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宗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鹽宗廟亦稱曾公祠,位於中國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古城東南隅、徐凝門內南河下康山街20號,西鄰鹽商盧紹緒宅第,由兩淮鹽商出資、兩淮鹽運使方浚頤主持興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大殿內供奉鹽業生產、營銷和鹽政的三位始祖,即最早煮海鹽的夙沙氏、最早的鹽商膠鬲和最早的鹽官管仲,三宗同祀的形式國內僅存[1]。後因曾國藩一度擔任兩江總督兼兩淮鹽政,任內開通長江鹽路,促進揚州鹽業復興,故一年後改廟宇為其專祠。建築原有五進,今存大門,二門和正殿前三進,均為面闊三間的硬山頂建築,正殿兩側有廊廡,其後的後樓、戲台等已不存。大門外側牆面做工精細,門上磚嵌額枋內雕有海棠式框景,內為拐子錦和陽刻靈芝一枚(神靈之意)。2006年全面修繕,2007年4月外對開放。
歷史傳說
所謂「鹽宗」,其實也就是「鹽神」。據史書記載,巴蠻的始祖廩君曾乘船東下,至鹽水之陽,遇到一位女神。她對廩君說:「此地廣大,魚鹽所出,願與共居。」相傳這位女神就是最早的鹽神。但在中原地區,沒有關於「鹽神」的傳說,只有祭祀「鹽宗」的習俗。在宋代前,河東解州安邑縣東南十里曾建過一座鹽宗廟,祭祀鹽宗宿沙氏。據《太平寰宇記》引呂忱的話說:「夙沙氏煮海,謂之『鹽宗』,尊之也。以其滋潤生人,可得置祠。」仔細分辨「鹽神」和「鹽宗」的區別,前者應是指自然鹽之神,後者應是指人工鹽之宗。換以句話說,「鹽神」其實是不存在的,「鹽宗」倒可能實有其人。「鹽宗」,等於說是鹽業的創始人。
簡介
揚州鹽宗廟在康山街。揚州雖是一座因鹽而興的城市,但鹽宗廟的建立並不很早。清同治元年(1862),時任兩淮鹽運使的喬松年在泰州以六百緡錢購買畫家顧堅之別墅,易名「小香岩」,後來又在其西側將原明珠禪院改為「鹽宗廟」,再把兩者合併一處,建大門三楹、左右翼牆各一門。次年落成, 喬松年親撰《新建鹽宗廟記》一文,鐫碑嵌於廟內壁間。這就是中國南方,也是兩淮鹽區的第一座鹽宗廟。
據《光緒江都縣續志》卷十二載:「鹽宗廟,在南河下康山旁,祀夙沙氏、膠鬲、管仲。同治十二年(1873),兩淮商人捐建。」《民國江都縣續志》因之。關於鹽神廟或者鹽宗廟,在曾仰豐先生的《中國鹽政史》一書里並無記載。在郭正忠先生主編的《中國鹽業史》里,也只簡單地提到,早在趙宋以前河東解州建過鹽宗廟,然後就是清代的泰州建過鹽宗廟,卻並未提到揚州。
揚州鹽宗廟供奉的神共有三位,即夙沙、膠鬲、 管仲。
夙沙。夙沙氏就是解州鹽宗廟裡的「宿沙氏」[2]。據說古人第一次煮海水為鹽的,就是 夙沙氏,所以他應該是人工鹽的首創者。據記載,夙沙氏或宿沙氏,原是一個古老的東夷部落。有關它的傳說記載,記載中存在着很多矛盾。段玉裁《說文》注引《呂覽》注稱:「 夙沙,大庭氏之末世。」而《莊子》認為,大庭氏是與神農氏同一時代或者早於神農氏的部落。《太平御覽》引《世本》稱:「宿沙作煮鹽。」下有小注,說 夙沙乃是齊靈公的大臣。又據《魯連子》稱:「宿沙瞿子善煮鹽,使煮滔沙,雖十宿不能得。」《魯連子》相傳為戰國時齊國人魯仲連撰,他所記述的夙沙既不是神農本人,也不是神農時期的夙沙部落,而是出自於夙沙部落或家族的以善於煮鹽出名的鹽工。我寧可相信, 夙沙代表的是一個最先煮海水為鹽的家族,夙沙本人可能是這個家族中最善於煮鹽的老鹽工。所以,後人尊之為「鹽宗」,而不視之為「鹽神」,是有道理的。
視頻
鹽宗廟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愛廣陵】找尋城市印記——鹽宗廟裡的故事 ,搜狐,2019-06-22
- ↑ 飲食文化探源 | 鹽宗夙沙氏,為山珍美味代「鹽」,搜狐,2020-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