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王鵬飛,1920年12月出生於上海,籍貫浙江寧波,大氣物理學家,氣象史志研究學家,南京信息工程大學教授,中國氣象學會氣象史志研究會主任。1945年國立中央大學氣象系畢業,歷任中央氣象局工程師,編譯室副主任,宣傳出版處副處長,南京氣象學院氣象系副主任,氣象物理系主任,名譽主任及院學報顧問。王鵬飛長期從事雲霧物理、人工影響天氣等方面的研究,提出了天氣導變的研究理論。

目錄

科研成就

王鵬飛在大氣物理學研究中,主要研究宏微觀雲崐霧降水物理學,天氣道變(人工影響天氣)學,大氣光、聲、電學,崐大氣污染學,普通氣象學等。有上述諸方面的講義、著作及研究活崐動和論文。50年代即進行科普活動,在全國性科普刊物《科學大崐眾》代表氣象學會主編《大眾氣象》專摘。60年代後,在全國及崐江蘇氣象科普進行理論及實踐指導,作品宣傳,評議及組織科普書崐刊文摘等活動。

1951年中國科學院編譯局委託中國氣象學會編訂《氣象名崐詞》,王鵬飛負責提供高空氣象學名詞,此書於1954年經審查出版。《俄中英對照氣象學名詞試用本》(1958年),《大氣科學名詞》(1988),王鵬飛亦曾任編審委員。1985-1990年成為南京氣象名詞研究小組的主要成員。在1987-1992年間,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編的《自然科學學術語研究》刊物上,幾乎每年都有他的有關氣象科學名詞的研究論文發表。訖今仍在《南京氣象學院學報》及《辭海與通信》等刊物上發表有關論文。在辭書編撰方面,1960年起至今仍任《詞海》編委及其氣象分科主編(1960-1999)。曾任《中國大百科全書、大氣科學卷》(1987),《中國農業百科全書、農業氣象卷》崐(1986)、《世界百科名著大辭典、大氣科學名著》(199崐2)等的編委及分科主編還曾任《氣象學辭典》(1985)全書的責任主編及氣象學分科主編,為《中華名著要籍精詮》(199崐4)編委及撰稿人,《外國人名辭典》(1988)編委成員,並曾為《大氣科學辭典》(1990)特約撰寫《中國古代氣象學》。

學術論著

專著:《祖國的氣候》(中國青年出版社、1954);《平流動力理論介紹》(財經出版社、1954);《氣象學基本原理》(科學出版社、1959);《中國古代氣候學史》(科學出版社、1985);《微觀雲物理學》(氣象出版社、1989)等書,計百餘萬字。

譯書:《國際雲圖》(科學出版社、1964);《物理氣象學》(科學出版社、1960);《雲物理學簡編》(科學出版社、1983);《大氣科學概觀》(上海科技出版社、1981)。

講義:《雲霧降水物理學》(1965);《氣象科學》,《大氣聲學》,《大氣電學》,《高層大氣學》(1964),《蒸發、凝結和天氣現象》(1980);《雲霧降水物理學》(宏觀部分);《雲霧降水物理學》(微觀部分、1980);《大氣污染學簡編》(1983)等計80多萬字。

辭書編撰:已列於本文(二、3)中。

各種論文:共發表過各種論文合計二百多篇,內容包括大崐氣物理學,古氣象史志等各門類,氣象名詞研究等。1985年以前,以大氣光象、雲霧物理、降水觀象、污染氣象及人工影響天氣等論文為多。1985年以後,以氣象史志研究,氣象名詞研究論文為多。

「雲霧降水物理」論著及研究工作

①60年代,首先表示u2018氣態直接凝為固態u2019的術語u2018凝華u2019一詞,不僅在氣象學界,而且成為我國廣大科學工作者普遍使用的,作為自然科學各學科共用詞彙。

②在我國首先編撰《微觀雲物理學》專著(氣象出版社,19崐89),全面透徹地闡述雲霧降水中的微觀現象,微觀過程及微觀原理,填補了微觀這方面專著的空白。

③發表u2018冰雹移動規律初探u2019(1973,中央氣象局《人工防雹及降水科教座談會報告選編》),對冰雹移向和天氣形勢、山區地形、平原地貌等的關係作了探討,從原理上闡述冰雹移動及發展動向,對理解雹雲移向的變化及防雹活動,有較大的參考價值。

④發表u2018巨淞形成機制的探討u2019(1980、《南京氣象學報》,u2018大雹乎?巨淞矣u2019(1982、《氣象雜誌》),u2018再論巨淞的形成u2019(1982、《氣象雜誌》)三文,提出了一種罕見的氣象現象(巨淞),解決了內蒙、山西、東北各地山谷出現巨大冰塊的來源機形成機理,指出巨淞與大雹在形成及結構上的區別。

「天氣導變」論著及研究工作

①1958年發表了u2018人工控制雲霧u2019(《天氣月刊》,19崐58第六期),在吉林省抗乾旱人工降雨過程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並取得了明顯的降水效果。

②1959年發表了u2018局部天氣控制u2019(《物理通報》,19崐59)宣傳了天氣導變科學原理,1980年,正當我國一股否定u2018人工影響天氣u2019的科學性風潮時,發表了u2018天氣導變學發展的討論u2019(《氣象教育與科技》,1980,第三期)從人工影響天氣的歷史發展,論證了它是一門科學,提出了u2018天氣導變u2019的新概念,說明人工影響天氣,主要是u2018導變u2019,並非u2018直接控制u2019,只是起到引導自然演變的作用。1990年發表了u2018天氣導變研究方向芻議u2019(《南京氣象學報學報》,1990,第三期),分析了天氣導變在上古、中古、近代的技術發展歷史及當前天氣導變研究存在的問題,提出了u2018雲特性場分析u2019這個新思路。

「大氣聲、光、電學」論著及研究工作

①發表了u2018鳴沙共振和沙坡調節理論研究u2019(1990,《寧夏氣象》)利用熱氣泡共振理論解釋沙漠鳴沙機理,對寧夏利用沙漠開發旅遊資源,有重要意義。

②發表了u2018光柱林立u2019(1978,《氣象》),u2018主要葷象形成原理u2019(1981,《氣象》),u2018瀑陰沫華u2019(1984,《氣象》)等一系列大氣光象論文,闡述了出現特異光象的具體機理,並對一些不正確的說法,給予說理性的否定。

③發表了u2018雲電閃過程u2019(《氣象》,1976)一文,除闡述雲電閃過程外,還指出雲電閃閃道的隨機性和選擇性,說明一般雲電閃初出雲底,其位置、方向、強度受閃道曲折、分支、正空間電荷氣塊的分部及空氣閃電導率大小分部的影響。這個規律,在預防閃電打擊的研究中,很有幫助,曾引起電信部門的注意。

「大氣污染、氣候變遷」論著及研究工作

①1983-1984年曾組織南氣院師生為揚子乙烯工程公司進行建設前的大氣污染評價工作,並建設了觀測場。該項工作得到了該工程指揮部組織的80多位專家教授的肯定,一致認為達到了國內先進水平。

②1989-1991年,作為顧問,參加了重慶霧害的研究,並重慶作了學術報告,對參加此項研究的師生,進行研究思路及方法論方面的指導。指出應跳出傳統的研究方法在收集地面和高空資料的同時,應將人口增加、燃料增多、市區擴大、交通和工業污染、水面效應、熱島效應、水陸風、峽谷風、地形、季節等因素考慮在內。

③1980年發表了u2018節氣順序和我國古代氣候變化u2019(《南京氣象學報學報》,1980),通過歷史上多次u2018驚蟄於雨水u2019順序顛倒及u2018穀雨與清明u2019順序顛倒的變動,從古籍中有關氣候變化的線索,得知自先秦至今,我國發生的五次氣候變遷。這種研究方法,得到有關研究者的注目。

「氣象名詞及詞彙」的論著機研究工作

在《科學術語研究》(全國自然科學名詞審定委員會編)發表的論文有u2018科學名詞審定的總原則u2019(1986),u2018詞彙其義與約定俗成的界線探討u2019(1987),u2018定名貼確,方有效益u2019(1988),u2018怎樣才能貼切地擬定科學名詞u2019(1989),u2018社會對科學名詞的影響u2019(1992)。在《辭海與通訊》發表的論文有u2018大氣保溫效應為何不能稱為溫室效應?u2019(1996),。在《南京氣象學報學報》發表的論文有「怎樣定u2018HOMOGENOUS崐ATMOSPHEREu2019、u2018HOMOOSHPEREu2019、u2018SCELEHEIGLITu2019的中文名詞」(1987)等文,成為我國唯一認真對氣象學名詞探討,並能從理論及實用給方面加以細微考慮及發表大量論文的氣象專家。

「氣象史志」論著及研究工作

①為創建和發展氣象史志研究會,發表了一系列推動行論著,如u2018開創中國氣象史志研究的新局面u2019(《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84),u2018中國氣象史研究中怎樣繼承竺可禎的開拓精神u2019(《南京氣象學院學報》、1988),u2018對氣象史研究會實踐活動的深化認識u2019(《貴州氣象》、1991),u2018三屆不負春風托,崐十年育的陵雲志u2019,u2018氣象史志研究會成立十一年的經驗和成就u2019(《慶祝中國氣象學會成立七十周年...論文摘要》、1994),等論文,闡述了氣象史志研究會的研究目的、研究內容、覆蓋面、研究方向機研究總結、研究成果等,統一了氣象史志研究會成員的思想,得到了全國各省、市、自治區氣象史志辦公室人員的認可,為?今後氣象史志研究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②將地球大氣的形成及垂直分層的機制及過程,作為氣象史研究的一部分。曾發表u2018現代地球大氣成分是怎樣演變過來的?u2019(《十萬個為什麼-地球史》、1978),1987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大氣科學卷》p148-p152刊出的u2018地球大氣演變一文u2019,這些在以前的有關大氣科學教材及氣象史研究中都是缺乏的,王鵬飛首先填補了這方面的空白。

③王鵬飛對殷商時代氣象史也十分重視,1977年即寫出《甲骨文中的氣象知識》,其內容為各方面所引用。1993年撰寫的u2018甲骨文氣象資料類舉u2019(《中國三千年氣象記錄總集》、張德仁、1993)一文,分類列出甲骨文氣象卜詞400多條,十四大類,76項,並註明其來源、年代。是迄今卜詞氣象分類例舉中材料最豐富的論文。此稿已由江蘇教育出版社出版。

④在我國第一次編寫出《氣象學發展年表》(1985、《氣象學詞典》附錄),《氣象科學大事年表》(1987、《中國大百科全書、大氣科學卷》附錄)。這些年表,將世界上氣象科學發展重大事件,列於表內,非常便於查考。另外,還發表《大氣科學發展簡史》(1987年《中國大百科全書、大氣科學卷》)及以「大氣科學發展簡史」為題發表的另一編論文,在《氣象教育與科技》(1985,1986)連載,使世界氣象發展的脈絡,更為清晰地展現在我國讀者面前。

科學家精神

2020年9月11日,習近平在北京主持召開科學家座談會並發表重要講話,他指出:「科學成就離不開精神支撐[1]。科學家精神是科技工作者在長期科學實踐中積累的寶貴精神財富。」科學家精神是胸懷祖國、服務人民的愛國精神,勇攀高峰、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追求真理、嚴謹治學的求實精神,淡泊名利、潛心研究的奉獻精神,集智攻關、團結協作的協同精神,甘為人梯、獎掖後學的育人精神。新中國成立以來,廣大科技工作者[2]在祖國大地上樹立起一座座科技創新的豐碑,也鑄就了獨特的精神氣質

視頻

王鵬飛 相關視頻

中國有哪些著名的科學家
盤點:中國近現代偉大的科學家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