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白鴿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青鯨鸚嘴魚(Cetoscarus bicolor)又稱白鸚哥,青鸚哥魚,紅點綠鸚哥魚,雙色鸚哥魚,為鱸形目,鸚鵡魚科,鯨鸚嘴魚屬一種熱帶地區近岸珊瑚礁海域生活的魚類。青鯨鸚嘴魚分布於印度尼西亞澳大利亞西部海域,幼年至成年有顯著差異,幼體外形可愛,成年後色彩亮麗,可作為觀賞魚。

中文學名 青鯨鸚嘴魚 亞 綱 真骨下綱
拉丁學名 Cetoscarus bicolor 鱸形目
別 稱 青衣、鸚哥魚、蚝魚、菜仔魚(雌) 鸚鵡魚科
動物界 鯨鸚嘴魚屬
脊索動物門 青鯨鸚嘴魚
亞 門 脊索動物亞門 觀賞魚類
輻鰭魚綱 食用魚類
英文名 Bicolour parrotfish,Two colour parrotfish

體態特徵

體長20-30cm,體色銀白色,兩眼間有一條較寬的棕黃色環帶,嘴部粉黃色,背鰭有一個較大的黑斑,因臉部花紋酷似鸚哥而得名。魚休息時體表分泌一層粘液形成氣泡狀,將身體包裹在裡邊。 [1]

吻圓鈍;前額不突出。後鼻孔明顯的大於前鼻孔。齒板之外表面有顆粒狀突起;每一上咽骨具3列臼齒狀之咽頭齒,其後列者並不發達 。背鰭前中線鱗約5-7;頰鱗3列,鱗片小型,最下方列具鱗3-7個;間鰓蓋具2列鱗。鰓耙數20-24。胸鰭具14-15軟條;尾鰭於幼魚時圓形,成體時為內凹形。

幼魚期之身體為白色,頭部除吻部外為橙紅色,邊緣帶黑線,吻部則為粉紅色;背鰭具一外緣鑲有橙色邊之黑色斑點。

初期階段(IP, Initial phase)的體色為淺紅褐色,背部黃色,體側鱗片具黑色斑點及邊緣,其色澤由上而下漸深。

終期階段(TP, Terminal phase)的體色為深藍綠色,體側鱗片具粉紅色緣;自下頜有一粉紅色斑紋向後延伸至臀鰭基部;由上唇有一條粉紅色線向後延伸經胸鰭基底而至臀鰭前緣,在此線上方有粉紅色斑點分布於身體前部及頭部,而在此線下方則呈為一致藍綠色區域。背鰭及臀鰭為藍綠色,於基部均有平行的粉紅色斑紋;胸鰭為紫黑色;腹鰭為黃色,外緣為綠色;尾鰭為藍綠色,外緣及基部為粉紅色。有些粉紅色紋在魚死後會變成橘黃色。

飼養環境

鸚哥屬于海洋魚,想要人工飼養這種魚的話,水質環境是非常重要的,對于海洋魚來說,水的軟硬度、酸鹼度及水溫都有特殊的要求。並且最好在水族箱內為海洋魚布置一些類似海底環境的造景,才能讓他們在適宜的環境下健康成長。

白鸚哥的飼養水溫26-27攝氏度,海水比重 1.022-1.023,海水PH值8-8.5dH,海水硬度7-9dh。在飼養像白鸚哥這樣的海水魚時,海水魚水族箱管理中及時的加補純水,是不可忽視的操作環節,尤其對於未加蓋的水族箱,海水經過不斷蒸發,而逐漸減少若不及時加水,會導致鹽度過高,使魚類滲透壓急劇改變,直接威脅到魚的生命,因此在水族箱注滿水後,應及時記錄水位高低,以便以後補註水時作為參考。 [2]

地理分布

廣泛分布於印度-太平洋區,西起紅海,東至土木土群島,北至日本伊豆島,南至澳洲大堡礁的南方。台灣東部、東北部、南部、西部、小琉球蘭嶼綠島等之岩礁海域均有分布。

品種簡介

白鸚哥魚是多彩鸚鯛的幼魚,其成魚可以生長到2250px以上,呈現藍綠色,並有紫色花紋。但這種魚在體長625px以下階段,身體是白色的,在面部有一條橘紅色寬帶條紋穿過,這讓其具有了觀賞價值。白鸚哥魚一般採集於菲律賓海域,用於觀賞的個體在5-500px之間。不是很常見,但價格不高。

注意事項

白鸚哥魚傷害無脊椎動物,不能飼養在礁岩生態水族箱中。在純魚缸中飼養,一般壽命不超過1年,這可能跟人工餌料營養不充足有關係,從來沒有一條白鸚哥魚可以在人工環境下生長到成年。

餵食要點

海水魚的餵食也是和一般的淡水魚不同的,魚友們在餵食的同時也需要注意觀察白鸚哥的攝食狀況及排便的情況,這樣才能及時的發現問題,也能起到預防魚病的作用。[3]

白鸚哥屬於典型的雜食性魚類,其餌料主要有貝肉、蟹肉、藻類等,它們也喜歡啃食岩石上的藻類、珊瑚和蟹類,對於白鸚哥這樣喜歡啃食的魚種,可將肉類、藻類製成粘稠狀,塗抹於石塊上,待風乾後,供它們啃食。[4]

白鸚哥牙齒尖利,可以咬碎石珊瑚,可將附生海藻的石塊或塗有液態食物的石塊晾乾後放入任其啄食,也可投餵切碎的菜葉。[5]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