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王彪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王彪之(305年-377年11月28日[1]),字叔虎(《晉書》因避李虎諱而作叔武 [2]),琅琊臨沂(今山東省臨沂市)人。東晉名臣,右僕射王彬之子、丞相王導堂侄。

  • 王彪之出身「琅琊王氏」,初任著作佐郎、東海王文學,累遷御史中丞、侍中、廷尉卿、會稽內史等職,官至尚書令、護軍將軍、散騎常侍,聯合太傅謝安等人對抗權臣桓溫
  • 大司馬桓溫死後,聯合謝安同理朝政。
  • 太元二年(377年),王彪之去世,時年七十三,獲贈光祿大夫,諡號為「簡」。
  • 著有文集二十卷,如今已佚。

基本信息

姓名    王彪之 
字號    字叔虎
別名    王白須、虎犢
官職    尚書令、護軍將軍、散騎常侍     
追贈    光祿大夫     
諡號    簡     
出生地   琅邪臨沂
出生日期  305年
逝世日期  377年11月28日
所處時代  東晉
主要成就  立朝正色,輔政治國

人物生平

剛正不阿

  • 王彪之初任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後升任尚書郎。鎮軍將軍司馬晞邀請王彪之任自己的司馬。經多次升遷後,王彪之歷任尚書左丞、司徒左長史、御史中丞、侍中、廷尉等職。
  • 王彪之任廷尉時,遇上永嘉太守謝毅於大赦後處死當地人周矯,於是被周矯堂兄向揚州州府告發。當時的揚州刺史殷浩收捕謝毅,將其送交廷尉,但王彪之則以謝毅無爵位,不是廷尉職責以內,不肯接受。後雖晉穆帝發出詔令命王彪之收處謝毅,但他仍然據理力爭。時人將其比作西漢的廷尉張釋之。後來舉行南郊大禮時,輔政的撫軍大將軍、會稽王司馬昱詢問王彪之是否施行大赦,王彪之建議不比施行,以免助長平民趁每年郊祀皆大赦的機會犯罪。司馬昱聽從了他的意見。
  • 之後,王彪之轉任吏部尚書,亦對司馬昱任官人選作出意見。 後又建議省卻沒有實職的官位,以提高行政效律,亦能較好考察官員的表現。[3]

屢作建言

  • 永和七年(351年)十二月,征西大將軍桓溫屢請北伐,而朝廷都不回應。桓溫於是在再次上表北伐後便領兵東下武昌,此舉令眾人震驚,更有人勸當時被司馬昱任用以抗衡桓溫的殷浩離職退避桓溫。面對如此情形,王彪之卻勸司馬昱不要讓殷浩引退令晉穆帝孤立;又勸殷浩靜觀其變,先由司馬昱寫信給桓溫誠心勸告,令桓溫退兵,否則才讓朝廷下詔,最差時才拒兵抵抗,不能自亂陣腳。最終撫軍司馬高崧為司馬昱寫信責備桓溫,成功解決了危機。
  • 永和末年,多次發生疾疫。按舊制,朝臣家中有三人以上染病後,即使本人無病,也能夠百日告假在家。到此時,百官大多稱家中多日染病,不入殿上朝。王彪之認為:「疾疫的時候,沒有哪家不染病的。如果因為這個不再入宮,那便使侍從匱缺,各官署也為之一空了。」朝廷同意他的意見。
  • 永和八年(352年),殷浩開始北伐,並有誘結前秦雷弱兒等人殺死前秦君主苻健。雷弱兒等人假意答應並請兵迎接,而當時亦有關中混亂,苻黃眉奔關中的消息,令殷浩以為雷弱兒行動成功,於是於永和九年(353年)再度率兵北伐,進攻洛陽。當時王彪之就上疏司馬昱,認為雷弱兒等必有詐,殷浩不應輕易進軍。然而殷浩終因姚襄叛變而大敗于山桑,退守譙城。事後,司馬昱笑着對王彪之說:「事情果然像你所說的那樣。近來你謀無遺策,即使是張良、陳平也無法超過你啊!」
  • 王彪之及後轉任領軍將軍,又調為尚書僕射,他都以患病為由推辭。朝廷改授王彪之為太常,領崇德衛尉一職。當時,有人對謂簡文曰:「武陵王(司馬昱的四兄司馬晞)的宅中大修器械,恐怕有非比尋常的密謀。」司馬昱以此事詢問王彪之的意見,王彪之:「武陵王不過想極盡馳騁田獵的樂趣罷了。希望您不要張揚此事,以安撫不同意見的人。」有人再次陳述與王彪之相似的意見,司馬昱頗感喜悅。
  • 昇平元年(357年)十二月,王彪之升任尚書左僕射 。次年,豫州刺史謝奕逝世,司馬昱打算讓桓溫之弟桓雲接任,並詢問王彪之的意見。但王彪之則認為桓溫已雄據東晉一半國土,若讓桓雲任豫州刺史,那重要外藩的兵權幾乎都由桓氏一門掌握,並不妥當。司馬昱頷首道:「你說的沒錯。」於是以謝奕之弟謝萬接任。 [4]

會稽善政

隨後,王彪之改任鎮軍將軍、會稽內史,加散騎常侍。王彪之在會稽郡任職共八年,令當地豪族有所收斂,更有三萬多戶先前逃離會稽的人因而回郡定居。 興寧三年(365年),桓溫移鎮姑孰,聲威震主,各郡都派了長史、司馬、主簿等高級屬官去向桓溫表示敬意。只有王彪之認為向皇帝遣使和上貢都是派主簿,向桓溫示好不可能像見皇帝般派主簿,最終竟然沒有派人去。桓溫於是藉口稱會稽郡山陰縣的折布、米未按時到達,王彪之未予彈劾,故免去他會稽內史一職。王彪之離職前,赦免了郡中被獲罪被貶的人。桓溫以此為口實,派檻車押送王彪之至法司治罪。適逢朝廷赦免,僅被降為尚書。但當年十二月,王彪之又被升為尚書僕射。[5]

周旋桓溫

  • 太和六年(371年),桓溫將要廢黜晉廢帝,百官震驚戰慄,但王彪之知道桓溫不臣之心早已揭露,不可能以理說服他以阻止此事,於是反而協助桓溫籌備廢立的禮儀。又因當時朝臣都不知廢立君主之詳細事項,一手準備好事宜的王彪之因而獲得群臣敬佩。桓溫廢晉廢帝後,立司馬昱為帝,即晉簡文帝。隨後便要廢去時任太宰的武陵王司馬晞,王彪之當時試圖勸阻桓溫,但桓溫心意已決,並不接納。
  • 次年,簡文帝逝世,當時群臣都感疑惑,不敢讓皇太子司馬曜繼位,更有人認為要等待桓溫作出決定。王彪之義正言辭地維護太子繼位的正當性,終令眾官議決迎皇太子繼位,即晉孝武帝。孝武帝即位後,太皇太后褚蒜子當時下令由桓溫依周公居攝的先例代幼主執政,然而王彪之以桓溫必當辭讓而影響朝廷運作為由不奉紹令,且封還給太皇太后,此令最終亦沒有實行。
  • 寧康元年(373年),桓溫患病,向朝廷表示想獲授九錫。王彪之卻與吏部尚書謝安聯手拖延袁宏撰寫賜九錫的詔文,終令文章在桓溫於當年死時仍未完成,桓溫亦因而未能獲得九錫。[6]

晚年掌政

  • 當時,桓溫之弟、揚豫二州刺史桓沖與謝安共同輔佐朝政,謝安藉口「新喪元輔」、孝武帝年紀尚輕不能親理萬機,實則是防備桓沖干預政事,於是提議讓太皇太后褚蒜子臨朝聽政,王彪之未理解謝安的想法,予以反對,謝安最後還是未聽從。
  • 桓溫死後兩個月,王彪之升任尚書令,與尚書僕射謝安一同掌政。謝安頗為推崇王彪之,稱許道:「朝中大事,眾人不能議決的,問王公(王彪之)就必能有個結果。」王彪之因為年老,屢次上疏求退,孝武帝不許,轉拜他為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7]

病重而逝

  • 太元二年(377年),孝武帝加授王彪之為光祿大夫、儀同三司,但尚未正式拜官,王彪之已經病重。孝武帝聞訊後,派黃門侍郎前往慰勞,賜錢三十萬以治病。十月壬寅日(11月28日),王彪之逝世,享年七十三歲,朝廷贈以未拜的光祿大夫之職,諡號「簡」。[8]

人物軼事

  • 王白須:王彪之二十歲就須鬢皆皓白,當時人就稱呼他為「王白須」。 清代陸以湉在《冷廬雜識》中將他與北宋名相杜衍(還未到四十歲,已鬚髮盡白)並列,認為「氣血衰則鬚髮易白,每於此征年祚焉」。
  • 不計官位:王彪之早年任東海王文學時,他的堂伯、丞相王導就曾向他說:「選任官員時原本是打算讓你當尚書郎,你有幸才能成為諸王的佐官呀!」然而王彪之則說:「官位高低不用計較,在適當時間就應擔任。但越級升遷我就是不願意。」於是改任尚書郎。[9]
  • 諫營宮室:宰相謝安曾打算重新營造宮室,但王彪之則認為在現今宮殿作改建就可,不應在外敵當前的時期勞民傷財。然而謝安則說:「宮室不夠雄偉,後人會說我們這些人無能。」王彪之答道:「掌理天下事,就當保國寧家,朝政允當,怎能以修築宮室去表示有能呀!」謝安不能駁倒,所以王彪之有生之年都沒有另建宮室。[10]

人物評價

  • 司馬昱:果如君言。自頃以來,君謀無遺策,張(良)、陳(平)何以過之![11]
  • 桓溫:作元凱不當如是邪![11]
  • 房玄齡:①思行、彪之厲風規於多僻之日,虞潭、顧眾徇貞心於危蹙之辰。②彪之不撓,寧浩旋溫。[11]
  • 方孝孺:眾情疑懼方若鋒刃之迫膚,而能處之從容,正色厲聲決以大事,非勇者不能也。

史書記載

  •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

參考資料

  1. 《資治通鑑·卷第一百四·晉紀二十六》:(太元二年十月)壬寅,護軍將軍、散騎常侍王彪之卒。按台灣中研院「兩千年中西曆轉換」,即公元377年11月28日。
  2.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彪之字叔武。
  3.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時眾官漸多,而遷徙每速,彪之上議曰:為政之道,以得賢為急,非謂雍容廊廟,標的而已,固將蒞任贊時,職思其憂也。得賢之道,在於蒞任;蒞任之道,在於能久;久於其道,天下化成。是以三載考績,三考黜陟,不收一切之功,不採速成之譽。故勛格辰極,道融四海,風流遐邈,聲冠百代。凡庸之族眾,賢能之才寡,才寡於世而官多於朝,焉得不賢鄙共貫,清濁同官!官眾則闕多,闕多則遷速,前後去來,更相代補,非為故然,理固然耳。所以職事未修,朝風未澄者也。職事之修,在於省官;朝風之澄,在於並職。官省則選清而得久,職並則吏簡而俗靜;選清則勝人久於其事,事久則中才猶足有成。今內外百官,較而計之,固應有並省者矣。六卿之任,太常望雅而職重,然其所司,義高務約。宗正所統蓋鮮,可以並太常。宿衛之重,二衛任之,其次驍騎、左軍各有所領,無兵軍校皆應罷廢。四軍皆罷,則左軍之名不宜獨立,宜改游擊以對驍騎。內官自侍中以下,舊員皆四,中興之初,二人而已。二人對直,或有不周,愚謂三人,於事則無闕也。凡余諸官,無綜事實者,可令大官隨才位所帖而領之,若未能頓廢,自可因缺而省之。委之以職分,責之以有成,能否因考績而著,清濁隨黜陟而彰。雖緝熙之隆、康哉之歌未可,使庶官之選差清,蒞職之日差久,無奉祿之虛費,簡吏寺之煩役矣。
  4.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復轉尚書僕射。時豫州刺史謝奕卒,簡文遽使彪之舉可以代奕者。對曰:「當今時賢,備簡高監。」簡文曰:「人有舉桓雲者,君謂如何?」彪之曰:「雲不必非才,然溫居上流,割天下之半。其弟復處西籓,兵權盡出一門,亦非深根固蒂之宜也。人才非可豫量,但當令不與殿下作異者耳。」簡文頷曰:「君言是也。」
  5.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桓溫下鎮姑孰,威勢震主,四方修敬,皆遣上佐綱紀。彪之獨曰:「大司馬誠為富貴,朝廷既有宰相,動靜之宜自當諮稟。修敬若遣綱紀,致貢天子復何以過之!」竟不遣。溫以山陰縣折布米不時畢,郡不彈糾,上免彪之。彪之去郡,郡見罪謫未上州台者,皆原散之。溫復以為罪,乃檻收下吏。會赦,免,左降謫為尚書。
  6.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溫遇疾,諷朝廷求九錫,袁宏為文,以示彪之。彪之視訖,嘆其文辭之美,謂宏曰:「卿固大才,安可以此示人!」時謝安見其文,又頻使宏改之,宏遂逡巡其事。既屢引日,乃謀於彪之。彪之曰:「聞彼病日增,亦當不復支久,自可更小遲回。」宏從之,溫亦尋薨。
  7.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尋遷尚書令,與安共掌朝政。安每曰:「朝之大事,眾不能決者,諮王公無不得判。」以年老,上疏乞骸骨,詔不許。轉拜護軍將軍,加散騎常侍。
  8.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加光祿大夫、儀同三司,未拜。疾篤,帝遣黃門侍郎問所苦,賜錢三十萬以營醫藥。太元二年卒,年七十三。即以光祿為贈,諡曰簡。
  9.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初除佐著作郎、東海王文學。從伯導謂曰:「選官欲以汝為尚書郎,汝幸可作諸王佐邪!」彪之曰:「位之多少既不足計,自當任之於時,至於超遷,是所不願。」遂為郎。
  10.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安欲更營宮室,彪之曰:「中興初,即位東府,殊為儉陋,元明二帝亦不改制。蘇峻之亂,成帝止蘭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營修築。方之漢魏,誠為儉狹,復不至陋,殆合豐約之中,今自可隨宜增益修補而已。強寇未殄,正是休兵養士之時,何可大興功力,勞擾百姓邪!」安曰:「宮室不壯,後世謂人無能。」彪之曰:「任天下事,當保國寧家,朝政惟允,豈以修屋宇為能邪!」安無以奪之。故終彪之之世,不改營焉。
  11. 11.0 11.1 11.2 《晉書·卷七十六·列傳第四十六》.國學導航.2017-1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