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狄仁傑後人的託孤義舉(閆麗生)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狄仁傑後人的託孤義舉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狄仁傑後人的託孤義舉》中國當代作家閆麗生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狄仁傑後人的託孤義舉

到過直隸總督署遊玩的朋友一定不少,她宏大的建築群令人震驚。有着「一座總督署,半部清朝史」的說法。但是總督府清代雍正年間皇帝批准擴建的總督身份和他身後的故事肯定鮮為人知。總督一家和我外婆六世祖(狄仁傑後人)的一段驚心動魄的生死情緣,足可以感動每一位讀者為之流淚傷感。當國破家亡,父親毅然決心以身殉國時,面對兩個嗷嗷待哺的幼小孩子,忠孝不能兩全,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大無畏犧牲精神,其當為人父的艱難抉擇,和生離死別的場景痛苦,雖塵封了350年,至今讀起來令人感慨流淚。 故事就從這裡開始--

故事先從主人翁之一楊光祖說起:楊家將在全國幾乎家喻戶曉,但一門三總兵的寧武楊家在當地也知之者甚少。楊光祖,山西省忻州市寧武縣人,是清初康熙年間舉國皆知的忠臣。他青年從軍,為人忠義耿直,面對各種艱難困苦,不畏懼、不退卻,表現出了大無畏的英雄氣概,因戰功卓著不斷升遷。康熙十二年(1673)末,吳三桂殺死雲南巡撫朱國治,自稱「天下都招討兵馬大元帥」,立國號為「周」,以明年為周王昭武元年,蓄髮易衣冠,旗幟易白,發布反清檄文,舉兵北伐。這年12月21日,清廷接到吳三桂反叛的奏報,急忙命令前鋒統領碩岱率軍前往荊州,進駐常德,阻擊吳軍北上;命令都統朱滿從武昌赴岳州,阻擊吳三桂東犯;命令西安將軍互爾喀率部進川,扼守由滇入川之路。怎奈吳三桂所轄之兵,都是勇健善斗之士,清廷所任命諸將多畏敵避戰,遷延不前。年底,吳三桂等自貴州入湖南,攻陷沅州。不久,常德、長沙、岳州、澧洲、衡陽相繼陷落,湖南大半被吳三桂占領,江西等地也岌岌可危。康熙十四年(1675),楊光祖在江西南昌擔任水師游擊, 是綠營兵將軍,從三品銜,位次參將。吳三桂叛軍北進撫州,楊光祖身先士卒,率部下殺死叛軍數千人,取得了巨大的勝利。叛軍畏懼楊光祖的英勇善戰,紛紛逃離。撫州平安無事,楊光祖功績第一。不久,楊光祖移駐南豐,叛軍數萬人馬又卷土而來,進犯南豐。其時,崞縣(今原平市)陽武村人狄仁傑後人,筆者外婆的六世祖狄存周任楊光祖的幕僚。早幾年,受人推薦,因鄰縣老鄉關係,又都出身名門,便做了楊光祖的幕府記室,兩人相處十分融洽。

面對吳三桂大軍洶湧的來勢,楊光祖發誓以死殉職。他把守城事布置妥當後,悄悄地把狄存周叫到跟前,囑咐道:「守土保疆乃為臣之責,今吳逆構難,吾必以死赴義。只是難以割捨兩個黃毛小兒,公誠能如公孫杵臼、程嬰二賢士那樣,吾當無後顧之憂耳。」狄存周知楊光祖託孤之義甚切,心裡既難過又感動。他不假思索,慨然應允,遂攜楊光祖的兩個兒子楊鯤與楊鵬從北城門樓調筐里放出,往北混在逃難的難民中長途跋涉,途中,開小差的士兵認出他們,以為他們有錢財要結果他們性命,被狄存周大聲喝退,輾轉來到康親王大營,親王看他相貌堂堂,言談舉止不俗,又是唐名相之後,便挽留其在營中任職,他因託孤在身,便謝辭回鄉。一路艱辛,輾轉數月回到故鄉崞縣陽武村。

南豐之戰進行得異常慘烈,楊光祖英勇作戰,最後死於陣前。

楊光祖陣亡後,棺柩運回北京,清政府專門責成順天府尹在盧溝橋舉行了盛大的祭奠儀式。之後,清政府又撥出專款,護送靈柩回楊的故鄉寧武予以厚葬。光緒二十三年(1900),經清政府禮部批准,寧武知府吳鴻恩修建了「寧武府忠義孝悌祠」,把楊光祖列為「國朝忠臣」予以供奉。

「三藩之亂」持續八年,崞縣人狄存周歸隱故里後,養育教導楊鯤、楊鵬八年。在狄存周的精心照料下,楊的二子皆長大成人。「三藩之亂」平息後,狄存周攜鯤、鵬二人拜會了定遠平寇大將軍安親王岳樂,將楊光祖殉難託孤之事稟報安親王,親王深受感動,當場嘉獎了楊光祖和狄存周。朝廷有意讓狄留朝做官,但他卻告老回鄉,楊兄弟二人留在京中和皇太子伴讀。

由於楊光祖對國家有忠義大節,而且戰功卓著,因而皇上於雍正四年十月,贈南昌水師游擊楊光祖總兵銜,其長子楊鯤歷任江南江寧城守石營守備、廣西潯州協都司、甘肅黑城營游擊、甘肅莊浪營參將;康熙三十七年任廣東廣州副將,同年任直隸河間協副將,雍正四年任直隸正定總兵官,雍正七年二月,署任直隸總督,從一品銜。由楊鯤興建的保定直隸總督署,現保存完整,為保定著名景點。

次子楊鵬任山東沂州副將、署大同總兵,官至湖廣襄陽總兵,正二品銜、河南南陽總兵。與此同時,楊鯤、楊鵬兄弟二人不忘狄存周撫養教導之恩,在陽武村南為狄存周樹了「義士碑」。

「狄從周,字監之,陽武村人。康熙初,寧武楊光祖宦於楚,從周為記室。值吳逆構難,撲岳州、常德等處,楊誓以死殉。遂托二子鯤、鵬於從周,曰:吾死義也,二子宗祧攸關,公能為公孫杵臼、程嬰事乎?從周唯唯,即攜二子遠避,艱苦備嘗。歷數月,安親王至,從周將光祖殉難事白於王,王嘉獎之。後鯤官至廣東陸路提督,鵬官總鎮,為從周樹「義士碑」於村南。」《崞縣誌》記載。

大清雍正十二年仲春月 義士監翁狄老先生神道 鎮守湖廣襄陽等處地方總兵官左都督加一級眷弟楊鵬頓首拜撰

夫孝為百行之源,義為五常之宗,壽為五福之先,士為四民之首,古今來孝子義士微特當時稱為完人,即沒後亦不朽也。先生諱從周,字監之,振東其別號。昆玉二人,大先生諱宗周,字有君,入邑庠,行優學富,領袖斯文,其先世居太原汾曲,為有唐梁公裔,明初遷崞之原平鎮,遂隸崞籍,以耕讀世其業,孝友家風,鄉人悅¨¨,借其姓以稱之曰「德半城」。後復卜居陽武里,水明山秀,誠毓德養行之區也。

先生少孤,孀母撫其成,其事母也,承顏順志,色養者數十年如一日,敬愛厥兄,歷終身不衰。……治家嚴肅,訓六子俱業儒。長子鴻儀尤邃於易,以明經顯,惟子若孫列膠庠者甚夥,因¨煩瑣贅最¨異者。一女悟貞未婚守節,孝養舅姑,擇宗族子承夫嗣。奉旨旌表建坊,不獨為閭里之榮,抑亦增史冊¨¨¨時也。有君先生壽八十有七,先生壽八十有五,身享兩朝福祿,眼觀四代兒孫,男子多,而女更¨,皆孝義者相而得之。崞令曹、秦二公欽其孝,慕其義,咸請為鄉飲耆席。」

(此處的曹、秦二公,指的應該是曹源邰和秦大冏。曹源邰,是浙江嘉善縣拔貢,康熙五十年任崞縣知縣。秦大冏,是江西南昌府舉人,康熙五十八年任崞縣知縣)。

康熙十四年,江右吳耿生變,先君蒙和碩安親王選用,綠旗先鋒,駐紮南豐,賊眾我寡,先君矢志報國,血戰殉難。臨終之日,余昆季僅成童耳,先生從容仗義,患難與共,啟王獻策,蒙恩襲蔭,王及制憲諸大人,見先生慷慨有大略,面諭提請特如擢用,先生因萱堂垂邁,力辭歸養,彼時諸大人暨江右軍民無不嘆羨為孝子義士,而先君殉難孤衷藉以表揚,緬懷高厚,余昆季及世世子孫無可圖報於萬一,因即先生之德而約略頌之,大抵其家朴也,其教嚴也,其人傑也,其氣俠也,所遺風與化和而悅也,所傳聲與名清而白也。

卓哉先生,純孝守義,挹其芳蹤,金石堪配,崞陽西原,高樹豐碑,精莢在此,厥聞四馳。

後來狄存周活了九十歲,六個兒子也都成了名。

歲月塵封,轉眼而逝。楊家和狄家的故事已經過去了近350年,但每每看到義士碑和一些歷史建築文物。狄家的故事仿佛發生在昨天。一直教育和激勵着狄家後人,使他們在民國和建國後湧現出很多歷史重要人物。進而也使崇文尚武,忠誠老實的原平人在各個時期湧現出無數英雄豪傑。以狄家所在的陽武村莊周邊也走出眾多的共和國將軍, 原平也成為我國著名的北方的將軍縣。[1]

作者簡介

閆麗生,微信暱稱,紅色記憶,中國延安精神研究會會員、三晉文化研究會會員、西安事變暨17路軍軍事研究委員會委員。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