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蒜科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石蒜科 |
中文名:石蒜科 |
石蒜科(學名:Amaryllidaceae J. St.-Hil.)
是單子葉植物綱[1]、百合目下的一個科,多年生草本,極少數為半灌木、灌木以至喬木狀。具鱗莖、根狀莖或塊莖。葉多數基生,多少呈線形,全緣或有刺狀鋸齒。花單生或排列成傘形花序、總狀花序、穗狀花序、圓錐花序。蒴果多數背裂或不整齊開裂,很少為漿果狀;種子含有胚乳。
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南方各省。喜溫暖、濕潤,略耐陰、耐鹽鹼,不耐寒。
該科許多種類富有經濟價值,觀賞植物有水仙、君子蘭、蔥蓮、文殊蘭、朱頂紅、晚香玉、水鬼蕉、網球花等。藥用植物有石蒜屬,其鱗莖均含有石蒜鹼,可作吐根代用品。龍舌蘭屬植物含有甾體皂苷元,是生產甾體激素藥物的重要原料。仙茅的根狀莖藥用有補腎壯陽、散寒除痹之效。
特徵簡介
多年生草本 [2],具鱗莖,稀具根狀莖;葉基生,常為帶狀;傘形花序生於花莛頂端,有花1至多數,開放前被膜質佛焰狀的總苞所包;花被片和雄蕊均為6枚,排成2輪;子房上位(百子蓮亞科和蔥亞科)或下位(石蒜亞科),3室,中軸胎座;蒴果。又名:水麻(《本草圖經》),酸頭草(《世醫得效方》)[3],一枝箭(《惠濟方》),蒜頭草、婆婆酸(《綱目》),蟑螂花(《綱目拾遺》),龍爪花、新米夜晚花、毛蟹花、野水仙、紅花石蒜、三十六桶。
*性味
辛,溫,有毒。
①《本草圖經》:"辛,溫,有小毒。"
②《綱目》:"辛甘,溫,有小毒。"
*功用主治
祛痰,利尿,解毒,催吐。治喉風,水腫腹水,癰疽腫毒,疔瘡,瘰癧、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黃疸。
①《本草圖經》:"主敷貼腫毒。"
②《綱目》:"疔瘡惡核,河水煎服,取汗,及搗敷之。又中溪毒者,酒煮半升服,取吐。"
④《中國藥植圖鑑》:"治肋膜炎、腹膜炎的蓄水症。"
⑤《陝西中藥志》:"祛痰,催吐,利尿,消癰腫。主治小便不利,咳嗽痰喘,食物中毒。"
⑥《閩東本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治痢疾。"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0.5~1錢。外用:搗敷或煎水熏洗。
*宜忌
體虛,無實邪及素有嘔惡的患者忌服。
*選方
①治雙單蛾:老鴉蒜搗汁,生白酒調服,嘔吐而愈。(《神醫十全鏡》)
②治痰火氣急:蟑螂花根,洗,焙乾為末,糖調,酒下一錢。(《綱目拾遺》)
③治食物中毒,痰涎壅塞:鮮石蒜五分至一錢,煎服催吐。(《上海常用中草藥手冊》)
④治水腫:鮮石蒜八個,蓖麻子(去皮)七十至八十粒。共搗爛罨湧泉穴一晝夜,如未愈,再罨一次。(《浙江民間草藥》)
⑤治疔瘡腫毒:石蒜適量搗爛敷患處。(《上海常用中草藥》)
⑥治便毒諸瘡:一枝箭搗爛塗之。若毒太盛者,以生白酒煎服,得微汗愈。(《聖惠方》)
⑦治對口初起:老鴉蒜搗爛,隔紙貼之,干則頻換。(《周益生家寶方》)
⑧洗痔漏:老鴉蒜、鬼蓮蓬。搗碎,不拘多少,好酒煎,置瓶內先熏,待半日湯溫,傾出洗之,三次。(《綱目拾遺》)
⑨治產腸脫下:老鴉蒜一把,以水三碗,煎一碗半,去滓熏洗。(《世醫得效方》)
⑩便毒諸瘡。用石蒜搗爛塗搽。毒重者,把石蒜洗淨,以生白灑煎服,汗出為好。
⑾產腸脫下。用石蒜一把,加水三碗煎成一碗半,去渣,熏洗患處。
⑿小兒驚風,一叫而絕。用麻線把手心腳心纏住,又在脅下纏一圈,然後以燈火照灼手足心。同時,用石蒜(曬乾)、車前子,等分為末,水調勻貼手心。再在手足心、肩膀、眉心、鼻心等處以燈火照灼,可使病兒復甦。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極少數為半灌木、灌木以至喬木狀。具鱗莖、根狀莖或塊莖。葉多數基生,多少呈線形,全緣或有刺狀鋸齒。 花單生或排列成傘形花序、總狀花序、穗狀花序、圓錐花序,通常具佛焰苞狀總苞,總苞片1至數枚,膜質;花兩性,輻射對稱或為左右對稱;花被片6,2輪;花被管和副花冠存在或不存在;雄蕊通常6,着生於花被管喉部或基生,花葯背着或基着,通常內向開裂;子房下位,3室,中軸胎座,每室具有胚珠多數或少數,花柱細長,柱頭頭狀或3裂。蒴果多數背裂或不整齊開裂,很少為漿果狀;種子含有胚乳。
生長環境
石蒜科植物喜溫暖、濕潤,略耐陰、耐鹽鹼,不耐寒。
分布範圍
分布於熱帶、亞熱帶及溫帶。在中國主要分布於南方各省。
主要價值
該科許多種類富有經濟價值,觀賞植物有水仙、君子蘭、蔥蓮、文殊蘭、朱頂紅、晚香玉、水鬼蕉、網球花等。藥用植物有石蒜屬,其鱗莖均含有石蒜鹼,可作吐根代用品;某些種類還含有加蘭他敏(Galanthamine)、力可拉敏(Lycoramine),臨床上為治療小兒麻痹後遺症的要藥。水仙除栽培供觀賞外,鱗莖也含有石蒜鹼、多花水仙鹼等,可供藥用。龍舌蘭屬植物含有甾體皂苷元,是生產甾體激素藥物的重要原料。仙茅的根狀莖藥用有補腎壯陽、散寒除痹之效。龍舌蘭屬植物的纖維通稱龍舌蘭麻類,其纖維硬長,質地優良,是國防工業、民用工業的重要原料。
視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