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潭柘寺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潭柘寺位於北京西部門頭溝區東南部的潭柘山麓,距市中心30餘公里。寺院坐北朝南,背倚寶珠峰。潭柘寺寺內占地2.5公頃,寺外占地11.2公頃,再加上周圍由潭柘寺所管轄的森林和山場,總面積達121公頃以上。[1]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永嘉元年(公元307年),寺院初名「嘉福寺」,清代康熙皇帝賜名為「岫雲寺」,但因寺後有龍潭,山上有柘樹,故民間一直稱為「潭柘寺」。 [2]

2014年12月18日,北京門頭溝區責令景區撤除違規功德箱。

2016年12月5日,國家旅遊局通報,潭柘寺被警告。

歷史沿革

潭柘寺始建於西晉愍帝建興四年(316年),是佛教傳入北京地區後修建最早的一座寺廟。始創時規模不大,名叫嘉福寺。當時佛教還未能被民間所接受,因而發展緩慢。以後又出現了北魏和北周兩次「滅佛」,故而嘉福寺自建成之後,一直未有發展,後來逐漸破敗。

唐代武則天萬歲通天年間(696-697年),佛教華嚴宗高僧華嚴和尚來潭柘寺開山建寺,持《華嚴經》以為淨業,潭柘寺就成為了幽州地區第一座確定了宗派的寺院,潭柘寺得到興盛。

唐代會昌年間,唐武宗李炎崇信道教,在道士趙歸真和權臣李德裕的慫恿下,唐武宗下令在全國排毀佛教。潭柘寺也因此而荒廢。

五代後唐時期,著名的禪宗高僧從實禪師來到了潭柘寺,剷除荒夷,整修寺院,「師與其徒千人講法,潭柘宗風大振」,才使潭柘寺走出了「武宗滅佛」的陰影,重又繁盛了起來。當時的潭柘寺也從此由華嚴宗改為禪宗。 遼代時期由於幽州地區律宗大盛,而禪宗則發展緩慢,潭柘寺的香火衰微。

金代,禪宗在中都(今北京)地區有了很大的發展,潭柘寺先後出現了數位禪宗大師,大大提高了寺院的聲譽。金熙宗完顏亶於皇統元年(1141年)到潭柘寺進香禮佛,並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這是第一位到潭柘寺進香的皇帝,使後代皇帝爭相效仿,這對於進一步提高潭柘寺的地位,繁盛寺院香火,都起到了極大的推動作用。金熙宗將當時的寺名龍泉寺改為「大萬壽寺」,撥款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開創了皇帝為潭柘寺賜名和由朝廷出資整修潭柘寺的先河。

金大定年間,皇太子完顏允恭代表其父金世宗完顏雍到潭柘寺進香禮佛,當時的住持僧重玉禪師為此特寫下了《從顯宗幸潭柘》一詩,記述了當時的盛況,後於明昌五年(1194年)鐫刻成碑,立於寺中,現此碑猶存,鑲嵌在金剛延壽塔後邊地階的崖壁上。在金代,潭柘寺禪學昌盛,其代表人物是臨濟宗大師廣慧通理禪師開性。開性終老於寺中,圓寂後被佛門尊為「廣慧通理」禪師。

元代元世祖忽必烈的女兒,妙嚴公主為了替其父贖罪,而到潭柘寺出家。後終老於寺中,她每日裡在觀音殿內跪拜誦經,「禮懺觀音」,年深日久,竟把殿內的一塊鋪地方磚磨出了兩個深深的腳窩。現今妙嚴公主「拜磚」依然供奉在潭柘寺的觀音殿內,是潭柘極為珍貴的一件歷史文物。後妙嚴大師終老於寺中,其墓塔在寺前的下塔院。元代末期的元順帝孛兒只斤·妥歡貼睦爾崇信佛教,特別是對當時名貫京城的潭柘寺極為青眯,元順帝曾請潭柘寺住持雪澗禪師享用御宴,並且由皇妹親自下廚,禮遇之高前所未有。

明初重臣姚廣孝法號道衍,被明太祖朱元璋挑選高僧,從侍燕王朱棣,建文帝削藩時,朱棣按照姚廣孝的謀劃,起兵「靖難」,從而奪取了皇位,即為明成祖。朱棣繼皇帝位後,封姚廣孝為僧錄司左善世,慶壽寺欽命住持,後又加封為太子少師,賜名「廣孝」,仍參與軍政大事。功成名就之後,姚廣孝辭官不做,而到京西的潭柘寺隱居修行,每日裡與自己的老友,潭柘寺住持無初德始禪師探討佛理。期間,明成祖朱棣曾到潭柘寺看望過他。據說當年修建北京城時,設計師就是姚廣孝,他從潭柘寺的建築和布局中獲得了不少靈感,北京城的許多地方都是依照潭柘寺的樣子修建的,太和殿就是仿照潭柘寺的大雄寶殿而建的,同為重檐廡殿頂,井口天花繪金龍和璽,所不同的是更高大了一些而已。後來姚廣孝奉旨主持編纂《永樂大典》才離開了潭柘寺,但其在潭柘寺隱居修行時的住所少師靜室,至今猶存遺址。

明代從太祖朱元璋起,歷代皇帝及后妃大多信佛,由朝廷撥款,或由太監捐資對潭柘寺進行了多次整修和擴建,使潭柘寺確立了今天的格局。

明代的潭柘寺成為當時對外交流的一個窗口,許多外國人久慕潭柘寺的盛名,而紛紛到此來學習佛法,有的甚至終老於此,其中最著名的有日本無初德始東印度底哇答思西印度連公大和尚等人。

萬曆二十三年,達觀大師奉神宗皇帝朱翊鈞之命,任潭柘寺的欽命住持。在此期間,由萬曆皇帝的母親慈聖宣文明肅皇太后出資,在達觀大師的主持下,對潭柘寺進行了大規模的整修。達觀大師與朝廷密切,經常奉詔進宮為皇室講經說法,從而進一步加深了潭柘寺與朝廷的聯繫。

在明代,潭柘寺曾進行了多次大規模的整修和擴建。宣德年間,「孝誠皇后首賜內幣之儲,肇造殿宇」,對潭柘寺進行了整修和擴建。從正統三年二月到第二年九月,潭柘寺又大興土木,在皇室的資助下,擴建寺院,廣造佛像。在此期間,英宗皇帝「詔考戒壇」,奉英宗皇帝之命,在寺內修建了戒壇,英宗皇帝賜名為「廣善戒壇」,越靖王朱瞻墉還在寺內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金剛延壽塔,正統四年,明英宗「頒大藏經五千卷」給潭柘寺。

弘治十年(1497年),司禮監太監戴義出資作為工食費,並奏請明孝宗撥款,對潭柘寺再次進行了整修和擴建。正德二年(1507年)三月到次年九月,潭柘寺又進行了歷時一年半的整修,「殿廡堂室煥然一新,又增僧舍五十餘楹」,再一次擴大了寺院的規模。萬曆二十二年(1594年),由孝定皇太后出資,整修潭柘寺,增添殿宇,並建造了方丈院等房舍80餘間。

明代的200多年期間內,皇帝幾次對寺院賜名,因而寺名幾次更改。明宣宗賜名「龍泉寺」,天順元年,明英宗「敕改仍名嘉福寺」,但民間仍稱其為潭柘寺。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康熙皇帝降旨,命阜成門內廣濟寺的住持僧,著名的律宗大師,與自己相交多年的震寰和尚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當年秋天,康熙皇帝駕臨潭柘寺進香禮佛,並且留住了數日,賞賜給潭柘寺御書金剛經10卷、藥師經10卷、沉 香山1座、壽山石觀音1尊、壽山石羅漢18尊。

康熙三十一年,康熙皇帝親撥庫銀1萬兩,整修潭柘寺。在震寰和尚的親自主持下,從康熙三十一年秋到三十三年夏,歷時近兩年,整修了殿堂共計300餘間,使這座古剎又換新顏。

康熙三十六年,康熙皇帝二游潭柘寺,親賜寺名為「敕建岫雲禪寺」,並親筆題寫了寺額,從此潭柘寺就成為了北京地區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

康熙三十七年,康熙皇帝為牌樓親題匾額,並賜給潭柘寺桂花12桶和龍鬚竹8槓。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命著名的律宗高僧止安律師為潭柘寺的欽命住持,並賜給潭柘寺鍍金劍光吻帶四條,安裝在大雄寶殿的殿頂上。

清雍正年間一向深居簡出的雍正皇帝也專程到潭柘寺進香禮佛。

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皇帝第一次游幸潭柘寺,「賜供銀二百金、匾額九、楹聯二、詩二、章幅子一軸、法琅五供一堂」。在潭柘寺到處都留下了乾隆皇帝的墨寶。乾隆九年,乾隆皇帝把御筆心經和自己手書的詩篇賜給了潭柘寺。 [6]

1929年蔣介石來北京時,曾專程到潭柘寺去進香。

1950年,北京市園林局接管了潭柘寺,稍加整修後,作為名勝古蹟景區向遊人開放,成為北京市首批開放的七個公園景區之一。

1956年,全國人大朱德委員長到潭柘寺視察,指示有關部門,要修建一條從門頭溝通往潭柘寺的公路,為前來遊覽的人們提供交通上的方便。

1957年夏,陳毅副總理到潭柘寺參觀視察。

1957年10月28日,經北京市人民政府批准,潭柘寺被列為北京市首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對潭柘寺的文物保護工作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1964年春,全國政協委員、末代皇帝溥儀到寺參觀考察。

文革期間,潭柘寺受到了空前的浩劫,文物遭到了毀壞和流失,建築也受到了損壞,因而於1968年底被迫關閉,停止開放。

1978年,北京市政府撥款,重修潭柘寺。這次重修不僅整修了殿堂,重塑了佛像,而且還修建了旅遊服務設施。1980年7月,潭柘寺進行試開放,8月1日是正式遊人開放。

1997年初,潭柘寺恢復宗教活動。

2001年6月,國務院確定潭柘寺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3年夏季,潭柘寺舉辦一系列慶典活動,慶祝建寺1696年周年。經考證潭柘寺創建於西晉永嘉元年(307),這個考證結果得到各界認同。

2007年9月9日潭柘寺舉行了隆重的建寺1700年周年慶祝活動。

建築格局

潭柘寺寺院坐北朝南,主要建築可分為中、東、西三路,中路主體建築有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齋堂和毗盧閣。東路有方丈院、延清閣、行宮院、萬壽宮和太后宮等。西路有愣嚴壇(已不存)、戒台和觀音殿等,莊嚴肅穆。此外,還有位于山門外山坡上的安樂堂和上、下塔院以及建於後山的少師靜室、歇心亭、龍潭、御碑等。塔院中共有71座埋葬和尚的磚塔或石塔。

山門外是一座3樓4柱的木牌坊,牌樓前有古松二株,枝葉相互搭攏,猶如綠色天棚,牌樓前有一對石獅,雄壯威武。過牌坊是單孔石拱橋,名「懷遠橋」,過橋就是山門。

天王殿殿中供彌勒像,背面供韋馱像,兩側塑高約3米的四大天王神像。天王殿兩旁為鐘鼓樓,後面是大雄寶殿。寶殿面闊五間,重檐廡殿頂,黃琉璃瓦綠剪邊,上檐額題「清靜莊嚴」,下檐額題「福海珠輪」。

大雄寶殿正脊兩端各有一巨型碧綠的琉璃鴟吻,是元代遺物,上系以金光閃閃的鎏金長鏈。殿內正中供奉碩大的佛祖塑像,神態莊嚴,後有背光,背光上雕飾有大鵬金翅鳥龍女、獅、象、羊、火焰紋等。佛像左右分立「阿難」、「伽葉」像,均為清代遺物。大雄寶殿後為齋堂院,是和尚們吃飯的地方,堂後有三聖殿,但此二殿均已拆除。只剩兩株娑羅樹和兩株銀杏樹,樹體高大。中軸線終點是一座樓閣式的建築,名毗盧閣,高二層,木結 構。站在毗盧閣上縱目遠眺,寺廟及遠山盡收眼底。

寺院東路由庭院式建築組成,有方丈院、延清閣和清代皇帝的行宮院,主要建築有萬壽宮、太后宮等。院中幽靜雅致、碧瓦朱欄、流泉淙淙、修竹叢生,頗有些江南園林的意境。院內有流杯亭一座,名猗軒亭。

寺院西路大多是寺院式的殿堂,主要建築有戒壇、觀音殿和龍王殿等等,一層層排列,瑰麗堂皇。戒壇是和尚們受戒之處,台上有釋迦牟尼像,像前有三把椅子,兩側各有一長凳,是三師七證的坐處;觀音殿是全寺最高處,上有乾隆手書蓮界慈航,內供觀世音菩薩,斂目合什,雋秀端莊。

潭柘寺二寶

寶鍋:天王殿前有一口銅鍋,直徑1.85米、深1.1米,是和尚們炒菜所用。此鍋原在東跨院北房西次間,那裡還有一口更大的鍋,直徑4米、深2米,一次煮粥能放米10石,需16個小時才能煮熟。由於鍋大底厚,文火慢熬,故而熬的粥既粘且香。關於這兩口鍋,還有「潑砂不漏米」之說,原來,鍋底有「容砂器」,隨着熬粥時的不斷攪動,砂石會沉入鍋底的凹陷處。

石魚:潭柘寺觀音殿西側有龍王殿,殿前廊上有一石魚,長1.7米、重150公斤,看似銅,實為石,擊之可發五音,傳說是南海龍宮之寶,龍王送給玉帝。

參考來源

  1. 北京市潭柘寺 ,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05-28]
  2. 北京市潭柘寺 , 鳳凰網[引用日期2014-0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