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烏溪橋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烏溪橋

圖片來自google

烏溪橋,位於台灣中部,因為跨越烏溪而得名。此橋連接南投縣草屯鎮台中市霧峰區,完工於1960年,為連結南投和台中兩地的重要橋梁。橋梁全長632公尺,寬度26公尺,全線共設有南北向各三車道及機車道。[1][2]

特色

烏溪橋位於省道台3線,里程為210K+371,跨越烏溪,為烏溪水系橋梁,烏溪橋約呈南北走向,橋軸方向角為N10E,烏溪橋東側為上游,西側為下游,上游6.7公里處有炎峰橋,下游1.6公里處有中投公路。

烏溪橋為聯絡台中縣霧峰鄉及南投縣草屯鎮之交通要道,北端為霧峰鄉,南端為草屯鎮。橋梁結構分為北上車道與南下車道兩座,北上車道興建於民國50年,橋梁年代久遠,無法取得設計資料;南下車道興建於民國72年,橋梁當時設計係依民國49年公佈之「公路橋梁工程設計規範」,設計水平地震力依民國57年出版之「袖珍工程手冊」,採設計水平震力係數=0.15。

烏溪橋全長624.5公尺,寬26公尺,南下、北上車道各13公尺,上部結構為預力I型梁,大梁主要跨徑為34.84公尺,全橋共18跨,下部結構為RC長圓柱橋墩,深基礎為直徑6公尺、深度13至16公尺之沉箱基礎。[3]

沿革

日治時代

烏溪橋的歷史最早可源於昭和六年(1931年),當時的烏溪橋僅為一座吊橋,且因當時烏溪尚未完成沿線堤防,使烏溪河道時常更改。至二次大戰後期,日本運來許多美國戰俘進行烏溪橋的整建工作。[4]

民國時期

  • 民國49年(1960年),烏溪橋改建為雙向單線道通行之混凝土橋樑(今北上段),民國72年時再增設新橋於側(今南下段),成為今日之容積規模。[4]
  • 民國88年(1999年),台灣發生921大地震,烏溪橋北側霧峰段受損嚴重,一度停止通行,至民國90年(2001年)修復完成。[5]
  • 民國97年(2008年)。因應颱風季汛期,公路總局公布全台13座有安全之虞的橋樑,烏溪橋因長年沖刷,橋墩裸露,被列為危橋之一,公路總局亦開展改善計畫,並於同年10月8日開工,至隔年12月31日始完工改善。[6][7]

其他

  • 二戰時期有許多美軍戰俘負責改善橋樑及堤防,部分戰俘因疾病或是水土不服而不幸喪生,遺體被埋葬在鄰近的象鼻山上,至戰後則被美國陸續接回。[4]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