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硤石燈彩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硤石燈彩為流行於中國浙江省嘉興海寧市硤石街道(原硤石鎮)一帶的一種傳統燈彩,分為座燈、提燈、壁燈、掛燈和禮品燈五類,作為浙江燈彩的傑出代表現已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每年元宵節和中秋節當地均會舉辦燈會展示彩燈。

硤石燈彩始於唐代,宋代已盛行,至清代時造型突破了燈籠的基本樣式,向大型化、多樣化發展,出現了亭台樓閣、寶塔等建築模型及龍舟、採蓮船等大型燈彩。其原材料有宣紙、竹蔑和鉛絲等,做法以竹篾為骨架造型,外加糊紙繪圖,以燈映畫,一般採用國畫繪製方法繪以花鳥、人物、山水等,並手工針刺花紋圖案,融工藝、書畫於一體,主要工藝技法包括針、拗、結、扎、刻、繪、糊和裱八類,其中以針工為主要特色,燈片的針刺密度可達每平方厘米十八至三十二孔,一件成品針孔多達幾百萬個(現狀也可採用電腦針刺機代替手工針刺,進行半機械化生產)。主要的燈藝師有陳偉炎、胡金龍、沈祖生和宋振華等[1]

燈彩起源

「九陌聯燈影,前門共月華海」。 海寧硤石鎮的民間元宵燈會,素以燈彩之針工精細,良宵迎燈盛況,享有「江南第一燈會」的譽稱。 正是農曆正月十五。

「硤石燈彩」工藝獨特,其製作主要以拗、扎、結、裱、刻、畫、針、糊「八字技法」見長,尤 以針刺花紋精巧細美取勝,製作精巧,細膩秀麗,玲瓏剔透,經千百年的錘鍊,成為融聲、、建築、書、篆、畫等多種藝術於一體的漢族傳統工藝品

海寧硤石燈彩早在宋代就被列為貢品,在宣統2年「南洋勸業會」和1934年「巴黎萬國博覽會」上榮獲大獎,1955年,周恩來總理將一對硤石燈彩作為國禮贈送給 斯里蘭卡貴賓,1992年全國花燈邀請賽,參賽的14盞硤石燈彩全部獲得一等獎,轟動全國燈彩界。1994年 海寧市人民將兩對硤石燈彩分別贈送給新加坡內閣資政和新加坡中華總商會。2001年2月,硤石燈彩在新西蘭展出,海寧市人民將兩對燈彩分別贈送給奧克蘭市政府和新西蘭總理海倫.克拉克,再一次在異國他鄉引起轟動。

硤石燈彩,是中國浙江著名的漢族民間工藝美術,又是海寧三大文化(燈文化、潮文化、名人文化)之一,以針刺工藝獨樹一幟,堪稱「江南一絕」,譽滿海內外。1959年版《 辭海》燈彩:「浙江的燈彩,則以針刺花紋著名。」它的起源甚早,「相傳源於秦,始於漢,盛於南宋,綿延至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

南宋朝時,金兵已入寇中原,高宗趙構遷都臨安(今杭州),偏安於半壁江山,為了粉飾太平,元宵放燈已發展到新的高峰,扎燈、賽燈、賞燈蔚然成風,據《武林舊事》和《乾淳歲時記》等記載,當時,進京朝貢的燈品,有福州的白玉燈、安徽新安琉璃燈、江蘇南京夾紗燈、常州料絲燈、蘇州羅錦燈、杭州羊皮燈和硤石萬眼羅燈等。正是各具特色,爭奇鬥妍。燈品中尤以針工細密的「萬眼羅」最奇,南宋詩人范成大《燈市行》中有「疊玉千絲似鬼工,剪羅萬眼人力窮」詩句,點出了它比用輕羅、織錦剪裁結紮的羅錦燈更加精細、美觀,當年硤石燈彩進京朝貢,被選為「燈彩精品」而懸掛在臨安(杭州)東華門外鳳樓前,故許葆翰(1866—1942)《硤川燈市》詩有「東華門外鳳樓前,博得虛名非一年」句。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浙江省海寧市的陳偉炎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製作技法

源自海寧的硤石燈彩以獨特的針刺工藝見長,集詩詞、書法、繪畫篆刻、金石、刺繡等藝術門類之大成,寓詩情畫意於內。專家介紹,其工藝有八大技法,分別為「針、拗、結、扎、刻、畫、糊、裱」。其高度的技藝水平和不朽的藝術價值,是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智慧傑作[2]

視頻

硤石燈彩 相關視頻

硤石燈彩微課
傳承紅船精神 投身鄉村振興 ——硤石燈彩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