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直裾素紗禪衣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直裾素紗禪衣西漢時期的文物,衣長128厘米,通袖長190厘米,共用料約2.6平方米,僅重25克,1972年出土於長沙馬王堆一號漢墓,現收藏於湖南省博物館

文物簡介

此件素紗褝衣為交領,右衽,直裾,面料為素紗。因無顏色,沒有襯裡,出土遣冊稱其為素紗襌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襌衣的重量只有25克左右,摺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可謂「薄如蟬翼」、「輕若煙霧」。素紗襌衣是世界上現存年代最早、保存最完整、製作工藝最精、最輕薄的一件衣服[1],屬國寶級文物,它代表了西漢初養繅絲、織造工藝的最高水平。

工藝

唐代大詩人白居易在《繚綾》中寫道:「應似天台山上明月前,四十五尺瀑布泉,中有文章又奇絕,地鋪白煙花簇霜。」詠誦這詩句,以為詩中那飄渺如霧般輕盈,晶瑩如水般剔透繚綾的描寫不過是詩人的藝術誇張。直至聞名於世的馬王堆漢墓的發掘,墓中大量絲織品,特別是兩件素紗襌衣的出土,證實了詩人的描寫並非憑想象誇張而作,而是據實形象化的描寫。

紗,是我國古代絲綢中出現得最早的一種,它是由單經單緯絲交織而成的一種方孔平紋織物,其經密度一般每厘米為58根至64根,緯密度每厘米為40根至50根紗。密度稀疏,孔眼充滿織物的表面,因而質地輕薄,古人形容「輕紗薄如空」、「舉之若無」,一點都不誇張。上乘的紗料,以蠶絲纖度勻細見長。素紗襌衣每平方米紗料僅重15.4克,並非因其織物的孔眼大,空隙多,而是紗料的旦數小,絲纖度細。絲織學上對織物的蠶絲纖度有一個專用計量單位,叫旦(全稱:旦尼兒),每九千米長的單絲重一克,就是一旦。旦數越小,則絲纖度越細。經測定,素紗襌衣的蠶絲纖度只有10.2至11.3旦,而現在生產的高級絲織物(四眠蠶)還有14旦,足見漢代繅紡蠶絲技術的高度發展。

此件襌衣的組織結構為平紋交織,其透空率一般為75%左右。制織素紗所用原料的纖度較細,表明當時的蠶桑絲品種和生絲品質都很好,繅絲織造技術也已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素紗,一般為未經染色紗織物。這件「襌衣」如果除去袖口和領口較重的邊緣,重量只有40克左右,摺疊後甚至可以放入火柴盒中。它也是西漢紗織水平的代表作,更是西漢陳留郡及長沙國文化的驕傲。

文物故事

歷史故事

「我發現您的胸口有一顆黑痣,但奇怪得很,怎麼穿着兩層衣服還能看見?」「不是兩層,而是五層絲質衣服啊!」這是傳說中的唐代官員和一位阿拉伯客商的對話,客商為中國絲綢之薄驚奇不已。這個故事充分體現了我國古代絲織水平的發展高度。

現代複製

國家文物局曾開展科研項目,複製這件總重49克的直裾素紗襌衣。受委託複製素紗襌衣的南京雲錦研究所複製出來的第一件素紗襌衣的重量超過80克。後來,專家共同研究才找到答案,原來蠶寶寶比幾千年前的要肥胖許多,吐出來的絲明顯要粗、重,所以織成的衣物重量也就重多了。緊接着專家們着手研究一種特殊的食料餵養蠶,控制蠶寶寶的個頭,再採用這些小巧苗條的蠶寶寶吐出的絲複製素紗襌衣,最終織成了一件49.5克的仿真素紗襌衣,這一研究竟耗費專家們13年的心血[2]

視頻

直裾素紗禪衣 相關視頻

馬未都:聊馬王堆文物盜竊案,湖南省博物館的鎮館之寶—素紗禪衣
世界上最輕的衣服-素紗褝衣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