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莽建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莽建新王莽(前45年-23年10月6日),字巨君,魏郡元城縣(今河北省大名縣)人,西漢權臣政治家改革家, [1-2] 新顯王王曼第二子、孝元皇后王政君侄,新朝開國皇帝(9年1月10日—23年10月6日) [1]

王莽原為西漢外戚世家魏郡王氏的重要成員。在朝野素有威名。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代漢建新建元「始建國」,建丑正(改漢歷十二月為正月),宣布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

王莽統治期間,天下大亂。地皇四年(公元23年)秋九月二十三日,綠林軍攻入常安,十月三日庚戌(公元23年10月6日),王莽死於亂軍之中,新朝滅亡。王莽在位15年,享年67周歲。[2]

人物生平

早年經歷

王莽生於漢初元四年(前45年),父親王曼,兄王永。他的姑姑是孝元皇后王政君。在王莽少年時,其父兄先後去世,他跟隨叔父們一起生活。

王氏家族是當時權傾朝野的外戚世家,王家先後有九人封侯, 五人擔任大司馬,是西漢一代中最顯貴的家族。族中之人多為將軍、列侯,生活侈靡,聲色犬馬,互相攀比。唯獨王莽獨守清淨,生活簡樸,為人謙恭;而且勤勞好學,師事沛郡陳參學習《論語》。他服侍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遺子,行為檢點,作風嚴謹。對內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對外結納賢士。王莽就是這個大族中的另類,世人眼中的道德楷模,很快聲名遠播。

扶搖直上

漢成帝陽朔三年(公元前22年),24歲的王莽入中樞開始做官。王莽辦事認真,對人更加恭敬,對其身居大司馬之位的伯父王鳳極為恭順,王鳳臨死前囑咐王政君照顧王莽。同年王莽被任命為黃門郎,後升為射聲校尉。後其叔父王商上書表示願把其封地的一部分讓給王莽,當時朝中的許多知名人士都為王莽說好話,漢成帝也認為王莽很賢能。 [3]

永始元年(公元前16年)王莽30歲,被封為新都侯,騎都尉,光祿大夫侍中(皇帝侍衛近臣)。而王莽的伯叔父王鳳、王商、王根相繼為大司馬輔政。漢成帝(劉驁)之世,王氏為侯者九人,為大司馬者五人。王莽身居高位,卻從不以自己為尊,總能禮賢下士、清廉儉樸,常把自己的俸祿分給門客和平民,甚至賣掉馬車接濟窮人,在民間深受愛戴。朝野的名流都稱讚歌頌王莽,王莽的名聲甚至超越了他那些大權在握的叔伯。

王莽的表兄,王政君王太后的外甥淳于長發跡在先,地位超越了王莽,而且他善於阿諛奉承,又曾為漢成帝立趙飛燕為皇后出過力,深受漢成帝的信任,很快升為衛尉(九卿之一),掌管皇宮的禁衛。這時大司馬王根準備退休,很多人認為淳于長應繼任大司馬。王莽為扳倒他仕途上的競爭死敵,秘密搜集了淳于長的罪行。然後王莽利用探望的機會告訴王根,淳于長暗中為接替擔任大司馬已做好了準備,他已經給不少人封官許願了。同時又說出淳于長與被廢皇后許氏私通之事。王根大怒,要他趕快向太后匯報,王太后讓漢成帝罷免了淳于長,查清了他的罪行,在獄中將他殺死。

綏和元年(公元前8年),王根病重,舉薦王莽代替大司馬之位,在淳于長死後,王莽繼他的三位伯、叔之後出任大司馬,時年38歲。王莽執政後,克己不倦,招聘賢良,所受賞賜和邑錢都用來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儉約。有一次,百官公卿來探望他的母親,見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簡陋,還以為是他家的奴僕。 綏和二年(公元前7年),漢成帝去世,漢哀帝繼位。漢哀帝的祖母定陶王傅太后與丁皇后的家族開始得勢。王莽只得卸職隱居於封地新都,遂閉門不出,安分謹慎,期間他的二兒子王獲殺死家奴,王莽嚴厲責罰了他,且逼王獲自殺,得到世人好評。王莽隱居新都(今河南新野)期間,許多官吏和平民都為王莽被罷免鳴不平,要求他復出;漢哀帝只得重新徵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沒有恢復其官職。

大權在握

元壽二年(公元前1年),漢哀帝去世,並未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在皇帝駕崩後當天就起駕到未央宮,收回傳國玉璽。王太后於是下詔,要求朝中公卿推舉大司馬人選,群臣會意,於是紛紛舉薦王莽,只有前將軍何武與左將軍公孫祿表示反對。兩人於是互相推舉對方,以示對王氏外戚專權的不滿。不久後,王太后詔命王莽再任大司馬,錄尚書事,兼管軍事令及禁軍。其後王莽擁立九歲的漢平帝登基,由王莽代理政務,得到朝野的一致擁戴。此後王莽的政治野心逐漸暴露。他開始排斥異己,先是逼迫王政君趕走自己的叔父王立,之後拔擢依附順從他的人,誅滅觸犯怨恨他的人。王莽知道要維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須強化自己在朝中的勢力,於是他主動巴結當時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的敬重,但為人膽小怕事,過于謹慎。王莽於是一邊主動接近和拉攏他,引薦他的女婿甄邯擔任侍中兼奉車都尉,一邊以王太后的名義逼迫孔光為自己宣傳造勢,利用孔光上奏的影響力充當自己排斥異己的工具。於是上奏彈劾何武與公孫祿,將他們免去官職。後又以各種罪名陸續罷免了中太僕史立、南郡太守毋將隆、泰山太守丁玄、河內太守趙昌等二千石以上的高官,剝奪了高昌侯董武、關內侯張由等的爵位。與此同時,王莽逐漸培植了自己的黨羽,以其堂弟王舜、王邑為腹心,用自己的親信甄豐、甄邯主管糾察彈劾,平晏管理機要事務。王莽平時表情嚴肅一本正經,當想要有所獲取利益的時候,只須略微示意,他的黨羽就會按他意思紛紛上奏,然後王莽就磕頭哭泣,堅決推辭,從而對上以迷惑太后,對下向平民百姓掩蓋自己的野心。

元始元年(公元1年),大臣們向王太后提出,王莽「定策安宗廟」的功績與霍光一樣,應該享受與霍光相等的封賞。王莽得知後,上書表示,他是與孔光、王舜、甄豐、甄邯共同定策的,希望只獎勵他們四人,以後再考慮自己,他不顧太后的多次詔令,堅決推辭。大臣們不斷向太后建議,王莽推辭再三之後接受了「安漢公」的稱號,但始終拒絕接受封給他二萬八千戶食邑俸祿;此外,王莽與其三大親信升任「四輔」之位:王莽為太傅,領四輔之事;孔光為太師、王舜為太保、甄豐為少傅,位居三公上。「四輔」大權獨攬,除封爵之事外,其餘政事皆由「安漢公、四輔平決」。

王莽先是建言應該首先對諸侯王和功臣後裔大加封賞,然後封賞在職官員,增加宗廟的禮樂,使百姓和鰥寡孤獨都得到好處,對平民士人推行恩惠政策,從而再次博得朝野的好感。其次是建言太后王政君帶頭過儉樸的生活,自己又貢獻錢百萬、田三十頃救濟民眾,百官群起效仿。每逢遭遇水旱災害,王莽只吃素食,不用酒肉。元始二年(公元2年),全國大旱,並發蝗災,受災最嚴重的青州百姓流亡。在王莽帶頭下,二百三十名官民獻出土地住宅救濟災民。災區普遍減收租稅,災民得到充分撫恤。皇家在安定郡的呼池苑被撤銷,改為安民縣,用以安置災民。連長安城中也為災民建了一千套住宅。大司徒司直陳崇為宣傳王莽,於是上表讚頌王莽的功德,說他可與古代的聖人相比。

代漢建新

王莽擔心漢平帝的外戚衛氏家族會瓜分他的權力,於是將漢平帝的母親衛氏及其一族封到中山國,禁止他們回到京師。王莽長子王宇怕平帝日後會怨恨報復,因此極力反對此事,但王莽不聽。王宇與其師吳章商議後,想用迷信的方法使王莽改變主意,於是命其妻舅呂寬持血酒撒於王莽的住宅大門,然後想以此為異像,勸說王莽將權力交給衛氏。但在實行程中被發覺,王莽一怒之下,把兒子王宇逮捕入獄後將其毒殺。然後藉此機會誣陷誅殺了外戚衛氏一族,牽連治罪地方上反對自己的豪強,逼殺了敬武公主、梁王劉立等朝中政敵。事件中被殺者數以百計,海內震動。王莽為了消除負面影響,又令人把此事宣傳為王莽「大義滅親、奉公忘私」的壯舉,甚至寫成讚頌文章分發各地,讓官吏百姓都能背誦這些文章,然後登記入官府檔案,把這些文章當作《孝經》一樣來教導世人。 元始三年(公元3年)王莽48歲,立長女王嬿為漢平帝劉衎的皇后(即孝平皇后,後來改封為黃皇室主);長子王宇因呂寬案,被王莽逼自殺,牽連數百人,王莽之同黨即上書說,安漢公大義滅親,公而忘私,作八篇誡書與孝經作為國家選拔人才的書目。

元始四年(公元4年)王莽加號宰衡,位在諸侯王公之上。王莽奏請建立明堂、辟雍、靈台等禮儀建築和市(市場)、常滿倉(國家倉庫),為學者建造一萬套住宅,網羅天下學者和有特殊本領的幾千人至長安,大力宣揚禮樂教化,得到儒生的擁戴。先是四十八萬餘民眾,以及諸侯、王公、宗室上奏請求加賞於安漢公王莽,再是公卿大臣九百人請求為王莽加九錫。於是朝廷賜予王莽象徵至高無上禮遇的九錫之命。接着,王莽為了製造太平盛世的景象,先是派「風俗使者」八人到各地考察,回朝後大加讚頌天下太平,彰顯王莽宣揚教化之功。其次通過重金引誘的政策,使匈奴等外族遣使來歸順朝賀,王莽遂成為人們心中治國平天下的賢良聖人。

漢平帝元始五年(公元5年),平帝病,王莽以自身祈禱上天代平帝而死。元始五年十二月(公元6年),漢平帝病死,王莽為了避免年長的新皇帝登基,使自己不能任意操縱政局,遂立只有兩歲的漢宣帝玄孫劉嬰(即:孺子嬰)為皇太子。太皇太后秉承群臣之意,叫王莽代理天子朝政,稱假皇帝,臣民則稱王莽為攝皇帝,王莽自稱」予」。

此時王莽51歲,值公元6年,改元居攝元年。王莽在朝中的勢力如日中天,幾乎等同於皇帝,這引起了以劉氏宗室為主的反對派的反彈。首先是安眾侯劉祟發難,居攝元年(公元6年)劉祟率領百餘人進攻宛城,連城門也沒有攻入就失敗了。第二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起兵,擁立嚴鄉侯劉信為皇帝,通告各地,長安以西二十三個縣的「盜賊」趙明等也起來造反。王莽十分恐懼,飯也吃不下,日夜抱着孺子嬰在宗廟禱告,又模仿《大誥》寫了一篇文章,說明自己攝位是臨時的,將來一定要將皇位歸還孺子嬰。同時王莽不斷調動大軍鎮壓,攻滅翟義的部隊。次年,王莽派王邑平息了叛亂,王莽遂有稱帝之心。

西漢自武帝以後,朝廷上的大臣與學者,論災異與禪讓的風氣頗盛行。時人認為災異是上天對人君失德的譴責。有在昭帝之時晆弘以及宣帝之時蓋寬饒上奏禪位,更有哀帝之時聽從方士儒生之言進行改元,但改元之後,西漢的衰運仍然沒變。受災異、禪讓等觀念影響的社會心理,為王莽進行代漢提供了條件。 [11] 王莽則大加利用,獻符命的人,皆得豐厚賞賜,有名哀章之人,更獻上金匱策書至漢高祖廟,大意言莽為真命天子,表中有十一人都有官銜。初始元年十二月癸酉朔(公元9年1月15日),王莽逼迫王政君交出傳國玉璽,接受孺子嬰禪讓後稱帝,入高祖廟拜受,御王冠即天子位,改國號為「新」,王莽即新始祖,改長安為常安,稱「始建國元年」,王莽時年54歲。王莽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登上了最高的權位,開了中國歷史上通過(符命)禪讓作皇帝的先河。王莽從安漢公—宰衡—假皇帝—真皇帝其計八年,中國曆朝除了貴族革命及平民革命之外,另開篡奪之例。

推行改制

王莽稱帝後,採取了一系列惠民措施,史稱「王莽改制」。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宣布:將天下田改曰王田,以王田代替私田;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一樣,均不得買賣。其後,改革幣制、官制,規定鹽鐵官營,山川河流收歸國有;同時,與民休息。從此,國泰民安。

由於漢末以來,政治腐敗,朝廷奢華無度,地方搜刮盤剝,再加上豪強地主大量兼併土地,使得百姓流離失所,生活困苦,經濟凋敝,所以人心浮動,政治危機愈演愈烈。王莽執政以來,為了獲取民心,雖然採取了一系列緩和社會矛盾政策,但也始終未能在根本上解決問題。王莽信奉儒家思想,他認為天下要恢復到孔子所宣稱的「禮崩樂壞」前的禮治時代,才可能實現政通人和。因此王莽當上皇帝後,企圖通過復古西周時代的周禮制度來達到他治國安天下的理念,於是仿照周朝的制度開始推行新政,史稱「王莽改制」。王莽在始建國元年宣布的政策是:將天下田改名『王田』,以王田制為名恢復井田制;奴婢改稱『私屬』,與王田均不得買賣。其後屢次改變幣制,更改官制與官名,把鹽、鐵、酒、鑄錢及山林川澤收歸國有。但由於這些政策只求名目復古,很多都是與實際情況相違背的,而且在推行時手段和方法不正確,在遭到激烈反對後,又企圖通過嚴刑峻法強制推行,使諸侯、公卿直到平民因違反法令而受重罪處罰者不計其數,加劇了社會的動盪。人們未蒙其利,先受其害,各項政策朝令夕改,使百姓官吏不知所從,因此導致天下各豪強和平民的不滿。

王莽因國內已有北海郡、南海郡、東海郡,而唯獨缺少西海,為了湊全這「四海」,他窮兵贖武地出兵將青海湖一帶的土地占領來設置西海郡。為使這塊荒地像一個郡,必須強制移民,於是增加了五十條嚴酷法令,以便增加成千上萬的罪犯,滿足移民的需要。為了這個西海郡,王莽招來了最初的不滿。他將原本臣服於漢朝的匈奴、高句麗、西域諸國和西南夷等屬國統治者由原本的「王」降格為「侯」。又收回並損毀「匈奴單于璽」,改授予「新匈奴單于璽」;甚至將匈奴單于改為「降奴服於」,高句麗改名「下句麗」;各族因此拒絕臣服新朝。王莽又主動挑起了無謂的爭端,輕率地決定動用武力,不僅導致邊境衝突,還使數十萬軍隊長期陷於邊疆,無法脫身,耗費了大量人力物力,造成邊境戰亂不絕。

始建國次年(公元10年),王莽接受表弟王舜的建議,集天下賢能之士皆來長安,開始編匯《漢語典》《醫典》《婚喪典》《文學典》等重要典籍。地鳳元年春三月乃成。

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匈奴、高句麗、老窩、浦涯等小國,先後臣服新朝。 [4]

反莽浪潮

王莽掌權之初,得到了一部分人的擁戴,也遭到不少人的反對。王莽進京時曾召請新都相孔休,想任命他為國師,被孔休杜門謝絕。大司空彭宣、王崇,光祿大夫龔勝,太中大夫邴漢等也請求乞骸骨,謝官歸里。以後,在他專權期間,一面大封其親信,多達395人,一面將劉氏宗族諸侯王32人,王子侯181人廢黜,其代漢野心逐漸暴露。因此,劉氏宗族及貴族官僚相繼起兵反抗是必然的。

居攝元年(公元6年),安眾侯劉崇率百餘人攻宛,因人少失敗。

居攝二年(公元7年)九月,東郡太守翟義打出 為國討賊,以安社稷 的旗號,起兵十餘萬,立嚴鄉侯劉信為天子,三輔二十三縣十餘萬人起而響應。王莽聞訊後,連忙派關東甲卒前往鎮壓,鬧得首都周圍十分緊張,直到第二年二月,才將翟義等人的反抗鎮壓下去。

居攝三年(公元8年)九月,期門郎張充等六人密謀劫殺王莽,擁立楚王,事發後被誅殺。新朝建立後,反莽活動仍沒有停止。

始建國元年(公元9年)四月,徐鄉侯劉快率數千人起兵。真定人劉都等密謀舉兵造反,事泄被誅。這些反莽活動,開始十分微弱,且被相繼鎮壓下去,但卻表明,劉氏宗族及一部分地主官僚與王莽的矛盾已經開始激化。與此同時,下層普通百姓的反抗活動也此伏彼起,層出不窮。

王莽改制沒有解決西漢末年以來的土地兼併以及流民問題。相反,由於他興師動眾討伐匈奴和周邊少數民族,大興土木,還大大加重了老百姓的賦稅、徭役負擔,甚至造成成千上萬的百姓死於非命。例如征句町時,王莽發吏民二十萬,因軍糧前後不相及,士卒飢疫,三歲余死者數萬人。人禍加上天災,使土地荒蕪,物價騰貴,米價由漢文帝時的每石數十錢漲至二千錢。

到王莽末年,更達到了每斛價值黃金一斤。天災人禍迫使百姓流落他鄉,人相食的慘狀史不絕書。面對這種現象,王莽無計可施,竟然異想天開,派人教流落關中的饑民「煮木為酪」。這種悲慘的生活,怎麼能使百姓不鋌而走險,揭竿而起呢!

始建國三年(公元11年),各地百姓苦於新莽政權頻繁的徵發,相繼棄城郭流亡為盜賊,其中并州(山西大部及河北、內蒙一部)等邊境地區尤甚。

天鳳二年(公元15年),五原(今包頭市西北)、代郡(今河北蔚縣西南)一帶百姓不堪北征匈奴士卒的騷擾,數千人起而造反,捕盜將軍孔仁經過一年多的圍剿,才將盜賊平定下去。

天鳳四年(公元17年)以後, 天下愈愁,盜賊起,各地人民紛紛起而反抗。在這一年,瓜田儀在會稽長洲(江蘇蘇州)率眾起義,堅持長達數年之久。同年,琅琊海曲(今山東日照)婦女呂母為被縣宰冤殺的兒子報仇,率眾攻破縣城,處死縣宰,自稱將軍 ,出沒於海上,其勢力迅速發展到數萬人。呂母是中國歷史上出現的農民起義的第一個女領袖。

天鳳五年(公元18年),東海(今山東郯城北)人力子都率眾起義,隊伍迅速發展到數萬人,活躍於徐州等地,王莽遣使者發郡國兵擊之,不能克。在北方,也出現數十支起義軍,其中較為著名的有銅馬部、青犢部、上江部、城頭子路部等。在南方,有張霸在南郡(今湖北江陵東北)的起義、羊牧在江夏(今湖北雲夢)的起義、秦豐在南郡的起義、王州公在廬江(今安徽廬江西南)的起義。這些義軍人數不等,少則數千,多則數萬、數十萬,其活動範圍往往跨州連郡,活躍於廣大地區。

在國都附近的「三輔」地區,小股起義也多得不可勝數。地皇二年(公元21年),三輔盜賊麻起,甚至在長安城中也有盜賊出沒,王莽不得不置捕盜都尉官,令執法謁者追擊長安中,建鳴鼓攻賊幡,而使者隨其後 。

在當時遍布全國的起義軍中,有兩支最大的隊伍,成為農民起義的主流,這就是南方的綠林軍和北方的赤眉軍。

亡國被殺

在王莽推行新政時,屢有旱、蝗、瘟疫黃河決口改道等災害出現,由於王莽改制不僅沒能緩和社會矛盾,反而造成了天下劇烈動盪,國庫也耗費殆盡無法撥款賑災,造成了民眾生存難以為繼。因此於天鳳四年(公元17年)全國發生蝗災、旱災,饑荒時,各地農民紛起,其中形成了赤眉軍綠林軍兩大軍事勢力。 公元23年,王莽在南郊舉行哭天大典。

地皇四年(公元23年),起義軍(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在王揖等護衛下逃往漸台,公卿大夫、宦官、隨從還有千餘人。守城的王邑日夜搏鬥,部下死傷略盡,也退至漸台。這時他的兒子、侍中王睦正想脫掉官服逃命。王邑將他喝住,父子倆一起守着王莽。最後隨從王莽的千餘人全部戰死或者被殺。王莽被起義軍戰士(商縣人杜吳)所殺,校尉公賓就向杜吳問王莽的屍身在哪,杜吳告訴他在「室中西北陬間」,公賓就斬了王莽的首級,懸於宛市之中,數十個軍士爭相殺王莽,分裂了王莽的屍體。百姓們聽說王莽的首級在宛市,『共提擊之,或切食其舌』 。

新朝滅亡,王莽的頭顱,被後來歷代皇室所收藏,直到公元295年晉惠帝時,洛陽武庫遭大火,遂被焚毀。 [5]

視頻

參考文獻

  1. 歷史小舞台. 東漢時期王莽滅漢建新,成為第一個讓皇帝禪讓皇位的人. 2018-11-22. 
  2. 學習強國.2020-03-20,引用日期2020-03-20
  3. 搜狐,引用日期2019-08-18
  4. 王莽(新皇帝) - 歷史人物-歷史長河-戰略網,引用日期2017-01-05
  5. [《晉書·列傳第六·張華傳》:武庫火,華懼因此變作,列兵固守,然後救之,故累代之寶及漢高斬蛇劍、王莽頭、孔子屐等盡焚焉。時華見劍穿屋而飛,莫知所向。]

[Please p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