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甬劇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甬劇中國戲曲劇種之一,浙江寧波地方傳統戲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

甬劇是用浙江寧波方言演唱的地方戲曲劇種,音樂聲腔屬於灘簧[1]。1938年後,這一戲曲劇種正式被人稱為「甬劇」或「改良甬劇」。 甬劇表演風格誇張幽默,善於表達真實、含蓄的情感。甬劇經歷了演清裝戲、西裝旗袍戲的過程,擅長演現代戲,直接從社會生活中汲取創作素材,以生活化的表演為主。

甬劇曲調包含基本調、快二簧、慢二簧等。

甬劇劇目有《田螺姑娘》、《兩兄弟》、《王鯤》、《亮眼哥》、《典妻》等。

目前甬劇專業表演團體僅有寧波市甬劇團

文化特徵

化妝

歷史上,並無臉譜的記載。一般「丑角」都是安顆痣或抹上一些白粉,有的則「包帽」後「羊角髻」。一些年老的「生角」則在化妝上多以描繪、舔貼(如皺紋、鬍鬚)來代替髯口。有的「男旦」在上海茶樓娛樂場所演出,為了彌補體型上的不足,特別注重化妝和服飾藝術效果。20世紀20年代,由於女演員登台演出,代替了「男旦」,加上上演的劇目又主要表現城鎮生活,有些女演員常常忽視登台化妝的重要性。

服裝

早期寧波「串客」在一些「草花戲」中一般市民穿斜襟或對襟衫,下圍竹布裙,有的則戴氈帽,穿蒲草鞋。而在一些「清客戲」中,文人多着長衫,戴紅頂子的丘帽,穿「雙根梁」鞋。

道具

在「串客」時期演員表演「對子戲」時大都只有隨身道具舞台上最多是一,或一桌一椅。20世紀40年代的「改良」,大都是上演時裝大戲,舞台上開始用實物作道具,男角用摺扇,女角拿一塊手帕,或用其他一些十分簡單的生活用品。解放以後,主要以上演現代戲為主。由於劇情的需要,有的道具的功能已不僅是起裝飾和襯托作用,而且成為戲劇矛盾展開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

布景

在「寧波灘簧」階段,演員在茶樓、酒館演出一般不用布景。四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初,曾上演過《濟公活佛》、《田螺姑娘》等機關布景戲,有過「水缸出人」、「螺殼爆炸」、「油煎濟公」、「開櫥失蹤」、「飛刀彈回」等場面。當時「最負時譽的民間畫師是王雲林,所繪景物,追求透視立體,尤其是一些器皿雜物,四米以外,幾可亂真[2]。」(許滔《舞台美術》)

曲調

甬劇的音樂曲調豐富,其中包括從農村田頭山歌、對山歌、唱新聞演化而來的「基本調」、「四明南詞」,從亂彈班帶來的「快二簧」、「慢二簧」曲調及一些地方小調等。「基本調」主要用來敘述故事情節,「四明南詞」主要用來抒發人物感情,「二簧」主要用來表現高亢激昂的情緒小調則用來表達一些特殊的情感。

視頻

甬劇 相關視頻

甬劇雷雨選段
甬劇田螺姑娘·中

參考文獻

  1. (非遺)甬劇,搜狐,2018-09-29  
  2. 甬劇,360個人圖書館,201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