痛失人師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痛失人師》是中國當代作家郭沫若寫的文章。
作品欣賞
自從我認識陶行知以來,我心裡隱隱懷着一個疑團。我總覺得陶先生的臉色不大正常,是一種不很健康的表徵。但我不曾聽見他說過有什麼病。到他昨天因腦溢血而突然去世,我才知道他有血壓過高的宿症,我的八九年來的疑團也就冰釋了。
知道了他有這樣的病,更增加了我對於他的敬仰。他向來沒有把這樣的苦痛告訴過人,而且根本沒有把這種苦痛放在眼裡,他一直是忍受着這種苦痛,以獻身的精神從事着他的事業的。血壓高的人,容易興奮或衝動,但他卻絲毫沒有那樣的傾向。他處事接物,誠懇和易,十分耐煩;說話做文也蘊藉幽默,沒有什麼火氣。這些可以證明,他的修養工夫確實是做到了忘我的地步。
我和他最後一次的見面是二十三日的晚上,他和好些朋友在我寓里談了很久的話。八點鐘,我們又同赴一位朋友的邀宴,在十點鐘左右我們便分手了。他那時絲毫也沒有呈現出什麼異狀。在分手時,我還半開玩笑地請他保重身體,「你是黑榜狀元,應該留意呢」,我這樣對他說。「不是狀元是探花,是黑榜探花。你也準定榜上有名的」,他也半開玩笑地這樣回答了。我現在想起來,這「黑榜探花」倒成了事實了,他恰巧是李公朴、聞一多遇刺以來為民主而死的第三名。遲李公朴十五天,遲聞一多十一天,而都同在這七月裡面。真真是多事的七月,可詛咒的七月!
古人說:「經師易遇,人師難逢。」這話在今天尤其感覺真切。有學問知識的人比較容易找,而有人格修養的人實在是如象鳳毛麟角。陶先生就是這鳳毛麟角當中的一位出色者,而今天他忽然倒下去了。儘管說陶先生精神不死,但一個人在和一個人不在,究竟是兩樣。而何況象陶先生那樣的人和他那樣的工作,實在是不容易找到替手的。我願和千千萬萬的受了陶行知的薰陶的年青朋友們同聲一哭。
1946年7月26日[1]
作者簡介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1892年11月16日,出生於四川樂山沙灣。本名郭開貞,字鼎堂,號尚武,乳名文豹,筆名除郭沫若外,還有麥克昂、郭鼎堂、石沱、高汝鴻、羊易之等,中國現代作家、歷史學家、考古學家 。1914年1月,赴日本留學。1915年,進入岡山第六高等學校。1918年,升入九州帝國大學醫學部。1919年,組織抵日愛國社團夏社;同年,創作詩歌《抱和兒浴博多灣中》《鳳凰涅槃》等。1921年8月,詩集《女神》出版。1923年,完成歷史劇《卓文君》、詩歌戲曲散文集《星空》。1924年,完成歷史劇《王昭君》。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1年,完成論著《甲骨文字研究》《殷周青銅器銘文研究》等。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歸國參加抗戰,在上海主辦《救亡日報》。1938年4月,任國民政府軍委會政治部第三廳廳長。1941年12月,寫成五幕歷史劇《棠棣之花》。1942年,完成歷史劇《屈原》《虎符》《高漸離》《孔雀膽》。1943年,完成歷史劇《南冠草》。1944年寫《甲申三百年祭》。1949年10月,任政務院副總理、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10月19日,任中國科學院院長。1953年,當選第二屆中國文聯主席。1958年,任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1959年,完成歷史劇《蔡文姬》。1960年1月,完成歷史劇《武則天》;同年,當選第三屆中國文聯主席。1969年,完成論著《李白與杜甫》。1973年,論著《出土文物二三事》出版。1978年,當選第四屆文聯主席;6月12日,因病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