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甘泉島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甘泉島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甘泉島

別名: 圓峙、圓島、羅伯特島

地理位置: 中國海南省三沙市

甘泉島(Ganquan Island)位置在中國西沙群島永樂環礁上,在珊瑚島西南2海里處,島上有中國最南端的文物保護單位---"西沙甘泉島唐宋遺址"。

甘泉島為西沙群島中,露出海面時間最晚的島嶼。

中國漁民也稱該島為"圓峙"、"圓島",因島上有甘泉井水而著名。

甘泉島為中國固有領土,行政上隸屬于海南省三沙市管轄。

1974年1月20日西沙之戰的第二階段里從南越手裡收回。[1]

主要景點

唐宋遺址

1974年3月和1975年的兩次考古調查中,曾先後兩次在島西北端沙堤內側深一丈處發現了唐、宋兩代的居住遺址。

1974年考古調查簡報記載,廣東省博物館和海南行政區文化局,於1974年春進行了第一次西沙文物調查,翌年春,又進行了第二次調查發掘。考古隊乘坐瓊海縣潭門公社0147號漁船,在駐島官兵、西南中沙群島革命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八一電影製片廠等單位協助下,考古隊員幾乎踏遍了西沙群島的絕大部分島礁沙灘,足跡所至都能發現中國古代的歷史遺蹟和遺物。可以想見,那時的西沙群島人跡罕至,受限於交通條件和當時嚴格的管轄,僅有零星的漁民登島,原始的文物遺存未遭人為破壞,基本得以完整保存。

1974年3月,解放軍戰士在甘泉島的西北部挖出7件唐宋瓷片。考古隊員們在此基礎上原地開探,發掘出土37件瓷片。其中有宋代青釉四系罐的口沿、青白瓷粉盒、劃花平底碗,同時發現了一片鐵鍋的口沿。

考古專家在甘泉島的西北部發現一處中國唐宋時期漁民建造的磚牆小廟1座,另外,珊瑚石壘砌的小廟多達13座;出土了50多件日常生活用的陶瓷器,其中有唐代青釉陶雙耳罐、卷沿罐,宋代青白釉瓶、四系小罐、青釉碗、劃花大碗、蓮花紋大碗,突唇碗、粉盒等瓷器皿,其質地、款式與花色和先前廣州西村窯址出土的相仿;另外,還出土了鐵刀、鐵鑿等生產工具,收集到幾件唐代炊具鐵鍋殘片、宋代泥質灰褐陶擂體殘片和幾枚宋、明代銅幣等遺物。

由此,考古專家推斷:最早利用島上淡水的是唐代的先民,使用這些器物的主人也是西沙群島最早的居民,他們或許就是廣東內地遷去的移民。

1994年,甘泉島唐宋居住遺址被海南省政府確定為第一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1996年,考古人員在西沙文物普查時,特地在遺址旁立"西沙甘泉島唐宋遺址"石碑,這是中國在南中國海樹立的第一塊文物保護碑。

2006年,政府公布甘泉島遺址(編號Ⅰ-174)列入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

名稱由來

1909年,清朝廣東水師提督李准巡海時發現此島中部低地有淡水井兩口,泉水甘甜可飲用,即稱:"已得淡水,食之甚甘,掘地不過丈余耳,余嘗之,果甚甘美,即以名甘泉島,勒石堅桅,掛旗為紀念焉",甘泉島因此得名。

1935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名稱為羅伯特島;

1947年,中華民國政府公布名稱為甘泉島;

1983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公布名稱為甘泉島。

中國漁民向稱該島為圓峙、圓島,有些外文圖書稱為Robert Island。

海戰

1974年1月20日西沙之戰的第二階段里從南越手裡收回。

1974年1月19日,中國軍隊廣州軍區司令員許世友遵照中共中央軍委總參謀長鄧小平關於收復甘泉島、珊瑚島、金銀島的命令,決定派3個連、1個兩棲偵察隊和部分加強分隊與民兵共500餘人,乘海軍艦艇和漁輪向三島發起進攻,同時總參作戰部指揮室調動東海艦隊四艘護衛艦南下支援。

20日晨,登陸部隊採取分波次、多方向的方式,向位於珊瑚、金銀兩島之間的甘泉島發起進攻登陸作戰。侵占該島的南越軍隊匆忙從灘頭陣地撤到該島中部。擔任主攻任務的第4連占領灘頭陣地後,立即追擊逃往島嶼中部的南越軍隊。經10多分鐘戰鬥,南越官兵全部被俘。隨後,第5連和兩棲偵察隊及部分民兵分乘4艘護衛艇和1艘掃雷艦,迅速進至珊瑚島南側礁盤附近海面,向南越軍隊發起攻擊。第5連迅速占領灘頭陣地,盤踞該島的南越官兵被迫向島中央撤退,第5連在兩棲偵察隊配合下,迅速進逼該島中央,搜索俘虜。當日下午,南越當局派軍艦1艘增援珊瑚島。中國海軍和空軍立即派出飛機和軍艦前往迎擊。越艦遂由永樂群島海域返回峴港

收復甘泉島和珊瑚島後,中國派出一個連向金銀島發起進攻,侵占該島的南越官兵早已乘艦逃跑。至此,被南越軍隊侵占達18年之久的中國珊瑚島和新近侵占的甘泉、金銀島為中國收復。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