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尖蚧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矢尖蚧 |
中文名:矢尖蚧 二名法: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有顎亞門Mandibulata 綱: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Pterygota 目:同翅目 科:盾蚧科 種:矢尖蚧
|
成蟲雌介殼箭頭形,常微彎曲,長2-4mm,棕褐至黑褐色,邊緣灰白色。前端尖、後端寬,1、2齡蛻皮殼黃褐色於介殼前端,介殼背面中央具l條明顯的縱脊,其兩側有許多向前斜伸的橫紋。
基本信息
中文名:矢尖蚧
二名法: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有顎亞門Mandibulata
綱: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Pterygota
目:同翅目
科:盾蚧科
種:矢尖蚧
分布區域:山東,江西,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
簡介
[中名] 矢尖蚧
[別名]矢堅蚧、箭頭蚧、矢根介殼蟲箭頭介殼蟲、白懨
[學名] Unaspis yanonensis (Kuwana)
[ 目 ]同翅目
[ 科 ]盾蚧科
[寄主]金桔、大葉黃楊、百日紅、瓜子黃楊、香櫞、柑桔、木瓜、枸骨、白蠟樹、龍眼
[為害特點] 若蟲和雌成蟲刺吸枝幹、葉和果實的汁液,重者葉乾枯捲縮,削弱樹勢甚至枯死。
特徵描述
雌成蟲體橙黃色,長2.5mm左右。雄成蟲狹長,長1.2-1.6mm,粉白色棉絮狀,背面有3條縱脊,1齡蛻皮殼黃褐色於前端。雄成蟲體長0.5mm,橙黃色,具發達的前翅,後翅特化為平衡棒。腹末性刺針狀。
卵橢圓形,長0.2mm,橙黃色。
若蟲1齡草鞋形,橙黃色,觸角和足發達,腹末具l對長毛;2齡扁橢圓形,淡黃色,觸角和足均消失。
蛹長,長1.4mm,橙黃色,性刺突出。
發生規律
甘肅、陝西年生2代,湖南、湖北、四川3代,福建3-4代,以受精雌蟲越冬為主,少數以若蟲越冬。1齡若蟲盛發期大體為:2代區5月下旬前後,8月中旬前後;3代區5月中下旬,7月中旬,9月上中旬;3-4代區4月中旬,6月下旬一7月上旬,9月上中旬,12月上旬。成蟲產卵期長,可達40餘天,卵期短,僅1-3小時,若蟲期夏季30一35天,秋季50餘天。單雌卵量70一300粒,第3代最多,1代次之。卵產於母體下,初孵若蟲爬出母殼分散轉移到枝、葉、果上固着寄生,僅1-2個小時即固着刺吸汁液,體漸縮短,次日開始分泌棉絮狀蠟粉,2齡觸角和足消失,於蛻皮殼下繼續生長並分泌介殼,再蛻皮變為雌成蟲。雄若蟲1齡後即分泌棉絮狀蠟質介殼,常喜群集於葉背寄生。天敵有日本方頭甲、多種瓢蟲和小蜂。
地理分布
分布河北、山西、陝西、江蘇、浙江、福建、湖北、湖南、河南、山東、江西、廣東、廣西、四川、雲南、安徽。
危害及防治方法
- 危害:
矢尖蚧以雌成蟲、若蟲固着於葉片、果實和嫩梢上吸食汁液,被害處形成黃斑,導致葉片畸形、捲曲、枝葉乾枯,果實受害處成黃綠色,外觀差、果味酸。嚴重影響樹勢、產量和果實品質,還可誘發煙煤病。在柑桔產區均有分布,主要危害柑橘、無花果等。
- 防治:
(1) 加強綜合管理,使通風透光良好,增強樹勢提高抗病蟲能力。[1]
(2) 剪除蚧蟲嚴重枝,放在空地上待天敵飛出後再行燒毀。亦可刷除枝幹上密集的蚧蟲。
(3) 保護引放天敵。
(4) 藥劑防治以若蟲分散轉移期施藥最佳,蟲體無蠟粉和介殼,抗藥力最弱。可用40%樂果乳油500-l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600一800倍液、80%敵敵畏乳油800倍液、25%亞胺硫磷或殺蟲淨或30%苯溴磷等乳油400-600倍液、50%稻豐散乳油1500一2000倍液。也可用礦物油乳劑夏秋季用含油量0.5%,冬季用3%一5%或松脂合劑夏秋季用18-20倍液,冬季8-10倍液。如化學農藥和礦物油乳劑混用效果更好,對已分泌蠟粉或蠟殼者亦有防效。松脂合劑配比為燒鹼2:松香3:水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