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炸龍與「槓」神(張歆)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炸龍與「槓」神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炸龍與「槓」神》中國當代作家張歆寫的散文。

作品欣賞

炸龍與「槓」神

三毛說:「一個人至少要擁有一個夢想,一個理由去堅強,心若沒有棲息的地方,到哪都是流浪。」

以前在家的時候從不會有這體會,也許只有在異鄉的人才能更加體味到這句話的意義吧。流落街頭的人總羨慕黃昏臨近有家可歸的人,在異鄉的人也總羨慕離家近的人,在外漂泊的人就更羨慕在家鄉的人了。隨着時代的不斷變遷與發展,越來越多的人背井離鄉,或是追尋自己的夢想,亦可能是為了生活所迫等等。總之,在異鄉的人們總會經常關注家鄉的發展,那一份赤子之情是不論如何都改變不了的。因為故鄉不僅僅是生養我們的地方,更是我們心靈的棲息地,不管在外漂泊了多久的人。總會在春節的時候從各地趕回家過個熱熱鬧鬧的團圓年,更要看看那遊走在大街小巷的「龍燈」。

我這裡所說的是我的家鄉德江。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大約是德江最熱鬧的時候了,大家都歡歡喜喜的不約而同的去看炸龍,看那城南或城北的絢爛煙花盛會。看熙熙攘攘的人在街道上開開心心的過着這個屬於我們德江人的特別春節,那歡樂的氣氛是任何東西都無法替代的。記得去年春節的時候,有個外地的朋友來我們縣城看龍燈大會,也就是我們所謂的「炸龍」。我朋友說:你們德江人真的很瘋狂,是在用生命來玩這個龍燈,有點暴力,他們喝濃烈的酒,被那麼多的鞭炮炸在身上,絲毫不影響他們對龍燈的熱情,這使我很折服。」

是啊!一個外來的異鄉人,竟然有這麼多的感概,我們又何曾想過?正是他的這番感慨,才讓我自己重新審視我們對龍燈的那份熱愛之情。龍燈承載的不僅僅是我們德江人對它的熱愛和它帶來的快樂,更多的是我們對生命的一種樂觀態度。人生風風雨雨、坎坎坷坷,但我們需要尊重生命,去快快樂樂的享受生命所賦予我們的權力。所以,龍燈對於我們來說,既是自由,也是生命力的象徵。所以,我熱愛龍燈,也愛它帶給我們無限歡樂。

在德江,儺戲也是我們的文化承載形式。我們的先輩將它一代代傳承和宏揚下來,日久彌新。我們雖然聽不懂那一個個臉譜下的言語。但我們知道那是一種精神信仰。在農村,人們普遍稱之儺戲為「驅鬼術。」

這種說法也在情理之中。在農村的一些家庭里,看到儺戲大多都是因為那個主人家裡面發生了什麼不吉利的事,才會去請儺戲師的來家裡驅邪。所以儺戲的原始用途就是幫助人們安心,尋求一種精神寄託。久而久之,儺戲自然而然的和我們的祖祖輩輩的生活息息相關,融入生活,成為生活的一個部分。

中國的儺戲有着悠久歷史,它源於原始社會圖騰崇拜的儺祭。從商代到先秦,再到明末清初,儺戲一代代傳承和發展,不同的地方有不同表演形式。

德江地處貴州東北部,古為南蠻之地,戰國時代屬巴、楚,元代以後設水特姜長官司、水德江長官司,明萬曆三十三年(1605)改置安化縣,屬思南府附郭。到清光緒八年(1882),安化縣治所遷移於大堡,即今德江縣城。民國二年(1913),安化縣改名為德江縣。德江自古為土家族等少數民族聚居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歷史沿革,使德江儺堂戲不僅源遠流長,而且保存十分原始和完整,被專家學者譽為「中國戲劇活化石」。德江儺堂戲又稱儺戲和儺壇戲,土家人叫「槓神」。它是一種佩戴面具表演的宗教祭祀戲劇,也是一種古老的民族民間風俗文化活動。它源於古時的儺儀,是古儺的一種。漢代以後,逐漸發展成為具有濃厚娛人色彩的禮儀祀典。儺戲是儺堂戲的主體部份,有正戲和插戲之分,共有八十多支,其中正戲16支。除儺戲之外,一般還要進行儺技(土家人稱絕活)表演,項目由主家與壇班約定。在舉行儺事活動前,壇師要精心布置一個儺壇(儺堂),所以儺堂戲又稱儺壇戲。儺壇布置精緻,集編扎、剪紙、染印、繪畫、書法、建築等為一體。而德江儺堂戲具有歷史學、民俗學、宗教學、戲劇學等多學科學術研究價值,對中國文化與世界文化的豐富和完善具有十分重要意義。因而,德江又有「中國儺戲之鄉」之稱……

雨再大風在大,我們總是要回家的。

在陌生的城市看華燈初上,看那街道上閃爍的霓虹,看萬家燈火……此刻,我的心裡滿是落寞,不由想起家鄉德江那迷人的玉溪河,城南、城北璀璨的星光、人民公園的歡聲笑語,步行街(坨街)上熙熙攘攘,黑沙壩市場的吆喝、叫賣聲……[1]

作者簡介

張歆,女,90後,貴州德江人。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