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珍妃井(張建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珍妃井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珍妃井》中國當代作家張建全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珍妃井

在我看來,北京有兩個知名的叫井卻已不是井的地方,一是王府井,二是珍妃井。

前者是明代在紫禁城東華門外,有一口甜水井,井的周邊建有十幾座王府,而那口井在為各個王府供應生活用水。久而久之,人們便稱那井是「人家王府的井」或「王府井」了。再往後,朝代更替,城市變遷,人們慢慢地就把那口水井和那些王府所占之地看成一個區域。那個區域什麼名兒呢?叫王府井。這麼一看,王府井大街、王府井地區、王府井商圈的名稱,好像都是被井水「沖灌」出來的呢。

後者原名叫八寶琉璃井,位於紫禁城內寧壽宮北端的貞順門裡。此井是宮內一口普通水井,後因慈禧太后在此井溺殺了珍妃,後人便改叫它珍妃井。

中國許多地名或建築物名,其來由多與這倆「井」大同小異,不過在我看來,用珍妃為一口井命名,卻有那麼一點偷懶之嫌,似乎也失敬於苦命的珍妃。你想一想,既然為王府供水或者王府家門口的水井,叫王府井,那麼八寶琉璃井,既不是珍妃家的井,也不是供珍妃使用的井,為什麼叫珍妃井呢?不就是因為慈禧太后溺殺珍妃於此井麼?既然如此,那也應該叫它「珍妃蒙難井」才合適呀。也許有人會說,珍妃蒙難井簡稱一下,不就成為「珍妃井」了麼?這樣說當然也可以,但我卻認為,這麼一簡稱,就在一定程度上減弱了慈禧太后殺害珍妃的直觀印象,好在珍妃井一旁的牆壁上掛着的導示牌上有文字說明一一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八國聯軍攻打京城,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倉皇西逃。臨行之前,慈禧太后將幽禁在景祺閣北小院的珍妃召至頤和軒,命太監崔玉貴等人將她推入貞順門內井中溺死。現井眼上放置井口石,兩側鑿小洞,用以穿入鐵棍上鎖。」

顯而易見,溺死珍妃的是太監崔玉貴等人,但兇案主使者是慈禧太后。

人們在重溫這個慘烈的故事時,多數是同情珍妃而憎恨慈禧的。既然如此,我建議故宮博物院應在「珍妃井」的導示牌上增加「蒙難」二字。

你如果想參觀珍妃井,可從午門進入故宮,然後避開中線,經過東六宮,再按導示牌指引的方向,就能看到珍妃井。

這口被人忘記真名的井,相比故宮其它宮殿,其實沒有多少觀賞價值,但卻因為有了珍妃慘死的故事,便令不少遊客好奇。要知道,明清兩朝,倘若皇上殺人,按照慣例,常常是「推出午門斬首」!正常情況下,皇上是不會使用宮裡的水井來殺人的。這樣的成本太大了。你想,殺一個人,廢一口井,那紫禁城有多少井才夠呀!況且,在皇宮裡到處殺人,那皇宮豈不成了凶宮?那吉祥如意的風水能不受損嗎?顯然,溺殺珍妃是個例外。慈禧雖不是皇上,但卻勝似皇上。她殺的人,不是別人,而是當朝皇上的寵妃。

這個故事要是用老百姓的家庭關係來表述,便是姨媽(慈禧)殺了外甥(光緒)的小媳婦(珍妃),姨媽替外甥的大媳婦(隆裕),即自己的娘家侄女出一口惡氣。

顯然, 在慈禧、光緒、隆裕這三個人的身上,同樣流淌着葉赫那拉氏的血液。相比而言,只有珍妃從血緣上說,與慈禧稍稍遠了一點點。

這樣的關係,釀就這樣的故事,很容易叫人心生疑惑一一既然是一家人,怎麼就鬧到你死我活的地步呢?

細細琢磨故事背後的因由,是十分耐人尋味的,我們不妨了解一下四個主角的來歷吧。

一說 慈禧(1836~1908),葉赫那拉氏,滿洲鑲藍旗人,清咸豐帝之妃,同治、光緒兩朝實際最高統治者。1851年以秀女被選入宮,因得咸豐皇帝寵幸而進封懿嬪,後晉升為妃。咸豐帝病死後,那拉氏的兒子載淳繼承皇位,是為同治皇帝;

二說皇帝光緒(1871—1908 ),清德宗愛新覺羅· 載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父親醇親王奕環,生母葉赫那拉·婉貞為慈禧親妹。在位三十四年,年號「光緒」。光緒十五年,載湉親政,此後雖名義上歸政於光緒帝,實際上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

三說皇后隆裕(1868—1913),葉赫那拉氏,滿洲鑲黃旗人,名靜芬。慈禧之弟副都統葉赫那拉·桂祥之女。光緒十四年被慈禧太后欽點成婚,次年立為皇后;

四說珍妃(1876—1900年),他他拉氏,滿洲鑲紅旗人,清德宗光緒皇帝的寵妃。光緒十四年(1888年)十月初五,慈禧太后為光緒帝選定皇后的同時,封禮部左侍郎長敘的兩個女兒為瑾嬪、珍嬪。光緒二十年(1894年),兩人同時晉封為妃。

這樣親上加親的四個人,只因為在皇宮裡過日子,日子就不是平民百姓的那些衣食住行了,而成為保衛皇權的權力遊戲了。這個遊戲大有江山社稷,小有夫妻關係,當然也包括誰活誰死。

為了奪得皇權,以垂簾聽政的方式獨步天下,慈禧早年也是費了一番功夫的。

咸豐十一年(1861年)八月,咸豐皇帝駕崩於承德避暑山莊(享年31歲),遺命時年五歲的長子愛新覺羅·載淳繼位。因當時皇帝年幼,咸豐帝臨終之前指定八位朝廷重臣為輔政大臣,時稱「顧命八大臣」,即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景壽、穆蔭、匡源、杜翰、焦祐瀛。同時為了防止八大臣勢力過大而威脅皇權,又授予皇后慈安「御賞」印章,授予皇子載淳「同道堂」印章(由懿貴妃,即慈禧掌管),詔以二璽代替朱筆,輔政大臣所擬上諭,必須加蓋這兩方印章才能生效,以對八大臣手中的權勢形成牽制。但兩宮皇太后(慈安和慈禧)在數月之後聯合恭親王奕昕發動政變,剷除了顧命八大臣。

慈禧很快擁立年幼的兒子登基,年號開始叫祺祥,後改為同治。慈禧垂簾聽政的開掛歲月正式開啟。

等兒子同治長大後,慈禧為兒子娶了五個女人,但母強子弱的程度超乎別人想象。同治皇帝名義上年滿十八歲親政,但十九歲就駕崩了。史料說,同治帝與一寵妃懷有一個遺腹子。正常情況下,這是皇帝唯一的孤血,其珍貴程度不言而喻。作為親奶奶,慈禧也必定會倍加珍惜才對。可慈禧是政治家,她不會用老百姓的思維想問題。由於懷有同治骨血的妃子,正好又是慈禧的政敵一一顧命大臣八大臣之端華的親孫女。於是她便想,倘若這個孫子成為皇子、皇帝,那麼皇權就有跌入仇家端華一脈的風險,他們要是清算我慈禧怎麼辦呢?

想到這裡,慈禧僅用了幾個月的時間,就把這個妃子連同未及出生的親孫子,一起從肉體上消滅了。

失去容易掌控的同治皇帝,垂簾聽政就失去了法理上的正當性。慈禧太后於是又想到了一個補救措施,她擁立外甥載湉登基,做了光緒皇帝。

可是世上有錢難買心裡想。即便是慈禧老佛爺,現實也常常啪啪地打她的臉。當外甥光緒長大成人,他就慢慢有了自己的主張、自己的情感傾向,於是外甥皇帝與姨媽太后之間,無論在生活還是政治上都背道而馳起來。

先說生活。

慈禧為光緒選皇后時,全然不在意近親結婚有什麼遺傳基因上的不良後果,她更看重的是親上加親。她的計劃是,光緒與隆裕生了龍子,將來繼承大統,她豈不是可以令葉赫那拉氏的血統,繼續控制愛新覺羅氏的江山。說到此,我相信慈禧定會以漢朝的呂氏、唐朝的武氏作為榜樣的。外戚干政,不通過血緣占據皇室正統是不行的。呂后當劉邦皇后,才得以書寫大漢王朝的呂氏春秋;武則天當李治皇后,才能有機會在李唐王朝的基礎上,再開創一個武周王朝。 慈禧在這一點上沒有可能另劈蹊徑,但在光緒這邊來說,卻有一點別的「想法」。他也許想,姨媽讓我當皇帝,可以;讓我娶表姐為妻,也可以;但姨媽讓我把愛情分配一部分給表姐,我卻辦不到。因為世界上唯有愛與不愛,是不由理性決定的。我光緒愛誰不愛誰,也不由我決定呀!那可是情分緣分說了算的呀!

隆裕容貌平常,性格古板,時不時還把夫妻生活上的不如意向姑姑慈禧打點小報告,這讓光緒感覺皇后更象是太后安排在自己身邊的監考老師一樣。

光緒愛不上隆裕,讓一心期望隆裕生子造王的慈禧,無法實現其安排大清接班人們戰略意圖,其姨甥不合的種子就此埋下了。

老百姓有時候不愛也能生子,因為在一夫一妻制的法治環境下,家裡只有那個她,是沒有選擇權的。何況在百姓眼中,生存與傳宗接代有時候比愛情重要。但光緒不一樣,他有合法的選擇權。說到此,我想慈禧也有些聰明反被聰明誤。她給光緒選了後,又選了妃,那光緒愛上妃而冷落後,你能怪誰呢?

人性如此,誰有選擇權而偏偏又不用選擇權呢?你想吃一顆棗,而面前就只放了一顆棗時,你可能抓起來就吃了;那要是你想吃一顆棗,而面前又擺了三五顆棗呢,你大概就會不由自主地要選一顆看着順眼的棗了。選一顆棗尚且如此,那要是選一位陪你上床的女人,豈不得好生斟酌一番?

想必光緒就是在猶豫過一段時間後,感情上漸漸傾向於珍妃了,寵幸起珍妃了,進而迷戀上珍妃。珍妃無意間成為破壞慈禧和隆裕計劃的人。

光緒為什麼忤逆慈禧呢?因為珍妃年輕貌美,性情活潑,不被虛套束縛,喜愛時裝。她入宮時,照相技術已經傳入中國,但在當時,相機被認為是污巧之物,會取人魂魄,致使損壽。許多后妃唯恐避之不及。而珍妃卻不排斥,她成為清宮后妃中最早的照相者。她的熱情與嬌媚,給鬱鬱寡歡的光緒皇帝帶來慰籍。光緒在珍妃的溫柔鄉里,得到了他想要關於愛情的想象。

與所有的宮斗劇一樣,光緒對珍妃每增加一份愛,慈禧和隆裕對珍妃就會增加一份嫉恨。珍妃厄運的種子自此入土下地。女人的嫉妒之心,具有毀滅一切的力量。

再說政治。

儘管光緒在生活上不能令慈禧滿意,但慈禧在名義上還是讓光緒親政了。如果光緒懂得韜光養晦,在強勢的姨媽身邊,走一條臥薪嘗膽之路,也許命運能夠得以改寫。但事實證明,光緒雖然年輕氣盛,卻是個十足的政治菜鳥。

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年輕的皇帝在康有為、梁啓超等維新派人士的支持下力主變法維新(即戊戌變法)。在光緒看來,由朕自上而下發動的變法運動,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既能挽救大清江山,又能擊垮太后一黨。屆時,朕就成為真正的天子,朕就有機會創造出一個「光緒盛世」。

誰知薑還是老的辣,慈禧在榮祿、袁世凱等老臣支持與配合之下,挫敗了光緒包括採取武力措施針對慈禧的的陰謀,變法維新以「百日」告終、變法失敗,康有為、梁啓超逃亡,譚嗣同等人被砍頭,光緒皇帝自此被幽禁於瀛台。而一貫支持光緒的珍妃,也被慈禧另外囚禁。皇家情侶從此同居皇宮卻難以相見。 電影《大太監李蓮英》有一個片段是這樣的,光緒皇帝在瀛台,以行賄太監的方式,哭着哀求:「李安達(李蓮英),求求你,讓朕去看看珍妃,只看一眼就回,求你幫幫朕……」

本來掌握天下生殺大權的皇上,這時卻卑微至此,看到這裡,觀眾知道,光緒這哪兒還是皇帝!他早已成為囚犯,是無法與愛人相見的囚犯!

戊戌變法的失敗,使大清王朝更早地進入風雨飄搖的時期,1900年,當八國聯軍打進北京城前夕,慈禧決定逃往西安,她留下李鴻章等人與洋人議和。她想,我既然要走,也一定要帶着造反皇帝一起走,否則,留下他在京城,難說逃亡中的康梁們會不會乖機重聚,再度聯手生事?

慈禧不會給光緒這個機會的。可是帶上他,再帶上皇后可以,至於處處看着不順眼的珍妃,那就算了。少了她在眼前晃,也就少了一份厭煩。

珍妃的死期就這樣突然降臨了,慈禧以「洋人入城,免受污辱」為由,溺死了珍妃。

還是上述電影一一珍妃被崔玉貴橫抱着走向井邊時,一邊喊着我沒有罪,一邊哭求着太監,但很快,咕咚一聲悶響,一個年輕女人的身影便消失於那口水井中。

觀眾看到此,無不為珍妃的慘死而同情落淚......

珍妃竟然在井水中浸泡了一年時間,當慈禧、光緒在北京外患暫除,從西安還都之後,才命人將珍妃的屍體從八寶琉璃井中打撈出來,並追封為貞貴妃。在追封珍妃為貞貴妃的諭旨中,有如下文字:「上年京師之變,倉猝之中,貞妃扈從不及,即於宮中殉難,洵屬書烈可嘉,恩著追贈貴妃位號,以是褒恤」。 將「珍」寫成「貞」,大概有以示崇敬之意,慈禧想以此掩蓋殺害珍妃的真相。珍妃初葬於北京西直門外恩濟莊,1915年她的靈柩移至清西陵粱各莊行宮,後葬於崇妃園陵。

今天,我們如果單單拿珍妃之死來評價慈禧的話,很容易失之片面的。

當然,慈禧治下的清末,國力日漸衰退,她盲目自大,採取閉關鎖國之策,四處樹敵且又屢戰屢敗,以及簽訂了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使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任宰羔羊。慈禧在這裡是難辭其咎的。

珍妃死後,皇后隆裕的肚子仍然沒有變化。這時的慈禧反而不再關心侄女的生育問題了。因為成為囚犯的光緒,已經沒有資格生養皇子了。慈禧有了另外一個接班人計劃。

1900年11月15日,慈禧的大限將至。「人之將死其言也善」不適用於慈禧,她思維清析地做了兩個決定一一一是讓光緒先她一天病逝;二是擁立三歲的溥儀繼承皇位(宣統)。

在慈禧看來,我死之前,已先溺死珍妃,今再「病」死光緒,我留下侄女隆裕,今又立一個不知對錯的新皇帝,他將來長大豈不感激我?我大可以瞑目長眠了。

前些年,我國有關部門運用現代DND技術檢測,發現光緒並非死於疾病,而是死於砒霜中毒。這毒是誰下的呢?肯定不是慈禧下的?但多半是慈禧授意他人下的。

由此可見,曾有名句「你讓我一時不痛快,我讓你一世不痛快」的慈禧太后,在戊戌變法之後,就失去了讓光緒和珍妃繼續活下去的意願。

光緒三十八歲死,珍妃二十四歲死,都是英年早逝,都是非正式死亡。糾其原因,恐怕就一條一一誰讓他(她)當皇帝皇妃呢?

我曾經在一篇文章調侃地說:「問天下男人,願做皇帝者幾何?」我自己的回答是不多,反正我不想;我今天在此另加一問:「問天下女人,願做皇妃者幾何?」

我無法代天下女人回答,但我猜測,清朝的末代皇后婉容是後悔嫁入皇家的。據史料記載,婉容曾經常性地大罵父親郭布羅-榮源一一「你不就是因為想當皇帝的老丈人才葬送女兒的自由幸福麼?!」

我還猜測,英國王妃戴安娜也後悔過嫁入皇宮,她曾在接受電視採訪時談及與查爾斯王子的婚姻時說:「我們的婚姻中有三個人,太擁擠了!」

婉容活到了三十九歲,她表面上的皇后身份持續了二十多年。相比而言,珍妃僅僅過了十二年皇妃(嬪)的日子。

一口井,要了一位美麗女子的命,而這位女子的命,又映照出晚清慘烈的政治格鬥大劇。

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頒布退位詔書,宣告267年的清朝統治從此終結。

1920年,即慈禧死後二十年後,軍閥孫殿英就挖掘了乾隆和她的陵墓且暴屍荒野,這是不是天道輪迴呢,孫殿英是不是意外地幫助光緒和珍妃復仇呢?[1]

作者簡介

張建全,陝西人,1978年入伍,歷任戰士、班長、排長、新聞幹事。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