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火地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火地就是北方居室中常見的一種取暖設備。在地面下砌煙道,烘熱地面,使熱量在室內散發,增加室內的溫度。鋪設火地、火炕的材料,一般以青磚為主。

雖然磚塊加熱慢,但一旦熱起來後散熱也慢,因而可使室內較長時間保持恆溫狀態,有利於人的身體健康。

簡介

火地與火炕,滿族人把它引入了皇宮內[1]。盛京皇宮內多設火炕,而且一室內設幾鋪,這樣既解決了坐臥起居問題,又可以通過如此多的炕面散發熱量,保持室內較高的溫度。如在東廂的關雎宮,一宮內就有七鋪炕面,麟趾、衍慶、永福各宮中也是如此。而且不僅在各宮室內這樣,甚至作為值更人員歇息住宿的崇政殿兩翊門也鋪設有火炕與火地,可見皇宮內鋪設火炕之普遍。

火炕與火地的灶門,一般設置在室外,在室外燒柴。每灶門下設有一近似方形的灰坑,平時用一塊木板蓋住,使室內保持衛生清潔。更為奇特的是,這種火炕與火地一般不設煙囪,而設置一種迴旋形的煙道出煙,從室外灶門添入柴火後,使燃燒的煙火先通過火地,再升入炕道,然後迴旋而出。這種煙道,俗稱為「二龍吐須」,從外面看去,好像從入柴口出煙。在清寧宮東間、關雎、麟趾、衍慶、永福四大配宮和兩小配宮以及崇政殿兩翊門等處均採用這種「二龍吐須」的煙道。

據說,在盛京皇宮之所以不砌煙囪,一是煙囪有礙觀瞻,同時又認為它是不祥之物。所以,宮內一般不設置煙囪。即使建有煙囪的幾處,也把煙囪建在房後,從正面很難看見。但一般滿族人家則不然,他們大多在居室門前就地壘起一大煙囪,有的還用一整棵壞死掏空的大樹樁作煙囪,豎在門前,然後用泥土石塊砌一煙道與「樹樁煙道」連接。在東北山區的滿族人家,至今保留着這種建房習俗

火地阿塞拜疆

「火地」 阿塞拜疆共和國面積8.66萬平方公里,人口700多萬,是外高加索三國中最大的國家。阿塞拜疆的國名在阿拉伯語裡的意思是「火地」,或「火的國家」,因為阿塞拜疆蘊藏着豐富的石油和天然氣,早在17和18世紀,噴吐火焰的「拜火古堡」(火神廟)就吸引了許多拜火教徒來這裡朝拜。 巴庫以盛產石油著稱。

公元8世紀人們就在這裡發現了石油。16至18世紀,伊朗土耳其曾激烈地爭奪這塊「火地」。1813年,俄國打敗了伊朗,奪取了阿塞拜疆的大部分土地。 由於歐洲許多大公司紛紛前來巴庫開發石油,巴庫的城市建設也因此迅速發展,歐式建築與伊斯蘭教的建築交相輝映。巴庫的許多工業部門都與石油有關,如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石油機械、石油貿易,因此,巴庫又有「石油城」之稱。 在美國得克薩斯州開採石油以前,巴庫的石油產量占世界石油產量的一半,占俄國石油產量的95%。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法西斯企圖攻占巴庫,控制石油。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取得的勝利使巴庫油田免遭厄運。但是巴庫油田的產量從此再也沒有達到1941年的水平(2350萬噸)。2000年阿塞拜疆石油產量為1400多萬噸。 隨着陸地石油開採減少,海上石油開採量逐年增多,1990年後占阿塞拜疆全國石油產量的90%。據阿與英國、美國和日本等石油公司聯合探明,阿石油儲量為60億噸,即使每年開採2500萬噸,也可開採150年。 蘇聯解體後,國力衰退的俄羅斯在外高加索的作用下降,影響日衰。美國乘虛而入,填補真空。美攻俄守,鬥爭將是長期而曲折的。

視頻

火地 相關視頻

火地記憶1 與火地結緣
東北火炕啥樣?帶你體驗一把,正宗的東北火坑

參考文獻

  1. 滿族人奇特的禦寒設施——火地與火炕 ,傳統文化雜談,2018-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