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帶生硯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玉帶生硯是中國南宋名臣文天祥生前所用的硯台之一,用端溪縣(今德慶縣附近)老坑石材製成[1]。因硯整體呈鞋形,也稱履硯。硯台整體呈紫灰色,周邊有一圈白色環繞紋理,從而得名「玉帶生」。硯堂與墨池相連,極為樸素。「玉帶生」三字篆刻於墨池正上方,周側有篆書精刻文天祥所做的硯銘[2],硯背鐫有乾隆為其所做的《御製玉帶生歌》。
簡介
此硯是南宋名臣文天祥生前所用的硯台之一。器厚長而上下圓,猶如鞋履,是以硯面寬僅5.3cm,而硯長欲為17.4cm,厚3.6cm,石色純紫,硯側壁中央,環繞白色石英質石層一道,瑩白如帶狀,是以名之曰:「玉帶生」,硯堂呈橢圓形,墨池呈半月形。台北故宮博物院藏。[3]
文天祥這方玉帶生硯屬稀有珍貴的端溪老坑石材。硯身有一石脈,若隱若現,渾然天成。此硯形制樸拙,透發出滄桑氣息。硯蓋上鐫有文天祥手書硯銘:「紫之衣兮綿綿,玉之帶兮潾潾,中之藏兮淵淵,外之澤兮曰宣,嗚呼!磨爾心之堅兮,壽吾文之傳兮。」字體遒勁秀潤,氣韻生動,顯示出硯主人是位頗具造詣的書法家。
在這之前,人們都以為文天祥這一珍貴遺物已從世上失傳,而在北京故宮博物院裡只藏有玉帶生硯的硯銘拓本,為明末清初知名文人朱彝尊所拓。朱彝尊為浙江人,善詩文,精金石篆刻,頗有才名,當年有「北王(士禎)南朱(彝尊)」之譽。朱彝尊尤愛收藏曆代古硯,如「旭日硯」等至今尚存世。
在清代中葉,文天祥的玉帶生硯幾經輾轉,流入清宮,成為乾隆皇帝御用之硯,視若拱璧,亦不常用,置藏於三希堂內。乾隆雅好詩文,一生作詩萬餘首,但才氣平平,並無多少傳世佳作。他特意在這方玉帶生硯上鐫下他創作的《玉帶生歌》,共169字,這首詩讚美了此硯的不同尋常,且藉此褒讚忠於南宋、捨生取義的文天祥。
據說,玉帶生硯是南宋愛國詩人劉辰翁所贈,他與文天祥、陸秀夫、謝枋得等都是朋友,志同道合,但他對文天祥寄予的希望最大。
文天祥一直將玉帶生硯帶在身邊。他的《正氣歌》、《金陵驛》等不朽的傳世名篇,也正是蘸此硯墨寫就的。他的名詩「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正是他的愛國精神的寫照。在被囚4年後,文天祥被元軍押上刑場,壯烈就義,終年47歲。其3個兒子也先後死於元軍屠刀。[4]
歷史
元軍俘獲文天祥後,此硯便隨謝翱輾轉江南[5]。元貞元年(1295年)謝翱逝世,葬於浙江嚴子陵釣台,硯台下落不明。
至正十六年(1356年),司理睦州的楊維禎在拜謁嚴子陵祠和憑弔謝翱荒冢時,無意發現了失傳已久的玉帶生硯。楊大喜,並做《玉帶生傳》。
元末戰亂,楊維楨避亂於海上,逝世後硯台再次失蹤。
在清代康熙年間,蘇州巡撫宋犖從民間購得幾經輾轉的玉帶生硯。後又傳入宮中,為乾隆帝所珍愛,藏於三希堂內。乾隆賦《御製玉帶生歌》一首,鐫刻於硯背。後又成《御銘》、《御識》等作,分別刻於硯台下方及盛裝的黑色木漆盒兩側。其中可以見到「激切盡節易,從容盡節難」這樣的詞句,表明了乾隆對文天祥氣節的賞識。
不久後,玉帶生硯再次流落民間。蓋因戰火導致硯台遷至台灣,後藏於國立故宮博物院[6]。
參考文獻
- ↑ 1.0 1.1 文天祥玉帶生硯之前世今生 曾為乾隆御用硯. 東方收藏. 2010-06-28 [2010年10月2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2年5月2日) (中文(簡體)).
- ↑ 台北故宮鎮館之寶. 鳳凰網文化頻道. 2010-09-11 [2010年10月2日] (中文(簡體)).
- ↑ 南宋 文天祥 《玉帶生硯》 台北故宮博物院藏,每日頭條,2018-03-08
- ↑ 文天祥玉帶生硯 曾為乾隆御用硯 https://tw.aboluowang.com/2010/0715/172920.html,阿波羅新聞網 ,2010-07-15
- ↑ 福安三賢祠. 福安新聞網. 2010-09-21 [2010年10月2日] (中文(簡體)).
- ↑ 宋 傳文天祥 玉帶生硯 - 故宮教學百寶箱 - 文物素材,國立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