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激龍屬
圖片來自nhm

激龍屬名:Irritator)是獸腳亞目棘龍科下的一恐龍,生存於下白堊紀巴西,約1億1千萬年前。激龍是種雙足、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估計約有8公尺,背部高度為3公尺,體重估計約2到3公噸。

激龍的頜部與牙齒型態類似現代鱷魚,頭頂則有個形狀獨特的頭冠。激龍是棘龍似鱷龍的近親,這群動物可能以魚類為食。

激龍的唯一化石是一個長80公分的頭顱骨,發現於巴西桑塔那組,只缺少上下頜前段。在桑塔那組還發現另一種棘龍科的化石,被命名為崇高龍,化石只有上下頜前段。由於激龍與崇高龍的化石發現於相同年代的同一地層,目前有許多科學家認為崇高龍是激龍的異名;甚至有科學家提出,這兩個物種的化石,其實來自於同一個體。

目錄

發現與命名

激龍的模式標本(編號SMNS 58022)是一個部分頭顱骨,長度約80公分,發現於巴西桑塔那組(Santana-Formation),年代為下白堊紀阿爾比階)。這個頭顱骨被業餘化石挖掘者塗上石膏,例如頭頂冠飾部分,以令頭骨看起來更為完整,而在高價售出。科學家得到這個化石後,藉由電腦斷層掃描發現人工修改的部分,花了很多時間與金錢才能重建它的原貌。

在1996年,這個化石被大衛·馬提爾(David M. Martill)、A. R. I. Cruikshank等人敘述、命名。激龍的模式種查林傑激龍I. challengeri),又譯挑戰者激龍。屬名在拉丁文意為「令人抓狂的」或「令人煩惱的」,以形容科學家發現化石被人工修改過的心情;種名則是為紀念阿瑟·柯南·道爾(Arthur Conan Doyle)的小說失落的世界》中的角色查林傑教授(Professor Challenger)。這個化石目前存放在斯圖加特自然歷史博物館。

激龍的頭骨狀態相當完整,只缺少上下頜前段,是目前最完整的棘龍科頭骨。激龍的吻突扁而長,上頜部有轉折曲間。激龍具有矢狀頭冠,從吻突延伸至頭頂。激龍的牙齒直而長,呈圓椎狀。牙齒長度介於6公厘到40公厘。與其他棘龍科相比,激龍的兩對顳顬孔大幅地縮小。與棘龍相比,激龍的上頜牙齒較少。

在2004年,桑塔納組發現了一段脊柱,包含三節薦椎與六節尾椎,科學家根據椎體的構造,研判這段脊柱應屬於棘龍科。由於該地區的棘龍科中,唯一的有效屬是激龍,因此該脊柱有可能屬於激龍。

可能異名:崇高龍

在1996年2月,亞歷山大·克爾納(Alexander Kellner)與Diogenes A. Campos將一個發現於桑塔納組的部份頭骨,命名為利瑪氏崇高龍Angaturama limai)。崇高龍的模式標本(編號USP GP/2T-5)只有上下頜前半段,前上頜骨有矢狀頭冠,吻突狹窄。前上頜骨的一顆斷裂牙齒與齒冠,與激龍的牙齒相符。前上頜骨有7顆牙齒,第3顆最大。崇高龍的化石目前存放在聖保羅大學

崇高龍與激龍的化石發現於相同年代的相同地層,都來自桑塔納組。目前大部分研究認為崇高龍是激龍的異名。某些科學家甚至認為這兩個部分頭骨,來自於同一個體。如果崇高龍與激龍是相同物種,激龍將具有命名優先權,成為有效名稱。

而在克爾納與Campos的2000年研究,以及Elaine Batista Machado與克爾納的2005年研究中,則提出崇高龍的頭骨較高,吻突也較高,因此這兩個屬是不同的動物[1]

分類

挑戰者激龍是棘龍科棘龍亞科的成員,所以牠與棘龍是近親,可能還有暹羅龍,其化石相當不完整。

激龍最初被歸類獨自的激龍科,屬於堅尾龍類手盜龍類。而同年被命名的崇高龍則被歸類於棘龍科。

在1998年,保羅·塞里諾(Paul Sereno)等人在敘述似鱷龍時,提出棘龍科的首次親緣分支分類法定義:在棘龍超科中,與棘龍較為親近,而離蠻龍較遠的所有物種;其內分為兩個亞科,棘龍亞科、重爪龍亞科,而激龍是棘龍的姊妹分類單元。在2006年,克里斯提亞諾·沙索(Cristiano Dal Sasso)等人的研究也同意塞里諾的類法。

在2003年,奧利佛·勞赫(Oliver Rauhut)將激龍、崇高龍、重爪龍似鱷龍棘龍歸類於重爪龍科[2]。在2004年,湯瑪斯·荷茲(Thomas Holtz)提出重爪龍科是棘龍科異名,並將激龍等屬歸類於棘龍科,目前大部分研究沿用這個分類法。

生存環境

激龍化石的確定發現地點仍不明,其化石是從化石商人轉手而來。根據岩石特徵,頭骨與週遭岩石應該發現於桑塔那組的羅穆阿爾多段(Romualdo Member);週遭岩石中的Pattersoncypris(屬於介形綱)化石,更確定激龍化石是從這個地區挖掘出來。根據當地化石商人表示,化石應是在塞阿臘州阿勒萊皮盆地(Araripe Basin)的Buxexe村挖出,海拔650公尺高。由於該地的確有羅穆阿爾多段的露頭,該地很有可能是激龍化石的發現地。

桑塔那組的羅穆阿爾多段,年代被認為是早白堊紀(阿爾比階,也可能是阿普第階),接近1億1000萬年前,當時的非洲南美洲的巴西地區仍連接者。

桑塔那組可能過去是個河口湖的沉積層,同時具有淡水與鹹水。該地發現的化石呈現兩種水域交接的現象。該地的昆蟲化石顯示當地為淡水環境,而Santanachelys烏龜的化石則顯示該地有海水環境。一個理論認為該環境是個半鹹水的潟湖,連接者海洋。該地的氣候則屬於熱帶氣候,與現今的巴西氣候類似。

參考文獻

  1. Template:EsElaine Batista Machado, Alexander W.A. Kellner: Notas Sobre Spinosauridae (Theropoda, Dinosauria). Anuário do Instituto de Geociências – UFRJ 28 (1), 2005; Seiten 158–173 (Fulltext Template:Wayback)
  2. (英文)Rauhut, Oliver W. M.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nd evolution of basal theropod dinosaurs. London, [England]: The Palaeontological Association. 2003. ISBN 0-901702-79-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