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燈盞餜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燈盞餜,是江西鉛山縣獨有的一種漢族特色小吃,鉛山「燈盞餜」自明朝嘉靖年間傳於世,至今400餘年歷史,是用大米等原材料經過浸、磨、煮、煎、揉、蒸等工序製作而成,由於成品形似「燈盞」,故而得名「燈盞餜」。如今在鉛山各地已是家喻戶曉,市民的早餐有些吃的就是燈盞餜;此外,外地遊客到鉛山,賓館酒店也都會準備這樣的美食給遊客品嘗[1]



傳說典故

據傳,明朝嘉靖年間,鉛山縣新灘鄉章源村住一身份顯赫之人丁洪, 42歲之年,其妻王氏又喜獲一男半女。隔日,丁洪攜妻兒至章岩寺求問許願;慧明大師會其意為其做法三日。當日廟宇煙霧繚繞,異常繁忙,眾僧皆為誦經念佛。然則第三日,發生一怪事,午間晴空一聲霹靂,烏雲蔽日,頓時傾盆大雨;襁褓間嬰兒,不翼而飛,似被一瘸腿行乞之人奪走。此事瞬間傳于慧明大師,大師道出-,原丁洪光明磊落,正義凜然;而匹夫懷璧,遭人陷害,因其所斷之魂告閻王,言丁洪乃奸詐虛偽之人,為官不正,令其後代以乞為生。經大師指點。丁洪不顧一切,冒雨前行,到兩里之外的八仙之一鐵拐李巡遊四海停歇之地的 『老李岩門』求助,此洞高九尺有餘,內怪石嶙峋,別有洞天;十步以外,洞內還有一洞,只容一人之身。丁洪甫探身而入,忽傳出話音:「汝非凡夫俗子,然遭人所陷,一口難辯,可觀天而望之。」言罷,丁洪不明所以,思前想後終無定論,竟沉沉睡去。恍惚神遊中,見一亭子,皎如皓月,-:月光亭。亭內有一孩童,於一燈盞油光下,深思苦讀;丁洪見此狀,不免念己挑燈夜下,誦讀詩書情景。
是時,忽一雷聲驟響,劃破長空。丁洪夢中驚醒,觀望四周,天象大變,月已當空,華光如水。丁洪環顧洞內,見左側有一似燈盞形狀印記,月光芒照,清晰可見;然又憶起所夢,甚為怪之,念道:「月光亭中之童豈非己之子?亭中燈火通明,光彩奪目,竟倚一燈盞光輝,此燈非凡物也,若有此燈,民可豐衣足食矣。」丁洪三叩首於燈盞,倏忽洞內一物疾馳而出。章岩寺傳喜訊,嬰兒已歸,眾人問其所以,丁洪以夢中所見告知,眾人皆覺燈盞不凡。住持慧明大師曰:「倘世間有此華燈,必將普照萬民。」為賀幸事,寺廟當晚磨米,以水和之,揉燈盞狀成型,加之他料,以饗眾人。
第二日,來廟中香客互而告知,此聞不脛而走。民為祈福消災,燈盞餜待家人親友,一人傳虛,萬人傳實。爾後,燈盞餜亦於清明、冬至之日做,含祭祀先人之意,猶企國泰民安,風調雨順之福。時至今日,數百年已過,燈盞習俗熄火相傳,成鉛山特色[2]


做法

食材:大米、香菇豆芽、筍、青豆蘿蔔、地瓜、墨魚、蝦米、豬肉。
配料:食用油、加碘鹽、味精、醬油、辣椒、蔥、香菜、石灰或食用鹼、水。
工具:磨(機械磨)、水桶、盆子、鍋、鍋鏟、灶、木柴、蒸籠、砧板、菜刀、竹篩。

燈盞餜皮

1.將2斤大米用水清洗大米2—3遍,同時用小盆子裝上乾淨的石灰水,除去石灰渣,把大米浸入石灰水中,讓大米發漲變軟,便於磨米。浸米時間為2—3小時,時間長了大米中水溶性維生素和無機鹽會損失,不利於營養吸收。
2.把浸好的米掏出來,大米變成淡黃色,這是發生了化學反應,屬正常現象。把米放在石磨或磨米機器上磨,加上適量的水,米就變成了米漿、餜漿。
3.洗好鍋以後,點燃柴火,鍋里放2兩食用油,等油開始冒煙時,倒入餜漿,放少許鹽,隨後用鍋鏟一直攪動餜漿,防止餜漿因貼近鍋底而燒焦。經過煮、煎、熬等過程,餜漿逐漸成團狀,用鍋鏟推壓生餜,多次反覆進行,十分鐘後,小火,火力要均勻,儘量把生餜放在鍋中翻滾成球狀,這樣一方面使受熱均衡,另一方面容易攪動。
4.生餜盛盛出,準備「做餜」,手上搽一點食用油,使得餜不至於粘手,先把餜不斷地揉合,壓緊,成球體狀;然後取出部分揉成圓柱體即條狀,把餜一個個用手捏好,每個大小如乒乓球一般或稍大一些。
5.把像乒乓球大小的一個個生餜放在手上不停地揉合,揉實,形狀像球體,接着雙手攤開握着餜,大拇指在上,其餘指頭在下,指頭一邊轉動生餜一邊持續地用力壓,成型後形狀像舊時代的燈盞,外面是半球型的,中間是空的,把其他的都按照同樣的方法做,然後放在竹篩上冷卻。這樣,2斤大米大概可以做60多個燈盞餜皮。

餡料

豆芽、蘿蔔、青豆、筍、肉、蝦米等洗乾淨,分類切碎,開火炒熟,炒的時候放豬油、鹽、醬油、味精。放餡料時一般先放蘿蔔、青豆等,再放蝦米等。

蒸燈盞餜

把燈盞餜皮放在蒸籠上擺好,再把熟的餡料一勺一勺填入其中,當燈盞餜皮的第一層填滿餡料時,空隙處再放餜皮,一鍋可以蒸2——3層的燈盞餜。大火約15—20分鐘,燜幾分鐘,開蓋,熟了的燈盞餜色澤鮮嫩,略顯淡黃色。餜上面放上豬肉油、醬油、干辣椒、蔥等佐料[3]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