楚辭·九章·惜誦》:「行不群以巔越兮,又眾兆之所咍。」
〔5〕維,句首句中助詞。《詩·召南·鵲巢》:「維鵲有巢,維鳩居之。」
〔6〕敏求,勉力以求學。《論語·述而》:「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7〕售,賣,引申為科舉考試得中。不售,不中。
〔8〕明清科舉制度,經州縣考試錄取為生員而入學的,稱為入泮,也稱游泮。
〔9〕息機,擺脫事務,停止活動。
〔10〕奮飛,鳥振翼高飛,比喻人奮發有為。
〔11〕耄年,高齡。《左傳隱公四年》:「老夫耄矣,無能為也。」
〔12〕期頤,稱百歲為期頤。《禮記·曲禮》:「百年曰期頤。」蘇軾:《次詠子由三首》:「到處不妨閒卜築,流年自可數期頤。」
〔13〕飛升,仙逝。
〔14〕請旌建坊,報請官府建立牌坊,以資表彰。旌,表彰。據作者《我的童年》:郭明祥為祖母邱氏所建「百歲坊」立於沙灣場北端。(20世紀50年代原坊被拆除,現存者為近年異地仿建。)
〔15〕五內,五臟:心、肝、脾、肺、腎。常名五內,常銘刻於心之意。
〔16〕披圖執簡,此指教書育人。圖、簡,皆指圖冊書籍。
〔17〕誘掖相將,此句大意是誘導獎掖並行並重。誘掖,勸誘,誘導。獎掖,提攜。相將,相共。
〔18〕忠恕,儒家倫理思想。《論語·里仁》:「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以仁愛之心待人。朱熹註:「盡己之謂忠,推己之謂恕。」「忠恕」是實行仁的方法,是貫串孔子全部倫理學說的重要思想。
〔19〕人我同胞,物為我與。同胞物與,儒家倫理思想。同胞是兄弟;萬物是朋友。
〔20〕燕翼,指善為孫子計謀。語出《詩·大雅·文王有聲》。
〔21〕桑榆,日落處;暮景,晚景。喻暮年,晚年。
〔22〕誰謂荼苦,其甘如薺。語出《詩·邶風·谷風》。荼,苦菜。薺,茡薺。甘,甜。喻人生勞苦而不辭之意。
〔23〕搔首問天,天何不啟。大意是:抓頭撓發地問天,天為何不予啟示。搔首,抓頭,撓發,有所思貌。天啟,上天的啟示。
〔24〕委形觀化。委,授,賦予。《莊子·知兆》:「舜曰:『吾身非吾有也,孰有之哉?』曰:『是天地之委形也。』」委形,意謂自然規律存在於世間萬物的形體之中。觀化,了解事物的變化。《莊子·至樂》:「生者,假借也;假之而生者,塵垢也。死生為晝夜。且吾與子觀化而化及我,我又何惡焉!」委形觀化,亦作委化。謂生死順任自然變化。
〔25〕厭世脫濁。厭惡人間生活,離開污濁的人世。此為婉言人死之意。《莊子·天地》:「千歲厭世,去而上遷。」
〔26〕正,正直,中正。
〔27〕暮齒,晚年。
〔28〕如盲失相,像盲人失掉了扶持。相,扶持。
〔29〕孰正我妄,大意是誰來糾正我的過錯。正,糾正。妄,錯誤,過失。
〔30〕曩昔,從前。
〔31〕轆轤,井上汲水的裝置,引申為俗語「十五個吊桶打水——七上八下」。
〔32〕除,修治。
〔33〕,古代外城的重門。帝,喻天都之門。
〔34〕精糈,祭品。糈,祭祀用的精米。
〔35〕侑,勸侑。《詩·小雅·楚茨》:「以為酒食,以享以祀,以妥以侑,以介景福。」
〔36〕格,即感通。有感於此而達於彼。意謂感動對方,從而得到回應。[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