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廞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王廞(xīn,?—?),字伯輿,中國東晉後期政治人物、書法家。
- 出身琅琊王氏,是東晉開國丞相王導之孫。歷任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長史。
- 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青兗二州刺史王恭起兵討王國寶,王廞響應王恭。
- 不久後王國寶被殺,王恭罷兵,令王廞去職解兵,王廞怒不從命,回兵討恭,被劉牢之擊潰逃走,不知所終。
基本信息
姓名 王廞
|
別名 王長史
|
字號 字伯輿
|
民族 漢人
|
官職 太子中庶子、司徒左長史
|
生卒 不詳
|
出生地 琅琊臨沂
|
所處時代 東晉
|
主要作品 《長史變歌》、《靜媛帖》
|
人物生平
王廞出身江左一等一的門閥士族琅琊王氏,他的祖父就是與晉元帝司馬睿「共天下」的東晉開國丞相王導。他的父親是王導幼子王薈,官至會稽內史。當時琅琊王氏雖失去權柄已久,但作為高級士族,仍享有大量特權。王廞亦較早出仕,先任太子中庶子,後任司徒左長史,故人稱「王長史」。[1]
晉安帝隆安元年(397年),王廞之母去世,王廞在吳郡為母守喪。當時,司馬道子、司馬元顯父子專權,寵幸王國寶、王緒,對青兗二州刺史王恭的利益構成威脅,王恭遂於隆安元年(397年)四月在京口起兵討王國寶、王緒。王恭除上結荊州刺史殷仲堪等夾擊建康以外,又以王廞為建武將軍、吳國內史,使他起兵三吳以聲援之。王廞約前吳國內史虞嘯父募眾於吳興、義興,赴者萬計。虞氏為會稽大族,在三吳的影響遠勝王廞。虞嘯父本見重於孝武帝,疾惡司馬道子,他們兵起以後,建康面臨斷絕補給的危險,形勢緊急。司馬道子不得不賜死王國寶、王緒,王恭遂罷兵。此時距離王廞起兵尚不足10天。[1]
王恭罷兵後,命令王廞也退兵服喪。王廞起兵後在三吳大肆屠戮異己,不可自拔,再加上他欲「乘間而取富貴」,遂拒絕退兵,於隆安二年(397年)五月倒戈攻打王恭,並寫信給司馬道子求其合作,但被司馬道子退回。王恭則派北府驍將劉牢之討伐王廞,在曲阿將其擊潰,迅速平息叛亂。王廞逃走,不知所終。有學者認為他躲避於茅山,並死在那裡。[2]
人物軼事
- 茅山慟哭:王廞曾登上茅山,一時內心悲慟,哭着說:「琅玡王伯輿,終當為情死!」 [3]此句傳誦千古,有學者認為「這句10字名言堪稱魏晉時代關於人生問題的最高宣言」。
- 娘子軍:王廞在三吳起兵時,曾起用大量婦女為將士,封他的女兒為貞烈將軍(一作真烈將軍),以女人作為其官屬。他甚至還任命年過百歲的顧琛之母孔氏為軍中司馬。這支娘子軍碰到劉牢之統率的北府兵,自然一觸即潰。史學家田餘慶推測王廞以婦女為將士與天師道有關。 [4]學者范子燁則據此認為王廞是一個絕對的「女權主義」者。[2]
人物作品
王廞擅長書法,善行書。唐人評價其作品:「溫溫伯輿,亦扇其風。風流之表,軒冕之中。骨體慢正,精彩沖融。已高天然,恨乏其功。如承奕葉之貴胄,備夙訓之神童。」[5]他唯一的傳世作品是《靜媛帖》,保存在《淳化閣帖》、《大觀帖》等匯帖中。
王廞還會詩歌,現存《長史變歌》三首,是他臨敗時所作。其詞如下:
出儂吳昌門,清水綠碧色。徘徊戎馬間,求罷不能得。
口和狂風扇,心故清白節。朱門前世榮,千載表忠烈。
朱桂結貞根,芬芳溢帝庭。陵霜不改色,枝葉永流榮。 [6]
人物評價
- 學者范子燁的評價是:「王廞是一個至情至性和任情任性的文化人。他的『琅玡王伯輿,終當為情死』的名言,正是其內心世界與性格本真的流露。評價這樣一位深情緬邈的詩人和藝術家,我們是不能拘泥於古人所謂『亂臣賊子』之說的。」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