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迷蹤拳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重新導向自 燕青拳)
前往: 導覽搜尋

迷蹤拳又名迷宗拳。原名燕青拳。傳說是水泊梁山的浪子燕青根據「燕青十八翻」創立,又有說是因為該套拳法源於河北的燕州和山東的青州一帶,故名燕青拳。因來源不明,故又被稱為「迷宗拳」,又因為拳法奇特,又名「迷蹤拳」,後被霍元甲所發揚光大[1]。 但這些說法都無法確定其可靠來源。還有人說,迷宗拳本為霍元甲所創的迷蹤拳或迷蹤藝,直到1981年拍攝電視劇《大俠霍元甲》的時候,才被編導根據電視情節而改名為「迷蹤拳」。

迷蹤拳的身法輕靈,拳快步松,上三路占七分,下三路占三分,霍、二家迷蹤拳是各家武術套路的綜合,由於霍元甲對各家武術種類的了解才能融會灌通這套重實戰的拳法。

迷蹤拳其中一個套路迷蹤長拳,動作緩慢輕鬆,呼吸自然,有不少人誤以為是太極拳

歷史淵源

迷蹤拳是一個古老的拳種。 據史料記載,它出自少林,最早為達摩所創。相傳,宋代的周侗精習此藝,其弟子林沖、盧俊義也是習練此拳的高手。還有一說是唐代少林寺僧外出至一高山,見到一種猿狀動物相鬥,遂得到啟發,後造此拳遂名為猊猔拳。 圍繞着秘宗拳的起源有許多傳說,拳法的名稱也因之眾說不一,如「燕青拳」、「秘宗拳」、「迷蹤藝」、「猊拳」等等。另據史料記載,最早為河南嵩山少林寺"燒火僧緊那羅王"所創。相傳,他原不在少林寺出家,他游遍天下訪遍名師。後來少林當了一名燒火僧,他頭不剃,臉不洗,穿破僧衣, 目的為掩蓋起真面目。元朝時紅巾軍攻打少林寺,眾僧不能抵抗,緊那羅王手持一條鐵棍打退百萬紅巾之兵,後借燕青為名創燕青門,其有一師姐(為道姑),練秘宗拳,故稱"一路秘宗。二路燕青。燕青秘宗不分家。現為中國拳術精華之一。

傳說之一,認為這個門派起源於唐末,傳至宋代由盧俊義(梁山好漢之一)在少林寺整理髮展而成。後來盧俊義把此拳傳給了燕青(梁山好漢之一),自己引退,以後由燕青傳播這個拳法,故稱之為「燕青拳」。

傳說之二,燕青的門徒因為燕青上梁山造反而隱其名,故稱之為「秘宗拳」。

傳說之三,燕青上梁山時,施展絕技使雪地上不留足跡,追兵迷路,故稱之為「燕青拳」或「迷蹤藝」。

傳說之四,唐代少林和尚雲遊至四川深山叢林之中時,遇狻猊(傳說中的一種猛獸)相鬥,其動作靈敏,自然柔順,剛柔相濟,神氣內藏,遂據此創編「猊拳」。

傳說之五,這個門派的行拳路線複雜,有如「蜘蛛巢狀」,具有可以瞞敵眼目的獨特步法,所以名為「燕青拳」或「迷蹤藝」。由於古時傳拳多靠口授身傳,少有文字記載,而且以上傳說大體諧音,故上述說法尚待考證。

迷蹤拳後來傳到清代的孫通, 燕青拳傳入滄州青縣,在清代乾隆年間。當時的山東泰安人孫通曾在嵩山少林寺苦習數年,迷蹤拳藝爐火純青,被人尊為「萬能手」。孫通因犯命案去東北避難,途中,在青縣和靜海縣交界的大屯村和靜海縣小南河村分別傳下迷蹤拳。此後迷蹤拳分兩個渠道傳入青縣,在青縣又分兩支廣泛流傳[2]

一支流傳的具體情況是,孫通受風寒病在大屯村,幸蒙村里人照料。為報恩孫通將迷蹤拳在大屯村進行傳授。當時傳授的出名弟子有銅錘呂明、大刀韓七、快腿文林等人。這些人當時不僅在官府有一定的地位,特別是在武林界有相當的名望。後有呂明傳藝於北大港蘇家園的周達,周達和其子傳青縣大許莊的趙廷傑、趙廷楨和歐辛莊的楊福臣等人。 另一支流傳的情況是,孫通去東北途經靜海縣小南河村時,見霍氏宅屋環境秀麗、風景優美,料定若經授藝日後定出傑人。於是在霍家也傳下迷蹤拳,據說霍元甲的曾祖父就是孫通的高足。

視頻

迷蹤拳 相關視頻

少林迷蹤拳全段展示
終於看到霍元甲的「迷蹤拳」了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