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病榻所思話健康 (冷清安)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病榻所思話健康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網

《病榻所思話健康 》中國當代作家冷清安的散文。

作品欣賞

病榻所思話健康

大概是十多年前的冬天,突然得了重疾住進了醫院。十幾天的住院,除了打針吃藥,餘下來的時間總在思考健康對於一個人的如何重要,然後寫了篇短文,記下當時的心境以及平時少有的思考。記得當時是因為整天忙於搞施工現場的協調,身體幾次報警都未引起足夠的重視,終於有一天早晨,起床後頓感身體嚴重不適病倒了。醫生告訴我,此病非住院就能徹底根治,需要長此以往的調理和精神舒緩。我記下了醫囑。從那時起,我將平生的愛好,喜讀詩書和臨寫書法,作了一個長期的計劃和安排。多少年過去了,自已將平時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記錄下來,後來又整理成冊出版。對於書法則先從臨帖入手,多讀多寫,筆耕不輟,也算有些收穫。

丁酉年的冬天,再覺身體有些小恙,到醫院作了進一步的診斷,病歷顯示,除個別指標偏高外,身體屬於亞健康狀態。這一結果沒有使人興奮,倒覺得這些年對健康的在意程度顯得十分粗放。比如,日常應酬多,飲食的無節制,以車代步多,戶外的鍛煉少,都使自已的健康信心不如以往。總感覺到人到中年,身心疲勞,身體有些不適也屬正常。其實,這是自身的心理不再年輕所致。於是,在醫生的建議下,我再度住進醫院進行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調理。生理方面無外就是按醫生的處方,打針吃藥。隨着時間的推移以及藥理的作用,身體漸漸康復。每天的規律性藥物治療,下午的時間是相當充裕的,除了散步以外,無事可做。於是,我從書架上找來了兩本書。一本是胡適先生編著的《哲學盛宴》、另一本是吳晗先生主編的《中國歷史常識》。其實,這兩部書我都曾閱讀過。這次再將其重新拾起也是有所感觸的。隨着個人閱歷的不斷增加,對過往的經歷有了重新定位和思考,期許着能從歷史和書本中尋找答案也求個人慰籍。

醫生打趣道,你能在住院的時候看書,而且是如此的痴迷,是不多見的。我所在的病房,有另外幾位病友,他們分別從事不同的職業,有醫生、老師、老幹部,還有社會自由職業人。雖然大家因病相互走到了一起,也算作是一份緣。同室病友,聊的話題當然少不了彼此間的病情。景祥先生是一位年越古稀的老人,病室算他年長。他出生在中醫世家,從小就受其家庭影響,跟隨家父行醫鄉里。他雖是位老中醫,但我們的交流涉養生話題不多。他說,人的一生是否康健,三分之一靠的是天份。也就是人們常說的遺傳基因,如果家族中都很長壽,自然晚生們也差不了。景祥先生的父親已經九十多歲了仍能為人瞧病,受人敬愛。

病室里算我年小,大家看到我女兒全程陪護着我,飲食起居,安排的井然有序,都夸女兒特別能幹。由於調理期間,一日三餐嚴格控制進食量,女兒費盡思量,變着花色口味為我製做飯菜。讓我心裡既踏實又不安。東北的冬天,天寒地動,女兒每天要為我送飯,到了晚間還要接我回家,吃苦受凍,讓我心疼,又好生感動。孩子長大了,懂得了關愛父母及其家人。女兒知道爸爸的愛好,為我拿來了筆墨,我就着病室里的小桌,鋪紙揮豪。開始寫字時,怕影響同室病友休息,只好悄無聲息,後來,我發現寫字時,周圍有許多人圍觀,我這才放開手寫,無拘無束。

同室一位武姓的病友,生性豪爽,成了大家的開心果。他與我的一位同鄉是多年的好朋友。因此,我們的交流相對更直接。醫生們都說他不聽醫囑,太過於隨性。陪伴他來住院的老伴也說他就是不聽話,否則,也不會一而再,再而三的為同一病住院治療。但是,從他的談吐中,我不太認同大家對他的看法。他性情開朗,熱愛生活。在他那裡看不到一絲的苦惱,這是一種難得的心境 。說明他心裡快樂着,享受着生活給他帶來的愉悅,這又何嘗不好呢!

清晨,護士告知,上午主治醫生要為我上健康課。我期待着。 其實,人們對健康的認識就是一個態度。人們都希望健康,健康是人類的基本權利和幸福的源泉。任何時代和民族均把健康視為人生的第一需要。隨着社會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健康的內涵和外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由原來單一維度、消極的健康模式向着多維度、積極的整體健康模式發展,加深了對健康的認識和理解,促進了健康事業的發展。

看着眼着這位比我年輕了許多的女醫生,談到健康如數家珍,心生欽佩。她說, 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健康觀。由於人們所處的時代、文化、環境和條件的不同,對健康的認識和理解也不盡相同。長期以來人們將有無疾病視為健康的標準,把健康單純地理解為「無病、無殘、無傷」。這個單一維度的健康模式使醫生僅關注疾病的治療,而忽視了疾病的預防,這是一種消極的健康觀。不同的職業對健康的理解和要求也不相同。運動教練也許認為,飲食規律,經常體育鍛煉,保持體重正常和良好的身體狀態,就是健康;臨床醫師認為沒有疾病就是健康;而心理學家認為健康還要包括具有應對情緒問題和心理創傷的能力 。隨着人們對健康認識的深入,發現這些觀點不夠完善,僅強調了健康的某些方面或維度,而忽視了整體健康。現代醫學對健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其向着多維度的、積極的、整體的健康模式發展。我們必須正確理解現代的健康觀。

她強調,現代的健康觀認為,健康不在僅局限軀體健康,還包括心理健康和社會適應良好。 健康的概念應為:「健康乃是一種軀體上、心理上和社會上的完滿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 這個定義從三個維度衡量健康的水平,是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在健康概念中的具體體現,促進了健康運動的迅速發展。

聽了醫生的一席話,對健康的認識和理解好像開竅了不少。

首先是軀體健康 。軀體健康是人們通常所講的「健康」,它是健康人的最重要特徵之一。對軀體健康而言,健康的行為方式是十分重要的,如合理的膳食,有規律的體育鍛煉,保持體重正常,限制有害物質如酒精、香煙和成癮藥物等的使用。另外,注意身體的疾病信號,定期體檢身體,學會基本的自我保健技術,正確對待自身的健康問題也是非常重要的。

再就是情緒健康 。通常指人們的情感和心境健康。情緒可表現為愉快、幸福、悲傷、激動、擔憂、恐懼、沮喪等,而情緒穩定和心情愉快為情緒健康的重要標誌。情緒在心理健康中起着核心作用,情緒健康是心理健康的一個重要指標。情緒異常,往往是心理疾病的先兆。情緒對軀體健康和疾病也具有重要的作用。良好的情緒狀態可降低應激相關疾病的發生率,且有利於疾病的康復。

三是理智健康 。理智為心理的一部分,指個體用以認識、理解、思考和決定的能力,在個體整體健康中起着極為重要的作用。人們的一生中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均需根據自己的價值觀和信念,冷靜思考和分析,做出理智的選擇或決定。理智健康和情緒健康均為心理健康的組成成分,二者不同,但可相互影響。情緒可損害個體的思維能力,而混亂的思維會增加處理情緒問題的困難。

四是心靈健康 。指人們的思想、情感、意識、態度或整個人的品德。心靈健康在個體的健康中居核心地位,人們的宗教信仰、文化背景和種族不同,心靈健康的標準也不盡相同。心靈可促使情感發展,而個體的健康水平又可影響人們的心靈。

手捧着醫院贈閱的《健康必讀手冊》,漸覺自已對健康知識的匱乏,有如獲至寶之感,愛不釋手。於是,我把它放在枕邊,讓它伴護着我。

看着病友們臉上洋溢出的笑意,歡送着我出院,心生感慨。此處不說再見,祝你們早日康復,快樂每一天。 [1]

作者簡介

冷清安,男,仡佬族。一九六二年十二月出生於貴州省石阡縣。畢業於內蒙古民族大學中文系。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