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Bose–Einstein condensate)是玻色子原子在冷卻到接近絕對零度所呈現出的一種氣態的、超流性物質狀態(物態)。1995年,麻省理工學院的沃夫岡·凱特利與科羅拉多大學鮑爾德分校的埃里克·康奈爾和卡爾·威曼使用氣態的銣原子在170 nK(1.7×10−7 K)的低溫下首次獲得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在這種狀態下,幾乎全部原子都聚集到能量最低的量子態,形成一個宏觀的量子狀態。

理論

所有原子的量子態都束聚於一個單一的量子態的狀態被稱為玻色凝聚或玻色-愛因斯坦凝聚。1920年代,薩特延德拉·納特·玻色和阿爾伯特·愛因斯坦以玻色關於光子統計力學研究為基礎,對這個狀態做了預言[1]

2005年7月22日,烏得勒支大學的學生羅迪·玻因克在保羅·埃倫費斯特的個人檔案中發現了1924年12月愛因斯坦手寫的原文的草稿。玻色和愛因斯坦的研究的結果是遵守玻色-愛因斯坦統計的玻色氣體。玻色-愛因斯坦統計是描寫玻色子的統計分布的理論。玻色子,其中包括光子和氦-4之類的原子,可以分享同一量子態。愛因斯坦推測將玻色子冷卻到非常低的溫度後它們會「落入」(「凝聚」)到能量最低的可能量子態中,導致一種全新的相態。

發現

1938年,彼得·卡皮查約翰·艾倫和冬·麥色納(Don Misener)發現氦-4在降溫到2.2 K時會成為一種叫做超流體的新的液體狀態。超流的有許多非常不尋常的特徵,比如它的黏度為零,其漩渦量子化的。很快人們就認識到超液體的原因是玻色-愛因斯坦凝聚。事實上,康奈爾和威曼發現的氣態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呈現出許多超流體的特性。

「真正」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最早是由康奈爾和威曼及其助手在天體物理實驗室聯合研究所於1995年6月5日製造成功的。他們使用激光冷卻和磁阱中的蒸發冷卻將約2000個稀薄的氣態的-87原子的溫度降低到170 nK後獲得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四個月後,麻省理工學院的沃爾夫岡·克特勒使用鈉-23獨立地獲得了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克特勒的凝聚較康奈爾和威曼的含有約100倍的原子,這樣他可以用他的凝聚獲得一些非常重要的結果,比如他可以觀測兩個不同凝聚之間的量子衍射。2001年康奈爾、威曼和克特勒為他們的研究結果共享諾貝爾物理獎

用於降低光速

雖然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很難理解也很難製作,但它們也有許多非常有趣的特性。比如它們可以有異常高的光學密度差。一般來說凝聚的折射係數是非常小的因為它的密度比平常的固體要小得多。但使用激光可以改變玻色-愛因斯坦凝聚的原子狀態,使它對一定的頻率的係數驟增。這樣光速在凝聚內的速度就會驟降,甚至降到數米每秒[2]

自轉的玻色-愛因斯坦凝聚可以作為黑洞的模型,入射的不會逃離。凝聚也可以用來「凍結」光,這樣被「凍結」的光在凝聚分解時又會被釋放出來。

視頻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 相關視頻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
絕境逢生 玻色愛因斯坦凝聚態震撼戰爭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