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真百科歡迎當事人提供第一手真實資料,洗刷冤屈,終結網路霸凌。

潘家峪慘案紀念館檢視原始碼討論檢視歷史

事實揭露 揭密真相
前往: 導覽搜尋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建築面積1246平方米,始建於1999年。位於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火石營鎮潘家峪村中部。1941年1月25日,滅絕人性的侵華日軍包圍了潘家峪,對手無寸鐵的村民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1230名同胞遇難,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潘家峪慘案」。為紀念慘案中死難同胞,於1999年建成潘家峪慘案紀念館,總投資412.8萬元。1995年,潘家峪慘案遺址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2001年被國家命名為第二批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機構簡介

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坐北朝南位於在村中部,紀念館結合地形的特點,採用不對稱布局,將主入口設在道路一側,牆上書有原冀東軍分區司令員李運昌題寫的「潘家峪慘案紀念館」館名,入口廣場用導向很強的大台階把人流引向由6米高石牆圍合的半封閉院落,院落中形成一種情緒與空間的轉換,營造出一種淒涼的氛圍。沿台階向上主入口樹立一組中英文寫的紀念碑文,表明時間、事情與紀念館建設主題。整個建築為灰白色的二層樓房,樸實大方,莊嚴肅穆,主題突出。院內遍鋪爆炸狀卵石,暗示日軍侵華,屠殺無辜,慘無人道的三光政策。庭院中的枯樹更能烘托主題,院落給人一種沉悶壓抑的氣氛。

2016年12月30日,國家發改委發布了《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名錄》[1],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入選。

2020年2月,為了向廣大醫務工作者致敬,唐山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向全市旅遊景區發出倡議,對全國所有醫務工作者實行免費參觀遊覽政策。

建設原因

1941年1月25日侵華日軍駐唐山部隊司令調集冀東十幾個縣3000多名日軍和2000多名偽軍,在駐豐潤日本顧問佐佐木二郎指揮下,對潘家峪村民進行了野蠻的大肆屠殺,並燒毀全村房屋,全村1537人中有1230人被殘暴殺害、1300間房屋被燒毀,牲畜財物被搶掠一空。製造了震驚中外的潘家峪慘案。為了緬懷先烈,教育後代,自1952年起,地方政府和潘家峪村民先後修建成了遇難同胞的四座墳墓和四塊墓碑,一塊紀念碑,一座紀念塔,一座祠堂和一座紀念館。

地理位置

潘家峪慘案紀念館所在地豐潤區位於東經117°45′-118° 21′,北緯39°32′-40°04′,是典型的暖溫帶大陸性半濕潤氣候,四季分明,一月平均氣溫-6.3℃,七月平均氣溫25.4℃,年平均氣溫10.8℃,無霜期185天,年降水量710毫米。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地處京、津、唐、秦腹地,西距北京120公里,西南距天津130公里,東距秦皇島120公里,南距唐山中心區22.5公里。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達,102、112兩條國道和京瀋高速公路、津唐高速公路、唐山東外環高速公路、西外環高速公路[2]在境內連接;鐵路縱橫交錯,京秦、京山、唐遵三條鐵路橫跨城區,境內設有二級鐵路貨運編組站和三級鐵路客運站;水路運輸便利,距京唐港130公里,境內還坐落軍地兩用機場。發達的路網框架,構成了獨特的立體交通格局。

潘家峪慘案紀念館地址: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東北部山區的潘家峪

主要展覽

《潘家峪慘難史基本陳列》一層展廳展示了1941年1月25日潘家峪慘案的過程。展廳頂部均塗為灰色,展廳內全部採用人工照明,採用聲、光、電等展示手段,讓觀眾感到氣氛恐怖、壓抑。二層展廳表現慘案後潘家峪人民及復仇團不屈不撓的反抗鬥爭,直至取得最後的勝利的內容。尾廳展示了今日潘家峪人民幸福美好的新生活。展廳頂部塗為紅色,形成與一層主展廳空間強烈的明暗對比,喻示由黑暗走向光明。在二層平台,觀眾可憑欄遠眺慘案發生地「潘家大院」的全貌,憑弔死難的同胞。

日寇支機槍用的高桌 慘案發生時,日軍在這張八仙桌上架起了機槍,潘家峪父老鄉親幾百人死在機槍掃射之下。這張桌子成了日本侵略者屠殺中國人民的鐵證。

村民抵抗日寇時使用的桿秤縱156.5厘米,重2500克,木質結構。1941年發生慘案時,有19名鄉親躲藏在東糧房內,用土坯封堵窗戶,用桿秤頂住房門,外面火焰沒有進入到糧房內,19名鄉親得以倖免。

日寇壓死兒童的錘布石 慘案發生時,日軍用此錘布石壓死了許多兒童,至今錘布石上仍留有紅色的血跡。

潘家峪兵工廠製造的手榴彈1937年~1941年間,冀東軍分區在潘家峪設立了兵工廠,製造手榴彈和地雷等武器。

所獲榮譽

2022年11月,擬入選首批省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試點名單。

參考文獻