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規定的國家根本任務。1992年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後,黨和國家根本任務是集中力量進行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確保小康社會建成。

2020年10月29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通過《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公報》。全會提出,堅持創新在我國現代化建設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國家發展的戰略支撐,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建設科技強國。要強化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提升企業技術創新能力,激發人才創新活力,完善科技創新體制機制。

建設階段

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可分為兩個階段,計劃經濟時期和市場經濟時期。

計劃經濟時期

最具代表性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1978年)中的表述: 根據中國共產黨在整個社會主義歷史階段的基本路線,全國人民在新時期的總任務是:堅持無產階級專政下的繼續革命,開展階級鬥爭、生產鬥爭和科學實驗三大革命運動,在本世紀內把我國建設成為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現代化的偉大的社會主義強國。

這一時期的現代化建設表現出強烈的追趕態勢,高度的計劃性,可控性。

市場經濟時期

現行憲法的表述為:國家的根本任務是,沿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集中力量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中國各族人民將繼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2]、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指引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改革開放,不斷完善社會主義的各項制度,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健全社會主義法制,自力更生,艱苦奮鬥,逐步實現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推動物質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國家。

由於市場經濟價值觀的作用,國家的現代化建設是被動的,無期限的。

歷史背景

現代化作為一股世界潮流,是中華民族確立的奮鬥目標,早在鴉片戰爭結束以後,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開始探索和尋求中華民族現代化的道路。在洋槍洋炮的震撼下,有識之士先後提出了「師夷長技,以治夷」和 " 學習西方,拯救中華 " 的口號。「戊戌變法」和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領導的民主革命,其實質都是尋找一條振興中華的道路,儘快實現中國的現代化。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成立起就一直把探索民族的徹底解放和中華民族的現代化發展道路作為自己的歷史使命。共產黨人認為要從根本上改變逐個的落後狀態,儘快實現國家的現代化,必須首先組織人民變革舊的社會制度,推翻舊的國家政權,掃清中國實現現代化的社會制度障礙,建立人民民主政權,然後在新制度的基礎上發展經濟,革新政治,繁榮文化,實現國家的現代化的正確選擇。從1921--1949年這28年裡,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浴血奮戰,提出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理論,摸索出一條使中華民族政治獨立,民族經濟發展,進而使中國能儘快實現工業化和現代化的康莊大道。

1949年新中國成立,中國共產黨開始了建設中國工業化、現代化的歷史進程。1949年3月的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提出「迅速地恢復和發展生產,使中國穩步地從農業國轉變為工業國」的現代化任務。1964年第三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周恩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又進一步提出了分兩步走、在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目標。尤其是自從1978年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建設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成為我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宏偉目標。黨的十五大,確定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推向21世紀的重要戰略部署。

中華民族由1840年開始的現代化潮流,是伴隨着世界歷史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崛起而發展。從向西方學習,改革政治,發展實業教育,到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以至今天的改革開放;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不同看法和主張,表現了不同時期的中國人對現代化的理解,也反映出中國人的現代化的認識經歷了一個從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是一個從自覺,走向成熟的過程。

重大意義

將「富強、民主、文明、和諧」作為新的歷史時期中國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是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的認識不斷深化的結果。這一目標的確立具有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一)「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確立完善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目標。有利於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方向

從毛澤東的「工業化」思想、「四個現代化」目標的提出,側重於物質文明建設,到鄧小平的「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建立,側重於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思想,從江澤民的「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個文明一起抓的思想,到胡錦濤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最終形成,既體現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艱辛探索的歷程,也反映了我們黨對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有了深一步的認識。「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涵蓋了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體現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的內在統一關係,有利於指導我國現代化建設繼續向前發展,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指明方向。

(二)「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建立。展示了我國現代化建設的美好前景,有利於凝聚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巨大力量

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明確提出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是惠及十幾億人民的目標。這一目標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為人民服務、為人民謀利益的根本宗旨,極具凝聚力和號召力,這一目標的實現,我們的祖國必將繁榮富強,人民生活更加幸福,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必將進一步顯示出巨大的優越性。由此可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可以把億萬群眾緊密聯繫起來,萬眾一心,奮發圖強,共同創造我們的幸福生活和美好未來。

(三)「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的建立,有利於充分調動廣大人民群眾的積極性。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動力

以胡錦濤為核心的黨的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根據時代的發展要求和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規律而制定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目標,為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指明了明確的、具體的前進方向。它不僅有利於激發廣大人民群眾建設現代化的空前積極性,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動力,而且也有利於鼓舞他們的鬥志,從而為把中國建設成為「經濟富強、政治民主、精神文明、社會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努力奮鬥!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